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色
為了可以有效實現舟曲縣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特別針對舟曲鄉土文化進行一定的資源開發與使用,從而能夠讓初中語文“雙語”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不僅能夠有效實現本土文化特色語文教材的建設,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全方位培養。
本文首先針對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融合的價值進行闡述,其次分析藏漢語文教材開發和使用現狀,最后提出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的交匯融合策略,包括完善教材目標、優化教材內容、調整教材結構、重構評價體系、打造“雙語”師資、強化教材處理以及優化教學過程。旨在可以有效將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從而能夠實現對學生的語文培養。
1 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交匯融合的背景
舟曲縣屬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當地居民主要是講藏語,這樣會導致其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會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因此,特別需要進行“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普通話進行學習,還能夠通過藏語的使用來強化學生的理解,促進“雙語”教學效果的提升。與此同時,也需要針對當地的鄉土文化進行開發和使用,從而能夠有效實現“雙語”教學工作效果的提升。目前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的交匯融合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對于此方面的研究內容較少,因此要以提升“雙語”教學效果為核心目標,圍繞此目標設計教學計劃和具體方案。將理論與實踐充分整合,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總結方法、反思不足,不斷探索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交匯融合的思路和方法。以國家民族教育政策為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充分發揮舟曲鄉土文化教學功能和重要作用,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學生奠定堅實基礎。
2 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融合的價值
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將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融合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因為對舟曲縣學生進行“雙語”教學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可以實現民族團結的教育工作,還能夠使得“雙語”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具有豐富性,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本土的文化進行深入了解,也可以實現“雙語”教學效果的提升。舟曲縣學生的母語是舟曲藏語,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舟曲藏語與安多藏語在發音上的差別,從而能夠讓學生通過“雙語”教學來學習安多藏語,讓學生能夠對祖國的語言文字更加熱愛。除此之外,還可以對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進行培育,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有效促進民族團結。與此同時,還能夠有效實現語文特色“雙語”教材的優化,從而可以讓教學工作變得更加具有高效性,促進未來藏漢“雙語”的有效發展。
通過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的交匯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思想覺悟,促使教師能在教學管理中給予學生正確積極的引導,促使學生在舒適愉悅的環境下學習漢語和藏語兩種語言,鍛煉學生語言感知及表達能力,為學生未來學習和成長提供保障。此外還可以通過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的交匯融合促使學生了解家鄉,激發學生家國情懷,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為將來建設家鄉貢獻力量,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
3 藏漢語文教材開發和使用現狀
3.1 教材開發現狀
在進行藏漢“雙語”教材開發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在進行教材目標設置的過程中,所設計的目標還缺乏彈性,這樣不利于“雙語”教學的有效開展。而且教材的內容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優化,原來的教材內容還缺乏舟曲鄉土文化的融合。而且教材在編寫方面還存在著結構上的問題,無法科學地實現對學生的雙語教學培養。對于藏漢語文教材開發來說,還缺乏一定的教材評價體系,需要不斷進行評價體系的完善,從而能夠讓藏漢語文教材變得更加具有科學性,促進“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更加需要教師針對藏漢“雙語”教材的開發進行優化。
3.2 教材使用現狀
在進行藏漢“雙語”教材的使用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解決。對于現階段的藏漢“雙語”教材使用來說,主要是因為教師在進行教材的處理時還比較隨意,無法達到應該具有的教學效果。而且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無法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感興趣,整個教學過程缺乏連續性,無法讓學生專心聽課。而且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整個藏漢“雙語”教材的內容還不是十分熟悉,需要進一步進行學習策略方面的調整。因此,更加需要教師做好藏漢“雙語”教材的使用優化工作。
4 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的交匯融合策略
4.1 完善教材目標
為了可以有效將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進行融合,教師需要針對教材的目標進行逐步完善。教材目標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育,讓學生對藏語和漢語進行學習,同時也需要讓學生對本土文化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與此同時,也需要在藏漢雙語教材的目標進行細化,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藏漢雙語教材的開發作用,實現對舟曲縣學生的雙語培養,讓其在語文課程學習的同時實現鄉土文化的深度了解。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促進民族團結。教師還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性格特點、認知能力、生活閱歷等方面綜合考慮,制訂科學可行的教學計劃和活動方案,在教材目標的指引下,將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有機整合,為保證學生雙語學習效果奠定基礎,將舟曲鄉土文化與初中與語文教材緊密結合,為后續教學工作的實施與開展提供保障。
4.2 優化教材內容
在進行初中語文雙語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在教材開發的過程中進行教材內容的優化。可以將舟曲鄉土文化融入教材之中,這樣才能夠豐富藏漢雙語教材內容。對于舟曲鄉土文化來說,其內容十分豐富,可以在進行舟曲鄉土文化資源開發的同時,與藏漢雙語教材之間進行一定的融合,這樣才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地實現對學生的培養。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課程《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就可以進行舟曲鄉土文化的融入。因為該課程主要講述的是石拱橋的建筑特色,而對于舟曲鄉土文化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舟曲縣古城遺址圖片的搜索和課堂展示。對于舟曲縣來說,有很多的古城遺址,包括西固城遺址、評定古城、峰迭城遺址、華陽古城、大峪城堡群遺址等,都能夠體現出當地的古城建筑特點。在進行中國石拱橋的學習時,教師也就可以進行舟曲當地古城建筑圖片的展示,讓學生也可以對本土的建筑文化進行了解,從而能夠實現教材內容的優化,促進舟曲鄉土文化的雙語教學融合。
在出示舟曲鄉土文化相關內容之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闡述感受,表達對于鄉土文化的體會與收獲,結合課文內容展開進一步分析,逐漸走進文本深處,體會鄉土文化的內涵與魅力,保證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的融合效果。促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感知鄉土文化內涵,建立文化自信,激發家國情懷。
4.3 調整教材結構
教師在進行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的有效融合時,需要對教材結構進行一定的調整。教材的結構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教師需要按照循序漸進的要求來進行教材結構的調整。首先,需要將比較簡單的內容放置在藏漢雙語教材的前面,從而能讓舟曲縣的學生在雙語學習時會更加容易接受。其次,需要進行單元結構的調整。對于同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來說,需要將類似課文進行課程整合,讓其能夠通過單元教學的方式使得學生對其內容更為了解。比如在進行舟曲鄉土文化的滲透時,可以將舟曲的飲食文化與風俗文化放置在同一個單元的不同課程之中,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初中語文藏漢雙語教材單元學習時,能夠對舟曲鄉土文化具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從而實現集中教學,促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深度了解。最后,需要進行藏漢雙語教材結構的類型豐富。不同的單元結構需要具有散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等不同的形式,從而能夠豐富藏漢雙語教材內容,讓其教材結構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有效促進對當地學生的語文雙語培養。
4.4 重構評價體系
教師在進行藏漢雙語教材的開發時,缺乏科學的教材評價體系,這樣對教材的質量沒有辦法進行衡量。因此,需要重構教材評價體系,這樣才能夠更加科學地進行分析。首先,需要保證教材具有政治正確性,不要出現政策性的錯誤,這樣才能夠進行藏漢雙語教材的使用。其次,需要保證藏漢雙語教材層次分明,具有清晰的條理,可以對結構內部課文具有一定的清晰的認識,彼此之間具有關聯,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雙語學習變得更加方便。最后,要求藏漢雙語教材可以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時也可以通過舟曲鄉土文化的融入來做到文化自信培養目標,有效實現學生多方面素養的提升。教師在初中語文雙語教學中,要提高對評價環節的重視程度,以不同表現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效果。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要尊重和包容學生的差異,通過重構評價體系給予學生客觀全面的評價,肯定學生優勢的同時指出學生不足,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建立學生自信心。
4.5 打造雙語師資
為了能夠實現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那么需要對雙語教師隊伍進行建設。當地教育部門應該針對雙語教學人才進行招聘,面向社會進行雙語教師人才的招攬,從而能夠為雙語教育工作輸送人才。只有擁有充足的雙語教師資源,才能夠為初中語文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因此,需要加大師資力量方面的投資力度,提升雙語教師的薪資水平,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人參與到舟曲縣雙語教學工作之中,為初中語文雙語教學工作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也需要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培養。不定期對雙語教師進行專業性培訓,不僅需要提升其雙語教學水平,還需要對舟曲鄉土文化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夠在日常的雙語教學中進行舟曲鄉土文化的教學滲透,實現對學生的本土文化培養。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鼓勵本校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技能大賽、學術交流等實踐性活動,促使教師在親身參與中提升專業能力、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為打造高質量的雙語師資隊伍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在理論學習及實踐活動中啟發思維、拓展能力,在交流溝通中彼此促進、共同進步,不斷探索及總結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交匯融合的科學思路和有效方法。
4.6 強化教材處理
在進行舟曲鄉土文化的雙語教學融合時,教師更加需要注重對教材內容的強化處理。主要是能夠進行舟曲鄉土文化資源的整合,與教材內容之間進行一定的關聯,從而能夠讓舟曲鄉土文化的融合變得更加自然,能夠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豐富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更加喜愛。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課程《社戲》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來進行一定的舟曲鄉土文化融入。社戲是浙江紹興的一種戲曲,也是魯迅家鄉的戲曲特色。教師在進行課文的講解結束后,可以針對舟曲鄉土文化中的風俗文化進行講述,讓學生對其進行深度了解。例如,可以講述舟曲縣在正月十五時開展“迎婆婆”活動,需要對木雕“婆婆轎”進行打扮,可以掛上香包、彩燈、明鏡等,希望能夠保佑子孫多福。通過此種教材內容的處理,可以有效實現教材內容的豐富。
4.7 優化教學過程
舟曲鄉土文化與初中語文雙語教學進行融合時,教師更加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為了可以避免出現教學過程中缺乏連續性的問題,教師需要提前進行教學設計工作。應該針對教材內容來進行教學課堂中各個環節的設置,這樣才能夠讓舟曲鄉土文化的滲透變得更加科學。教師需要進行語文教材的解讀,同時在不同環節中進行舟曲鄉土文化的融入,這樣的雙語教學會變得更加科學。教師要注重課前、課中、課后等各個環節的有機整合,做好備課工作,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在課后要及時總結反思,歸納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交匯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累成功經驗和有效方法,為下一次教學活動的設計及實施提供科學參考。還要豐富初中語文雙語課堂教學內容,將舟曲方言、民俗節日、藏族文字、地域特色等融入其中,為雙語教學增添生機和活力。以民俗節日為例,教師可將博峪鎮“采花節”、巴藏鎮“朝水節”、東山鎮“轉燈節”、曲告納鎮“吉祥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融合其中,組織學生學習和思考。鼓勵學生闡述對這些民俗節日來源、發展、習俗等方面的認知,并在視頻、圖片等多樣教學資源的幫助下進一步深入了解,逐漸走進鄉土文化的深度領域,發揮舟曲鄉土文化教學功能,順利且高效地開展雙語教學。
綜上所述,將舟曲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進行融入具有一定的價值,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本土文化進行全面了解,還可以讓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變得更加豐富,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變得更加有興趣。與此同時,還能夠通過舟曲鄉土文化的融入來進行語文教材的改革與優化,為雙語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因此,在進行舟曲鄉土文化的雙語教學融合時,更加需要進行教材內容、結構的打造,同時也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教學過程處理,有效實現對初中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提升。還能夠提升其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實現學生多方面素養的提升。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舟曲縣鄉土文化與“雙語”教學交匯融合研究》,項目編號:GS[2020]GHB1717。
(作者單位:甘肅省舟曲縣藏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