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實施“組團式”教育幫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國家推進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戰略部署,也是推動人力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要途徑。隨著甘南州地區“組團式”教育幫扶工作的全面開展,該區域教育教學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師資力量,彰顯了甘南州地區教育教學特色,對于提高當地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組團式”教育幫扶工作的不斷推進,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當地教育事業發展面臨一系列困難,如何鞏固已有成果,推動教育公平,助力甘南教育均衡發展等,仍然是全州各級政府及教育系統面臨的亟待處理的問題。
基于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針對甘南等區域的教育情況進行了細致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組團式”教育幫扶活動,為該地區教育工作注入了生機,提高了甘南地區整體教學水平和甘南地區整體師資力量。本文主要針對甘南州“組團式”教育幫扶的現狀及相應的提高措施進行分析,并在了解甘南州基本教學情況和主要教學問題后,提出加大教育投入、健全資助體系、增加教師激勵以及加強職業教育這四項提高措施。
1 甘南州“組團式”教育幫扶概述
隨著社會不斷快速發展,教育部對當前教育發展提高了重視,更加關注各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問題。在此情況下,我國制定了甘南州“組團式”教育幫扶計劃,整體計劃的目標通過對各地區優秀教育人員的有機整合,使人才援藏計劃得以順利開展,助力于甘南州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確保當地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接觸到更多的教學資源,以此帶動甘南州整體的教育事業發展。在本次活動開展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從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角度做出了重大決策,援藏教師的數量為215人,其中“組團式”援藏教師為140人。
在組團式教育幫扶活動開展過程中,湖南援藏教育工作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在尊重區域教學特色的基礎上,積極構建了“1+5”聯校辦學框架。其教學框架的主要內容堅持以“三高+長沙一中”為聯校辦學中心,而甘南州地區的貢嘎縣中學、貢嘎縣實驗中學,扎囊縣中學,桑日縣中學,隆子縣中學等五所學校與內地名校進行聯校辦學,有針對性地輸送相應優質的教學人員,使藏族地區的學校與內地學校做到友好溝通,進一步推動了甘州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而湖北援藏教育工作者也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構建了“1+4”互幫互扶模式,主要以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為中心,東區中學、瓊結縣中學、加查縣中學、曲松縣中學為四所學校。這四所學校與中心學校之間進行了互相指導,并進行了多次交流和溝通,將本校內優質的教學資源進行共享。對此,在75名援藏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幫助甘南州學校整體教學實力的提升,并且推動學校內涵式的發展。安徽援藏工作者以及山南市教育工作者也根據實際的情況和自身的優勢,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規劃,共同幫助甘南州的學校提高自身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教育。由此可見,甘南州“組團式”教育幫扶計劃的有效開展,對于豐富教育教學資料,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但實現了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及合理優化配置,而且促進了區域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推動了區域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2 甘南州地區的教育方式
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為區域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由于甘南州地區大部分為藏族人民,致使藏語成為主要的授課語言,為了保證藏族學生能夠運用普通話與其他地區學生進行交流,為甘南州地區學生未來發展提供保障。對此,甘南地區大部分學校主要以漢語為授課語言,在漢語的基礎上另加授一門藏語課程,以此為藏語學習提供保障,即所謂“以漢為主類”,課本與內地同類學校一樣,采用這種模式的是漢語言基礎較好的合作、舟曲、臨潭、卓尼、迭部等地。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組團式教育幫扶計劃的實施,有助于教師之間可以進行友好互通,能夠促進教師更好地進行學術交流。當前,農牧村家長送孩子入學的主動性空前高漲,而且全州各類教育覆蓋面不斷擴大,學校規模不斷增大。
3 甘南州“組團式”教育幫扶的現狀分析
3.1 整體教育水平低
在我國甘南州地區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校內的師源較為單一,大部分優秀的教師選擇到此地任教意愿偏低,更多人會傾向于一線大城市,從而導致甘南州地區整體教育力量提升難度大。因為甘南州的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大部分優秀的教師不會將援藏教育計劃作為第一選擇,而在日常上課過程中,教學方式、教學環節以及教學理念等都需要進一步地革新和優化。并且在我國教學理念不斷革新的情況下,更加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但是,在甘南州大區開展日常教學時,教師更加關注于學生的成績,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等沒有進行更多的培養和提升,從而使得甘南州地區整體的升學率有待提升。使得甘南州的教師水平整體實力偏低,從而使得教育水平也會有所下降。
通過對大部分甘南地區的學校觀察發現,學校基礎設施在近幾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和重建,但實際使用效率相對較低,需要針對各基礎設施的實際價值進行分析,提高基礎設施的運用效果。基于學校基礎設施運用不足和校內教師能力的缺失,從而導致甘南州地區整體的教育水平較低。在此情況下,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活動,增加了援藏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難度,由于當地教育資源的稀缺,援藏教育工作者向藏族學生進行授課時,需要講解的內容較多,整體課程進程較為緩慢。
3.2 整體教學手段落后
由于藏族地區部分學校的資金投入較少,整體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的提升情況不夠理想。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甘南州的教師都會選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往往會側重于教科書上內容的講解,以自己的自身經驗和理解為學生講述相應的理論知識。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只能夠從教師的講述和文字的展現中了解到各個學科的內容,該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思考,也無法對學生起到定向的推進作用。因此,隨著“組團式”教育幫扶計劃的開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在進入藏族學校后,很難適應當地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并且因教學手段的單一,在內地教師與當地學校教師進行溝通時,也會產生教學方式、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手段等各方面的差異,使得兩個地區教師在進行溝通時的意見會有較大的不同,在確定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會運用較多的時間,整體的教育改善工作推進速度較慢。
3.3 知識面窄,思維能力差
因為受到甘南州地區整體教學能力的影響以及教師資源的分布不均,甘南州地區學生在進行日常學習時所能夠接觸到的知識內容較少,更多的是局限于教材書上的知識點,從而導致當地學生的知識面較窄,思維能力較差。因為此種情況的產生以及長期的發展,致使甘南州地區學生學習成績普遍會迅速下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各個學科的知識點學習以及課上參與積極性不高。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學生沒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的條件下,單憑教師的引導和教育,則難以幫助學生針對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4 甘南州“組團式”教育幫扶的對策分析
4.1 加大教育投入
基于前文可以了解到,由于甘南州當地學校資金投入力度較小,學校內部的環境和教學設施有著一定的落后性。在此情況下,應該加大相應的教育投入,當地政府應該向發展和改革較為落后的學校撥付相應的教育資金,保證甘南州當地學校能夠增設多媒體教室以及多媒體設備等基礎設施,確保學生可以在多媒體設備的有效運用下觀看到真實生動的視頻和相關動畫,從而促進藏族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更加透徹地分析。湖南援藏教育工作者和湖北援藏教育工作者通過自身的經驗,構建了“1+5”聯校辦學框架和“1+4”互幫互扶的模式。在此情況下,要保證各個學校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交互和信息的實時共享,就需要保證當地學校之間的信息設備完善性以及運用的實際效果。對此,在開展甘南州“組團式”教育幫扶活動中,教育資金的大力投入是保證教育工作有序開展以及高效進行的基礎條件。隨著甘南州學校基礎設施的再度革新,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后,不僅會幫助援藏教育工作者開展日常教學活動,也能夠為當地的學生帶來更多的教學資源,使更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和高質量的微課視頻能夠流向更多所需要的地區,從而帶動甘南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4.2 健全資助體系
甘南州當地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不完善,相應的教學設備整體引進力度也較為薄弱。在此情況下,從側面了解到甘南州整體的經濟水平較低,部分貧困家庭的學生沒有相應的資金和經濟來源完成學業。為保證“組團式”教育幫扶活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應該進一步健全相應的自主體系,使得甘南州當地的中職學生以及經濟水平較為困難的學生可以得到相應的政策幫扶。在甘南州全州內城鄉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政策落實的活動中,由此保證甘南州大部分貧困的孩子能夠受到系統性的教育,保證學生教育時間的完整性。對此,會提高甘南州組團教育幫扶活動的有效性,不僅要提高當地的資金投入,建設更為完善的學校和教學設備,也應該建立相應的資助體系,保障各類學生都可以在政府的幫助下接受教育,從而促進甘南州教學水平的提升。
4.3 增加教師激勵
甘南州部分學校教學環境的艱苦,教學水平的落后,在援藏教育工作者進入到學校后,面對和自己原本教學環境截然不同的場所,既增加了援藏教師的教學壓力,也無法保證援藏教師日常的生活水平。對此,為了提升援藏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保證援藏教師的工作態度以及教學信心,需要完善援藏教師的激勵制度,增加教師的激勵內容,使得教師在援藏工作期間能夠有足夠的精神和精神的撫慰,從而保證援藏教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甘南州的教學工作中。而在增加教師激勵內容之后,也可以促進援藏教師創新性和主動性的提升,使援藏教師在面對不同的教學環境下,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再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當地的教學水平之后制訂出最為完善、最為合理的教學規劃。援藏教師內心驅動力的提升和內心責任感的增強,是高質量進行組團式教育幫扶活動的基礎,也是其關鍵所在。
4.4 加強職業教育
“組團式”教育幫扶計劃的開展,主要通過內地優秀教師投入到西藏教育工作中,確保西藏地區整體教學水平以及教學資源能有一定的提高和創新。但參加“組團式”教育幫扶活動的教師,其工作時間往往具有一定限制,并不能將自己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到藏族學校教育工作中。對此,為保證“組團式”教育幫扶活動不只是一時的興起,也不僅僅帶來一時之間的教育水平提升,需要加強藏族地區教師的職業教育工作。在當地優秀教師開展援藏活動時,可以根據自己所幫助的藏族學校情況進行分析,了解藏族學校內部的漢語教師與藏語教師整體情況,分析教師的綜合實力和教學模式等各項內容,發現當地教師的教學缺點和教學優勢。針對當地教師的教學缺點,內地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在根本上提高當地教師的教學水平。而當地教師發現了藏族教師的優勢之后,也可以進行針對性的學習,這種模式的開展不僅提高了藏族教師的整體實力,也能夠增進我國各個優秀教師之間的互相交流,使得教師有著更多的心得體會以及教學經驗,共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甘南州組團式教育幫扶的內容進行了細致分析,并且針對“1+4”互幫互扶模式和“1+5”聯校辦學框架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希望在本文論述下,我國教育學者在研究教育幫扶模式的過程中,能夠對民族地區給予更多的關注,并且提出與之對應的教育幫扶計劃,為少數民族地區帶來更多的教育經驗,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為實現人才發展戰略目標提供重要保障。
本論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甘南藏區“組團式”幫扶助推教育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號:GS[2022]GHB0528。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合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