馬啊琴 車國瑜 楊瀾 王苓 李春



Keywords? ? pelvic organ prolapse; influencing factors; delivery; nursing
摘要? 目的:探討產后女性盆腔器官脫垂(POP)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山西省婦幼保健院門診復查的986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產后門診病歷系統收集產婦的一般資料。結果:986例產婦中有686例產婦發生POP,POP發生率為69.6%。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分娩孕周≥37周、腹直肌分離是產后女性發生POP的危險因素。結論:產后女性易發生POP,應重視會陰保護,產后盡早開始盆底功能篩查和康復訓練。
關鍵詞? 盆腔器官脫垂;影響因素;分娩;護理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3.06.036
盆腔器官脫垂(POP)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盆底支持組織薄弱、盆腔器官下降移位,形成解剖位置以及功能異常的疾病,包括陰道前后壁脫垂、子宮脫垂等,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降低產后女性生活質量[1]。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高齡及經產婦增加,POP發病率逐年增高[2?4]。因此,POP的早期識別、危險因素防治至關重要,是促進產后女性盆底功能康復的關鍵。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對產后POP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但納入因素有限,關于會陰裂傷、會陰側切、盆腔手術史、是否合并腹直肌分離、盆底肌力損傷、壓力性尿失禁等因素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山西省婦幼保健院門診復查的986例產后6~8周女性的病歷資料,以期了解產后6~8周女性POP發生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預防產后POP發生,提高女性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山西省婦幼保健院門診復查的986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產后6~8周女性;②惡露已凈;③單胎分娩;④無泌尿生殖系統手術史;⑤無陰道活動性出血。排除標準:①存在尿頻尿急、排尿困難、漏尿等癥狀;②分娩前已發生POP;③合并腫瘤、肝腎功能衰竭等嚴重疾病;④臨床資料缺失,影響統計分析。依據POP定量分期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評估結果將病人分為POP組和非POP組。
1.2 資料收集方法 采用產后門診病歷系統收集產婦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孕次、產次、流產次數、分娩方式、分娩孕周、新生兒出生體重、產后體質指數(BMI)、會陰側切情況、會陰裂傷情況、產鉗助產情況、便秘情況、是否有盆腔手術史、是否合并腹直肌分離(腹直肌分離寬度≥2.0 cm定義為腹直肌分離[5])、壓力性尿失禁情況[參考《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版)》中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當臨床表現為“咳嗽、打噴嚏、大笑、運動或體位改變時發生的不自主漏尿”或壓力試驗、指壓試驗結果均為陽性[6],即可診斷為壓力性尿失禁]、盆底肌力損傷情況[由產科醫生采用盆底肌力觸診和法國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型號:PHENIXUSB2)檢查產婦盆底Ⅰ類肌纖維和Ⅱ類肌纖維肌力,采用Oxford分級法將盆底肌力分為0~Ⅴ級,其中任1項盆底肌纖維的肌力≤Ⅲ級即為盆底肌力損傷[7]]。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6.0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定性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產后女性POP發生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產后女性POP發生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產后女性POP發生情況 986例產婦中有686例產婦發生POP,POP發生率為69.6%,其中,陰道前壁脫垂451例(45.7%),陰道后壁脫垂368例(37.3%),子宮脫垂229例(23.2%)。
2.2 產后女性POP發生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2.3 產后女性POP發生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將是否發生POP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分娩孕周≥37周、腹直肌分離是產后女性發生POP的危險因素。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2,產后女性POP發生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結果見表3。
3? 討論
3.1 產后女性POP發生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986例產后6~8周的產婦,結果顯示,POP發生率為69.6%,與已有研究結果[3?4,8]相似。產后女性POP發生率高可能與其產后早期分娩損傷未完全恢復有關。本研究還顯示,產后女性POP中陰道前壁脫垂占45.7%,陰道后壁脫垂占37.3%,子宮脫垂占23.2%,與紀紅蕾等[9?10]研究結果相似。
3.2 產后女性POP發生的影響因素
3.2.1 分娩孕周對POP發生的影響 孕周會影響女性盆底功能,隨著孕周增加尤其是孕晚期,女性盆底所受壓力增大,持續性的壓力可能影響盆底組織承受力,造成盆底功能受損。蔡靜等[2,11]研究結果顯示,分娩孕周是產后女性POP發生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孕周≥37周是產后女性POP發生的危險因素。隨著分娩孕周的增加,產后女性POP的發生率增高。
3.2.2 腹直肌分離對POP發生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直肌分離是產后女性POP發生的危險因素。根據盆腹動力學理論,盆底肌收縮與腹直肌收縮具有協同作用[12]。當腹直肌分離超過兩指或更大且持續時間較長時,腹壁肌群力量減弱,其他部位尤其是盆底肌肉代償性超負荷工作,可能導致腰背酸痛、盆底組織薄弱,進而影響盆底功能,也可能導致骨盆損傷、盆腹臟器移位等[13]。本研究結果與王琳等[14]研究結果不一致,其結果顯示,腹直肌分離與產后婦女POP發生相關性不明顯。可能是與腹直肌分離診斷標準不同有關。王琳等[14]通過超聲測量方法診斷腹直肌分離,以腹直肌分離最寬處>2.5 cm為標準,而本研究使用觸診的方式,以腹直肌分離寬度≥2.0 cm為標準。
3.2.3 其他因素對POP發生的影響 已有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孕次、產次、便秘、盆腔手術史、新生兒出生體重、產后BMI是產后女性POP發生的影響因素[11,15?24],但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孕次、產次、便秘、盆腔手術史、新生兒出生體重、產后BMI對產后女性POP發生的影響不明顯(P>0.05),可能與統計方法不同、研究對象分組依據不同等有關。會陰側切、盆底肌力損傷、壓力性尿失禁是否會增加產后女性POP發生風險,不同研究結果不盡相同[15,25?28]。本研究結果顯示,會陰側切、盆底肌力損傷、壓力性尿失禁對產后女性POP發生的影響不明顯(P>0.05),故今后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予以研究。
4? 小結
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后6~8周女性POP發生率較高,為69.6%。分娩孕周≥37周、腹直肌分離是產后女性發生POP的危險因素。為提高產婦生活質量,孕期及產后應加強相關知識宣傳和盆底肌康復指導,分娩過程中充分評估產婦的產道條件及胎兒大小,把握剖宮產指征,為產婦選擇適宜的分娩方式;臨近預產期指導Kegel訓練,增強會陰彈性,分娩時重視會陰保護,應用分娩鎮痛,減少會陰撕裂;指導妊娠女性科學合理飲食、適當運動,避免巨大兒的出生加重腹直肌分離的發生,從而預防并減少POP的發生。產后應盡早實施盆底功能篩查,接受盆底康復治療及康復訓練,為產后女性POP的預防和康復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譚漫,談誠,楊欣.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期法中前后壁B點與A點差值的臨床意義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21,37(8):850-853.
[2]? 蔡靜,張丹,張燕.女性產后發生盆腔臟器脫垂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12):2652-2654.
[3]? 支霜,蔣本貴,張莉英,等.產后盆底器官脫垂發生及影響因素[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20,28(4):589-592.
[4]? 陸曉莉,徐微,趙珊,等.產褥期產婦發生盆腔器官脫垂的臨床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21,43(4):318-320.
[5]?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女性生殖整復分會生殖物理整復學組.產后腹直肌分離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21,22(2):220-221.
[6]?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盆底學組.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7,52(5):289-293.
[7]? 陸榮仙,王瀾靜.產后婦女盆底肌損傷發生情況調查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0,21(6):654-657.
[8]? 何麗,張海燕,王薇,等.重慶市產后42天婦女盆腔器官脫垂的危險因素及康復效果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20,21(1):71-72.
[9]? 紀紅蕾,周穎,武俊青,等.產后婦女盆底器官脫垂情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7,33(7):521-524.
[10]? 楊曉清,王素珍,肖喜榮.陰道分娩后盆底肌力受損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2017,24(1):51-55.
[11]? 王麗惠,沈小芳,徐亞萍,等.分娩方式及分娩因素對產婦產后早期發生盆腔臟器脫垂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90):1530-1532.
[12]? LYU L,FAN J L,CHAI X M,et al.Measurement reliability and cooperative movement of the pelvic floor and transverse abdominal muscles[J].Phys Ther Sci,2021,33(10):767-771.
[13]? 鄧炳俊,樂連利,陳文英.產后女性陰道前壁脫垂情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21,12(5):35-39.
[14]? 王琳,徐俊,牛蕾蕾,等.初產婦產后6~8周腹直肌分離與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的關系[J].實用婦產科雜志,2020,36(12):953-955.
[15]? 林麗卿,鄧清玉,孫蓬明,等.產后盆腔器官脫垂的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19):4540-4544.
[16]? 萬紛紛,毛寶宏,陳亞,等.女性生育相關因素及體質指數對盆腔器官脫垂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4):3311-3313.
[17]? 何英慧,金鳳斌,常玉敏,等.某地區女性產后盆底功能的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5):145-146.
[18]? 韋瑋,吳偉英,陳江鴻,等.產科相關因素對產后盆腔器官脫垂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6):3750-3752.
[19]? 葉錦霞,余穎華,王宏麗.盆腔器官脫垂發生率及其與體重關系的Meta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20,18(4):300-304.
[20]? 毛巧玲,周全,黃鳳,等.超重及肥胖與盆腔器官脫垂發生風險關系Meta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34(9):1030-1034.
[21]? KIM B H,LEE S B,NA E D,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 in Korean women[J].Obstet Gynecol Sci,2020,63(6):719-725.
[22]? 王娟,趙井苓,周艷.體質指數與盆腔器官脫垂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20,35(9):1652-1654.
[23]? 湯玲,張鳳蓮.初產婦盆腔器官脫垂影響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34(8):938-941.
[24]? 殷磊,彭穎.武漢地區成年女性盆腔臟器脫垂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22,48(1):77-80.
[25]? 頡紅杰,鄧欣,雙衛兵.女性盆腔臟器脫垂的影響因素[J].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20,12(2):7-11.
[26]? FRIGERIO M,MASTROLIA S A,SPELZINI F,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episiotomy on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a systematic review[J].Arch Gynecol Obstet,2019,299(2):317-325.
[27]? 吳玥,李文娟,沈鳳賢,等.盆底電生理評估在產后盆底功能障礙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7):1538-1542.
[28]? 吳玥,汪銀鋒,謝臻蔚.老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評估與治療[J].中華老年病研究電子雜志,2018,5(2):23-26.
(收稿日期:2022-05-23;修回日期:2023-03-02)
(本文編輯 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