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苒
1 緒論
沉浸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領域,是個體在全身心地沉浸在某項活動中,無視外界影響地反復進行,并且在其中獲得愉快感和充實感的心理。這種心理是正向的、積極的,使個體在參與其中時沒有厭煩心態的沉浸式體驗。如今,國內外對沉浸體驗理念的研究日益豐富,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提出沉浸體驗,Harrison和Beard &Hoy把沉浸體驗描述為“融合意識與行為的整體感受”,該理念認為,當個體在某項活動時,能夠完全被活動內容或者形式所吸引,將產生愉悅、樂觀、積極的情感,并能自我接納其中內容的主觀感受,即沉浸體驗(Smith,1989)。Parker認為,當某項活動采用沉浸體驗的形式時,能夠使參與活動的個體忘記時間與空間,內心產生和諧平靜的心理狀態。Stein在1995年提出:當個體在參與某項有挑戰性的活動時,達到參加活動的效果、獲得某項技能與能力時,內心產生平衡狀態并在其中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時的心理狀態。
在小學教育教學當中,個體在游戲性的學習條件之下,采取沉浸體驗式的教育教學活動更易于提高其專注性,其參與愉悅性更高。景娟娟在《國外沉浸體驗研究述評》的研究發現,音樂教師在授課時,其授課“挑戰與技巧間的平衡受到工作資源的積極影響,這促進了沉浸體驗的產生”,而當音樂教師在課堂當中體驗到的沉浸越多,將會影響到其學生,并能在其中體驗到更多的沉浸。美國心理學家M·Csiksxentmihal提出:“當游戲者完全被活動吸引時他們會嵌入一種共同的經驗模式。”鐘藝在《思想政治課沉浸式教學研究》中指出,在思想政治課當中,構建沉浸體驗式的課堂,更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思想品質教育的吸引力,接近教育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基于此,在對于小學生美德教育當中,運用沉浸體驗理念,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現場會形式來觀察參與到其中的教師、學生與家長的學習愉快狀態,從而提升學生、家長、教師的美德教育愉悅感,進而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2 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浸體驗現場會
2.1 參與人員
從2014年至2019年6年間,舉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浸體驗現場會場次為6場。參與人員為深圳寶安區靈芝小學小學生約1500人、教師101人,家長累計5300人。
2.2 準備材料
(1)主題選定
以中華傳統節日為渠道,選擇了婦女節、中秋節、重陽節、清明節、端午節、春分日六大節日,結合節日蘊含的中華美德,采用6~12歲小學生能夠理解的內容作為沉浸體驗現場會主題和教育目標,比如“智”要求學生做到遇事有智慧;“和”要求學生做到同學和平共處、鄰里友愛和睦、家庭親密無間;“禮”要傳承文明有禮的傳統美德;“廉”是建立清白中正的良好家風;“忠”是忠誠堅定熱愛家國;“孝”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六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浸體驗現場會的具體內容分別為:“和——中秋節和諧團圓”“忠——端午節愛我家國”“智——婦女節追尋智慧”“禮——春分日傳承禮儀”
“孝——重陽節踐行孝道”“廉——清明節清廉家風”。
(2)家長參與
以家校互動的形式,邀請家委會定下班級現場會的形式,以舞蹈、小品、演唱、器樂、游戲、食品品嘗、民俗風情等貼近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式進行。家長成員分別參與到現場會當中,參與“孝——重陽節踐行孝道”的人員為有表演才藝的老人家;參與“智——婦女節追尋智慧”的人員為母親,參與舞蹈、演唱、武術等表演;父親在“廉——清明節清廉家風”中進行演講、朗誦、敘述等活動;“忠——端午節愛我家國”參與人員為有特殊經歷的家長代表,如飛行員、志愿軍家屬、黨員等,“禮——春分日傳承禮儀”是有民樂、古典舞才藝的家長代表參加;參與“和——中秋節和諧團圓”的則是會廚藝的家長代表,可制作家鄉小食、制作月餅。
2.3 具體步驟
(1)布置場地
以校園運動場為場地,以班級為單位搭建起30個小舞臺,各班家長、學生、教師按照班級內容布置。以“智——婦女節追尋智慧”沉浸體驗現場會為例。學校選取歷史、文學作品中30位巾幗英雄形象,挖掘其積極向上的事跡為主題,比如花木蘭、穆桂英、秋瑾、劉胡蘭等歷史人物,每班擇一名形象開展沉浸體驗活動。
(2)共同演練
家委會與班主任制訂班級方案,定下展示形式、參與人員、臺前幕后工作人員,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或演練。以“和——中秋節和諧團圓”沉浸體驗現場會三(1)班為例。班級制訂月餅制作方案,選取五位家長及學生共同學習月餅制作,學生掌握月餅制作技巧,并擔負起教學的準備。
(3)舉行現場會
以“孝——重陽節踐行孝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浸體驗現場會為例。此次現場會以游戲為主,每個班級以“孝順”為主題營造游戲化學習環境,形成了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愉快感,對教育內容與學生情感達到和諧發展的平衡狀態,讓學生在游戲當中學習到孝順長輩的傳統美德。每個游戲均由爺爺奶奶主持,每項游戲完成后由他們在學生卡上印上印章,表示完成任務。
2.4 結果收集
現場會沉浸體驗的結果將從家長、教師、學生三個角度觀察收集在沉浸體驗現場會當中的樂觀、自我認識接納和幸福的狀態以及效果。
(1)家長:活動后采訪的方法收集反饋
沉浸體驗現場會后,部分家長代表被邀請進行一對一采訪。采訪內容主要針對家長對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沉浸體驗的觀察結果,觀察內容包括現場會過程中的學習情緒、學習積極性、學習樂觀性,自我認知接納程度,以及學習幸福感。
采訪表明:家長通過現場會籌備、排練、參與的過程,對學校有進一步認識,對學生校園生活有一定改觀,親子關系進一步得到改善。特別是家庭之間互動、同班家長之間的互動、同年級家長團的協助,在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務過程中,感受到了愉悅感和幸福感,在此階段中產生的樂觀狀態,使其能進一步審視自身的家庭教育觀念,進而拉近了自身與學校之間的距離。
(2)教師:活動后采訪收集反饋、考核的方法觀察職業幸福感和樂觀態度
與家長相似,教師在活動后被邀請進行一對一采訪。采訪內容包括對學生沉浸體驗的觀察結果,以及教師本身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情緒變化以及沉浸體驗的狀態。
在采訪中表明:受訪教師認為,以規訓式的語言進行美德教育,已無法滿足已具多元化的國際視野的深圳學生需求。在沉浸體驗式現場會的籌備過程中,學生準備節目、收集材料、掌握知識之間,能夠產生自我驅動力,自覺地吸收知識并內化生成。而在每次沉浸體驗現場會后期一段時間里,班級凝聚力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比現場會之前更為親密,班級風氣良好,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更為融洽,產生出良性循環效果,沉浸體驗可以為教師個人能力帶來良性反饋。
(3)學生:自然觀察法
研究人員在現場會進行前期、過程中期、過程后期將自然觀察學生對于活動本身和學習內容的積極性以及相關情緒是否積極。其他積極心理也將被觀察記錄。
觀察表明:沉浸體驗現場會前期,學生根據中華美德主題進行現場會籌備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到相關美德知識。現場會當中,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氛圍當中,把相關感悟以喜聞樂見的前期溝通組織、中期游戲演出、后期互動落實的形式落實到行動當中,進一步加強了對美德教育內容的認識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內化。沉浸體驗現場會結束后,經研究人員觀察,發現學生在積極樂觀的氛圍當中的學習狀態高漲,有效地把相關美德教育內容落實到行為當中。
(4)學校中層管理者:通過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研究反思等方式
研究人員對學校中層管理者進行深度訪談,并在過程中期和過程后期進行參與式的觀察,對學校整體教育氛圍的變化、管理者對學生自我驅動學習能力、學習氛圍的改變等進行記錄。
研究表明:在活動前期準備階段,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無暢。家長能夠理解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對學校在此周期中舉行的教育教學行為表示理解和支持;活動中期家長的支持度最高,一直持續到活動后期。
3 結果
3.1 家長反饋結果
在連續六年的六次沉浸體驗現場會中,家長表現從一開始的被動參與,到第六場現場會家長義工踴躍報名、家委會積極捐錢捐物、自覺購買服裝,表明家長營造沉浸體驗學習環境十分支持,并反饋學生從對美德教育的不積極到愉悅樂觀地接受,并自我內化踐行現實生活中。
3.2 教師的反饋結果
教師發現美德教育存在一定的無效性,在社會對教育期待日益高漲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壓力大,產生消極情緒。經過幾場沉浸體驗現場會后,主動加班加點,主動聯系和鼓勵家長和學生,美德教育教學形式創造性提高,提高了學生在接受教育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的自主能動性顯著提高。
3.3 學生的觀察結果
學生在現場會之前,對教師灌輸的道德教育十分排斥,甚至認為“如醫學名詞一般生硬”。現場會之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興趣提高了,全員參與其中,學習積極性強。研究人員觀察到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排練,參與過程愉悅,樂觀接受教育,并能自我接納,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3.4 學校的觀察結果
經過沉浸式現場會后,學校對品德教育的研究和操作途徑更寬,開展品德教育活動更主動積極。學校以現場會為契機,以德育目標為主題,讓養成教育與中華傳統美德有機結合,并將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參與中華傳統節日的各類教育活動中,感悟傳統美德及其內涵,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由于現場會的社會效果突出,促使學校把德育常規工作、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形成了學校校園文化。學校還主動積極地開發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品德課程,以課堂教學、綜合活動課、主題班會、藝術團隊、網絡建設為主要載體,以班級、年級、少先隊、家庭為實施單位,以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管理為基本途徑,形成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機制、學生品德自律機制和品德教育活動創新機制。
之后,學校總結現場會經驗,根據學校教育的實際,制訂了沉浸式現場會發展目標:一是學校發展有特色,以傳統美德教育為抓手、為特色,推進學校全面工作的開展;二是特色建設有規劃,學校以傳統美德教育為特色,制定了科學論證的長期規劃,實行了具體可行的實操措施;三是學生發展有成效,通過系統化的沉浸式現場會,讓學生受到傳統美德的深厚熏陶,努力培養特色鮮明、舉止文明、身心健明的“知書達理、彬彬有禮”的現代小學生;四是家庭教育有收益,學校傳統美德教育向家庭、向社會延伸及拓展,家長不僅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更實現家庭教育和家長素質雙提升;五是社區發展有幫助,學校傳統美德教育得到社會之策,更要回饋社區、回饋社區,真正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六是課程建設有核心,學校以沉浸式現場會為主線,建設了具有學校特色課程體系,開發傳統美德教育校本課程,強化學校教育的支撐;七是活動設計有主線,圍繞著沉浸式現場會傳統美德主題為主線,有機設計學校及德育活動,讓學生品德教育與活動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八是課堂教育有體現,在沉浸式現場會的特殊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結合之下,能夠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學生品德教育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挖掘學科教學的教育資源;九是教師建設有隊伍,學校通過沉浸式現場會,組建了一支家長、學生以及教師傳統美德教育隊伍,形成了濃厚的學習和研究氛圍;十是特色建設有品牌,學校傳統美德教育通過沉浸式現場會的舉辦,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反響,取得成效,逐漸成為學校發展的品牌。
4 討論
4.1 可能的解釋
研究人員發現以沉浸體驗現場會的形式學習,能使學生產生愉悅感,并以樂觀的態度學習,進而在自我認識上接納了美德教育的內容并踐行在現實生活當中,可能有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沉浸體驗式學習環境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更易于產生樂觀學習情緒。相較于課堂的形式進行品德學習,學生更喜歡表演與游戲。在此過程中激發的沉浸體驗可能來源于對表演和參與游戲的愉悅情緒或者樂觀態度,以表演和活動所激發的愉悅情緒進而帶動對于活動內容的愉悅情緒,從而激發活動者的積極心理。當學校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聯系起來,德育主題班會及少先隊主題隊會相結合,把學校德育的常規工作、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與美德教育相結合,以沉浸式現場會的方式來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 道德修養,在常規教育活動中體現我國傳統美德的思想,在沉浸式活動中解讀常規教育的要求,能夠在愉悅而輕松的氛圍當中達到育人效果。
第二,沉浸體驗式的教育形式得到家長與教師的支持,更容易產生學習幸福感。以現場會增加知識的形式,得到了學校教師和家長直觀的支持。相較于其他形式,現場會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直接參與度,這種參與度得到更直觀的體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得到更多來自于教師和家長的鼓勵(尤其家長的參與),進而提高了對知識的接納度,提升了學習和內化的愉悅感。以此激發的積極樂觀情緒可以引發活動者積極學習,并在這種體驗當中產生出愉悅情緒,從中獲得幸福感。而學校教師在活動當中與師德師風建設有機結合,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更容易彰顯出修身、養正、雅行的職業風范,形成高尚的職業理想和信念、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踏實而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獨特的個人魅力。
第三,沉浸體驗式的互動行為得到學生認同,更易于產生自我接納情緒。現場會讓學生之間有更多的同學互動行為,同齡人的交流因有趣而更直接有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到來自同伴的鼓勵與支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目標。在提高集體榮譽感與成就感的同時,活動互動中得到的同伴支持,在情緒與認知上為個體帶來集體的支持與共同合作的愉悅感,更易于進行美德教育所達到的自我接納目標。
第四,沉浸體驗式的活動形式提升校園生活,更易于產生體驗愉悅感。現場會提高了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收獲知識,個體能在過程中收獲新鮮感或激發好奇心,從而提高學習自主積極性。自主學習的提高也能夠帶來更好的愉快感,個體在愉悅當中對自我認知得到一定的肯定,產生的樂觀積極情緒,更有效地使個體能夠以自我發展為目的,對自我認識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最后,沉浸體驗式的現場會形式提升學校學習氛圍,更易于學校高質量發展。現場會所產生的效果,使學校的校風、教師的教風和教學研究習慣得到提升。學校通過以沉浸式現場會為主,以課堂教學、綜合活動課、主題班會、藝術團隊、網絡建設、家庭文化建設為輔,以班級、年級、少先隊、家庭為實施單位,以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管理為基本途徑,將文化建設、德育工作、藝術教育等有機結合,形成養成機制、自律機制和創新機制,使學校的教風、班風和學風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由于教師和家長的配合與交流、學校和社會的互動與幅射,提升了學校的影響力,從而增強了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和學生家長的認同感,進而增加了教師對品德教育的教研自覺性,提升了教研幸福感,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4.2 缺陷
使用現場會的方法進行教育教學對于材物時間均耗費太多,且對于場地或有要求(例如,需要有較大空地使多個班級匯集在一起,進行表演展示)。
評價手段缺乏,現場會給學生、家長、教師帶來愉悅、樂觀的結果收集方法為采訪反饋或自然觀察法,并沒有規范的收集準則,導致結果收集不具體,難以量化沉浸體驗的狀態,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以及后續樂觀、自我認識接納與幸福的體驗,進而難以評價現場會的效果。
4.3 運用及未來方向
通過沉浸體驗現場會激發樂觀與幸福感,進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并提高樂觀、自我認識接納與幸福的方法,不僅僅可以在學校范圍內多學科內實施,還可以運用到改善親子關系與家庭教育中去。家長通過以家庭為單位組織小現場會,從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知識與水平。例如以勞動節為契機,家庭可以使用現場會的方法提高全家成員以及孩子的參與度以及愉悅性,進而提高孩子熱愛勞動、以勞動為習慣的可能性。
4.4 沉浸體驗中積極心理的體現
本文通過論述現場會觀察到的沉浸體驗中可以發覺到的樂觀、自我認識接納與幸福的關系。
在沉浸體驗中,學生的樂觀心理主要體現在積極性上:以現場會的形式與同齡人分享學習時,不容易出現班級與班級之間的現場會效果攀比,反而互相欣賞互相學習,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欣賞同齡人的努力成果,進而提高學習效果,再有效自發地自主成長。
在沉浸體驗中,能觀察到學生自我認知接納的提高:相比于以課堂為形式的學習,現場會的方式中每位學生的參與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對于知識更是直接接觸、自主準備知識相關材料。學生在過程中分工合作,對于自己在現場會形式學習過程中的司職,認知明確,進而對自我的認知與責任的理解也得到了提高。
在沉浸體驗中,能觀察到學生幸福學習的自主產生:相較于一般形式的學習方法,現場會的形式讓學生以沉浸體驗或者愉悅的心境進行學習。無論是準備過程與現場會進行中獲得的滿足感,抑或是知識獲得時的成就感,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幸福感,進而讓學習轉變成幸福的自主行為。
在現場會激發的沉浸體驗中不難看出,對于小學生教育教學的過程里,樂觀、自我認識接納與幸福的關系密不可分。首先,他們都有可能被沉浸體驗所激起,并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其次,三者之間可能存在先后關系。在沉浸體驗中,樂觀可能出現在活動初期且伴隨活動的過程,而自我認識接納的領會則出現在活動中期,尤其在學生進入到現場會的分工身份的時候,幸福感可能出現在活動后期,并且將持續更長時間,乃至活動結束之后的其他形式的學習中。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靈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