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健
2022 年4 月,教育部正式印發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是對黨的教育方針的全新解讀,是新時代語文育人標準和育人要求的集中體現,也是距離一線語文教師最近、最具指導性的教育文件。新課標中的“教—學—評一體化”的“教”主要體現為基于核心素養目標和內容載體而設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決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響育人效果;“學”主要體現為基于教師主導、學生作為主體的語言實踐活動,決定育人效果;“評”主要發揮檢驗教與學效果的作用,為促教、促學提供參考和依據,要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評”應該發生在日常教學中。
新目標召喚新教學,新教學需要新設計。想要達成“教—學—評”一體化,實踐是最好的路徑。對教師來說,實施“教—學—評”一體化的過程就是新要求和新挑戰。筆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太陽》一課的教學為例,開展“教—學—評”視角下的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一、教——以教師為主導的專業化設計
(一)教師的大單元思路
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習作單元,“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是本單元的兩大語文要素。
本單元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主要讓學生體會說明性文章的不同類型,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感受不同的語言風格。《太陽》一文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從四個方面介紹了太陽;《松鼠》一文語言活潑,描述生動,作者抓住松鼠的主要特點,形象地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習性等。兩篇課文的課后題都與習作要求緊密聯系,《太陽》的課后題引導學生體會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松鼠》的課后題讓學生梳理相關信息,并且關注說明文不同的表達特點。《太陽》作為本單元的首篇文章,在教學中尤為重要。
(二)教師的指引性目標
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從單元整體出發,明晰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橫向解讀教材,找準語文要素在文本中的落腳點。同時,要縱向梳理此要素在整個小學階段教材中的梯度設置情況,了解此要素的前延與后續,從而精準把握目標定位,為“教—學—評”一體化提供科學依據。
《太陽》是一篇科普說明文,采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了太陽遠、大、熱的特點以及它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為此,教師可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1. 認識“攝、殖”等4 個生字,會寫“攝、氏”等9 個字,會寫詞語表里的9 個詞。
2. 能說出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太陽以及太陽對人類的作用。
3. 能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基本說明方法,體會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
4. 能夠運用說明方法寫出事物的特點。
5. 觀察生活,能有條理并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將身邊熟悉的事物介紹清楚。
二、學——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性體驗
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體驗,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應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語言經驗,提高語言品質,從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應培養的核心素養。教師則應以學生為主體、以主題為引領、以任務為載體,設計連貫且邏輯性強的教學活動。
(一)第1 課時梳理文章脈絡
探究一: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太陽?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指導抓關鍵句的方法。學生體驗到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太陽,這4 個關鍵詞分別是:距離地球遠、體積大、溫度高、太陽和人類關系密切。
探究二:“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學生進行匯報后,教師指導學生了解過渡句的作用,即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太陽的特點,引出下文太陽和人類的關系密切。文章情節緊湊,結構嚴謹。
探究三:默讀第4 自然段,本段是從哪幾方面寫太陽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學生圈出與太陽有關系的事物的名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指導學生抓關鍵詞的方法并板書相關事物的名稱:動物、植物、吃的、穿的、煤炭。學生以此總結并概括出本段是從動植物的生長、人類的生活、煤炭的形成三個方面寫太陽和人類的關系密切。
探究四:默讀第5 至7 自然段,課文還介紹了太陽與我們關系密切的哪些方面?用簡練的話說一說。學生運用學習第4 自然段的方法,在書上圈畫批注。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強調抓關鍵詞句的方法并板書相關名稱:云、雨、雪、風、殺菌。學生據此總結概括出第5、6 自然段是從“氣象的變化”方面寫太陽與人類關系密切。第7 自然段是從“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方面寫太陽與人類關系密切。
探究五:默讀第8 自然段,說一說這一段的內容和作用是什么?你是怎樣理解本段最后一句話的?學生進行匯報,掌握了這篇文章結尾的作用是總結全文,強調太陽十分重要。之后再點明中心——太陽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
(二)第2 課時體會說明方法的好處并運用活動一:回顧上一課的學習內容和以前學過的說明方法。教師板書并強調幾個關鍵字要寫準。活動二:提取關鍵詞句,體會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探究一:為了把太陽介紹清楚,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自讀第1 至3 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體會作者這樣寫的好處。
探究二:“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體會這段話中的說明方法及好處。學生抓關鍵詞,確定說明方法。這句話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通過“一億五千萬千米”這個數字、列舉了步行到太陽要三千五百年、坐飛機要二十幾年這兩個例子,準確、形象、有說服力,寫出了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十分遙遠的特點。
探究三:體會這句話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為什么?“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體會說明文用詞的準確、科學與嚴謹。
探究四:“我們看到太陽,覺得它并不大,實際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體會這段話中的說明方法及好處。這段話運用了做比較的說明方法,把太陽和地球比較,形象而有說服力。寫出了太陽很大的特點。
探究五:“太陽會發光,會發熱,是個大火球。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五千多攝氏度,就是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氣體。”體會這段話中的說明方法及好處。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列數字、舉例子的好處是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太陽很熱的特點,教師追問,這句話如果只保留“太陽溫度很高”,你覺得怎么樣?最后,學生習得了在說明事物__特點的時候,可以用上多種說明方法。
三、評——讓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
(一)將評價融入教學指導
教師圍繞《太陽》一文,設計了連貫且有邏輯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習說明方法并體會說明方法的好處。學生在學習中經歷了知識建構的過程。本單元“初試身手”中有一段介紹電視塔的文字,我把它作為《太陽》的遷移,在課堂中進行素養表現性評價,強調“教—學—評”一致性,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在課堂互動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判斷其表現質量及影響因素,及時作出有針對性的指導。
教學目標是能概括出電視塔很高的特點,能圈畫出關鍵詞“368”“有120 層樓那么高”“像火箭”,能批注出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學生先讀例文,圈畫關鍵詞,批注說明方法及好處。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關鍵信息。
評價水平1:能圈畫出關鍵詞,準確寫出兩種說明方法。
評價水平2:能圈畫出關鍵詞,準確寫出全部三種說明方法,概括出電視塔很高的特點。
評價水平3:能圈畫出關鍵詞,準確寫出全部三種說明方法,概括出電視塔很高的特點,并能把三種說明方法的好處說清楚。
(二)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教材第70 頁“初試身手”要求學生選擇身邊的事物,嘗試運用多種方法說明其特征。目標是用兩三句話,介紹學生身邊的水杯、文具盒或飯盒。至少運用兩種說明方法,寫清楚物品的特點。對此,教師可指導學生列出提綱,想清楚要寫的物品,這個物品有什么特點,想從哪些方面來寫,用到哪些說明方法。
評價水平1:運用了一種說明方法,沒有寫清楚物品的特點。
評價水平2:運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說明方法,能將物品的特點寫清楚。
評價水平3:運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說明方法,能將物品的特點寫清楚,條理清晰,表達流暢。學生先獨立完成,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給予相應的評價,可以為學生準備例文,在思維障礙處、學習困難處搭建“問題解決”評價支架,引導學生高質量學習。
【例文1】
我的保溫杯是圓柱形的,差不多只有一個巴掌那么大。杯口直徑約5 厘米,高近20 厘米。遠遠望去,就像一只粉紅的小熊。
【例文2】
這個文具盒是藍色的,讓人感到清爽大方。它是長方形的,長24 厘米,寬8 厘米,比起我以前的文具盒,它的容量更大了。文具盒內部分為兩層。第一層可以用來放筆、橡皮、修正帶等文具。第二層是“工具箱”,里面有指南針、計算器、秒表、卷筆刀。有一次,我的鉛筆寫斷了,就用卷筆刀來削尖筆芯。還有一次,我辨不清方向,指南針就幫上了忙。
每一節課,教師都要圍繞課堂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水平,精心選擇與學生的學習內容相適應、重在遷移運用的作業。根據《太陽》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教師可從字詞識記、梳理文章脈絡、體會說明方法的好處、運用說明方法寫出事物的特點等方面設計作業。作業設計如下:
1.《太陽》一課,介紹了太陽、、的特點,從哪五個方面說明了太陽和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2. 這段文字在介紹太陽的特點時,運用了方法,把太陽的特點介紹得準確、具體、通俗,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綜上,實施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評”一體化的課時設計研究,在課堂教學中能有機促進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評價的整合,檢測和指導教學實踐,助推學習目標的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