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楊潤
摘要:中華傳統民族音樂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它不僅能夠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而且還能為當今社會帶來積極影響。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當前社會環境來探究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情況,并就其面臨的挑戰提出有益建議。通過相關措施,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播這些珍貴的藝術遺產,并促進它們的長期繁榮。
關鍵詞:傳統民族音樂? 新形勢?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9-0049-04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項目名稱:構建高效多層次非遺音樂課程教育體系的研究,項目編號:GJB1421151。
民族音樂是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它源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這種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了當地文化和歷史。民族音樂是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包含許多獨特的音樂風格,例如傳統民歌、民族舞蹈、流行音樂、戲劇、器樂、文學作品、宗教音樂以及皇室音樂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文人、宗教、宮廷等不斷汲取民族音樂精華,經過精心演繹,形成了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不僅豐富了民族音樂內涵,也增強了其影響力。中華民族音樂是56個民族積累的寶貴財富,它們是經過精心篩選和總結后匯集而成的各民族音樂精華。
中國傳統音樂有兩種主要風格:現代風格和古典風格。新音樂是一種新興的音樂形式,它源于“五四”時期,并在當今社會大受歡迎?!拔逅倪\動”后,傳統民族音樂成為一種獨特而充滿歷史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
民族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精神力量,它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是華夏兒女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不斷積累和發展的一種智慧結晶,它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傳承和發展傳統民族音樂是年輕一代的歷史使命,也是提升國內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形勢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這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至關重要。
一、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意義
(一)民族音樂代表民族社會歷史進程
民族音樂源于民族文化,是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沉淀而成的一種獨特文化,因此,當大家沉浸于民族音樂中時,不但可以從音調的起伏中領略音樂魅力,更能夠感悟到該民族的社會歷史變遷。民歌是一種富有表現力的音樂形式,它源于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盡管它并沒有太多深刻含義,但它優美的旋律、輕快的節拍,以及廣泛流傳的風格,讓它成為當時社會一種真實寫照,展現出濃厚的文化氣息。民歌不僅僅是一個抒發情感的藝術形式,而且也是一個時期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它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可以作為學者們研究、傳承、發展的重要參考。
(二)民族音樂代表民俗文化
民族音樂一旦失傳,就代表了一種民俗文化的沒落與遺失。民族音樂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藝術形式,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社會經濟、宗教信仰等各種元素,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因此,應該珍視和傳承這種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其更加多彩絢麗。民族音樂的多樣性源于它所處的環境,這些環境可能是社會、宗教或者其他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會使民族音樂變得豐富多彩。民族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此外,民俗文化也包含了許多人類活動和語言方面的元素。民族音樂既能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安慰,也能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兩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三)民族音樂融合宗教文化與圖騰文化
說起宗教與圖騰,人們可以追溯其起源到民族祭祀與古老的巫術活動,這是人民對世界最為古老而樸素的認識,并不等同于封建迷信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對自然力量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他們開始通過祈禱表達自身對自然力量的熱愛。因此,許多民族音樂都源于這一傳統。由于中國是一個多元文化大國,每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有著獨特的差異,因此,民族音樂也有著其獨特的含義。保護一個民族的原始崇拜,就需要繼續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
二、民族音樂傳承困境
1980年以來,流行音樂開始蓬勃發展,使中國音樂文化呈現出一個全新面貌。隨著時代進步,流行音樂已經開始取代傳統的民族音樂,這給民族音樂傳承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甚至使傳統音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隨著時間推移,傳統的民族聲樂表演正在被西方的美聲唱法所取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音樂界展開了激烈爭論。一些音樂家認為,由于民族唱法過于單一,聽眾不僅會感到民族音樂日益西方化,而且會覺得它枯燥乏味。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日新月異的生活方式,已經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深遠影響。由于這些因素,傳統文化日漸沒落,其魅力日益減弱。由于民族音樂日益被忽視,它在市場上的份額正在迅速減少。隨著流行音樂在媒體上的普及,欣賞民族音樂的人不斷減少。流行音樂對許多青少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但是由于他們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很多人會被它所吸引,甚至陷入其中,難以自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喜歡民族音樂。雖然民族音樂依然受到歡迎,但由于許多人對過去的歌曲感到懷念,再加上重復的旋律讓他們感到疲憊,也成了民族音樂衰落的重要原因。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它們給傳統的民族音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F在許多學校都不太重視民族音樂教育,盡管它涉及各個領域,但學生似乎更喜歡學習流行音樂。當前,學校音樂教育存在著嚴重失衡,教學資源極度匱乏,流行音樂成為主導,而民族音樂卻被忽視和排斥。
三、民族音樂的發展對策
(一)樹立本位意識
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民族音樂一直都具有融合其他藝術形式的特質。盡管當今民族音樂的發展正在減弱,但仍然有許多傳統節日、壽宴、婚喪嫁娶等活動中,各種民族音樂唱(奏)響,為民族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的生存環境愈加艱難。只有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觀,才能使民族音樂得到有效傳承和發揚光大。民族音樂的生命在于創新。如果沒有創新,就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隨著時代的進步,必須展現出其多樣性,這樣才能使民族音樂永葆活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具備健康、開放的自信,認識到多元文化重要性,并從不同角度來審視多元文化的發展。人們應該繼承歷史上的優秀傳統,不斷反思、自我檢討,從而得到進步。
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國家,我國擁有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這些音樂包括傳統歌曲、舞蹈、器樂、曲藝和戲劇等,它們既美麗動人,又富有生命力,是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貢獻。了解文化知識需要長期努力和持之以恒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必須通過日常的音樂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和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并將它們傳承下去。
通過積極推廣和宣傳民族音樂,可以使民族音樂具備獨特性。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將民族音樂的發展納入國家重要的戰略規劃之中,并給予充分支持和保障。為了確保民族音樂的可持續發展,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對這些藝術家的關懷,給予充分的資金投入,同時也要給予他們合理的社會認可,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到民族音樂傳播中來;采取多種措施,將民族音樂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以促進“原生性”傳承與發展;為了讓民族音樂在世界上產生更大影響,需要邀請專業人士深入探討它的歷史、演變,以及當前的狀態。只有通過多方合作,才能使民族音樂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此外,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宣傳民族音樂文化如何與社會和經濟結構相互作用。
(二)重視藝術的挖掘與傳承
中國擁有廣闊的領土和悠久的歷史,擁有眾多民族和豐富的文化,很多民族作品展現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歷史背景、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多樣性,通過和諧的氛圍和深刻的意境,展現出鮮明的藝術風格。近年來,許多杰出的民族音樂作品展示了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因此應該繼續努力保護它們。在進行音樂創作時,應該注重挖掘和整理中華民族的民族音樂遺產,從中汲取靈感,創造出更多符合當代人審美觀點的新作品。同時,也應該注意借鑒其他國家或民族的音樂經驗,吸收先進技術手段,推動民族音樂走向國際舞臺。為了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應該努力發掘、整理和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歌曲、舞蹈、樂器、說唱和戲曲;為了讓民族音樂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人們正在努力打造一個覆蓋全國的、多樣的傳播體系,其中包含各地區民族音樂文化中心,并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將民族音樂的精髓傳遞給世界,通過“走出去”方式,不斷深入探索,將中華文化、價值觀和精神融入世界,讓世界的人們都能感受到中國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
政府應加大對民族音樂事業的投入,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政策體系,完善民族音樂產業鏈,鼓勵企業投資民族音樂產品開發,推動民族音樂品牌化經營。各級財政單位應對民族音樂事業給予必要支持,確保民族音樂工作正常運轉。
(三)創造良好的藝術發展環境
所有人都應該積極參與,這樣才能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為了提升全民的音樂素養,應該將民族音樂教育納入學校的美育和德育體系,并在整個國民教育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應該努力開發和制定民族音樂教育課程。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地文化和歷史,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本民族的音樂和美育課程。在高等教育方面,設立民族音樂研究機構,開展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提高民族音樂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加強對非藝術類學生的選修課程,并鼓勵他們參與到民族音樂藝術團體活動中來,同時加大對教師團隊、設施、資金的支持,并不斷推陳出新。
利用多種媒介,如互聯網、社交網絡和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和推廣民族音樂,組織各種民族音樂文化活動,加深公眾對民族音樂所承載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理解,喚起公眾熱愛,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民族音樂藝術環境。隨著科技發展,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來獲取信息,而電視、互聯網等新興媒介更能讓他們更加便捷地獲取信息。作為教師,應該深刻理解這種情況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并且不應該在課堂上單純地貶低或反對流行音樂。相反,應該利用優秀的流行音樂作為指導,吸收它們的優秀部分,剔除它們的缺陷,盡量讓學生通過欣賞來體驗各地民族音樂的獨特之處,并感受它們的魅力。比如通過引入周筆暢的《瀏陽河2008》等融合民族特色的歌曲,能夠更好地將學生與傳統文化聯系起來,使他們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理解,從而更加熱愛民歌,更加熱衷于學習。教師還可以慢慢講解不同地區的民謠,以其動人的旋律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阿里里》和《阿細跳月》的課堂上,創造“云南旅游”情境,巧妙地把兩首曲子結合在一起。通過觀察納西族、彝族人民日常生活,體驗他們獨特的文化,可以通過觀察各地區的民族文化,增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并且提高大家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這將有助于學習和演繹這些傳統文化。
(四)加強跨區域音樂的交流
中國傳統音樂中各地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源遠流長?!堵肥贰ず蠹o》和《竹書紀年紀》都有關于國際音樂交流的記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和“納夷蠻之樂于大廟,言廣魯于天下也”。華夏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流歷史悠久,這些記錄清晰表明,中國音樂文明已經與各地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并在千年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這種交流不僅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而且也為外來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國民族音樂得以不斷演變和發展。歷史證明,在保留中國傳統音樂的同時,吸收外來音樂精華是促進音樂發展的有效方法。在2l世紀,由于經濟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音樂交流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如果忽視了世界各民族音樂的獨特之處,過分強調民族音樂的主導地位,拒絕接受現代音樂技巧,以及抵制外來文化影響,這將會妨礙我國的民族音樂發展。音樂交流對于民族音樂的發展至關重要,它既能滿足當代社會對現代文化的需求,也能促進全球音樂文化進步。因此,為了推進中國民族音樂發展,應該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并積極探索未來的可能性,以便構建一個完整的、具有創造性的民族音樂體系。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強調理性思考,更傾向于平和優雅,而不是激昂壯麗。目前,中國傳統音樂的開發和對西方音樂優秀成果的理解和吸收仍然不足。在當今社會,專業音樂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為了促進音樂文化跨區域之間交流,大家必須深入反思,并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只有通過這樣的交流,才能讓民族音樂真正得到發展。
不同的民族擁有各自不同的音樂文化,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遺產,可以從國外學習經驗,并將它們融入我國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比和借鑒,找到更好的發展道路,促進國內外不同區域音樂相互融合交流。印度音樂文化保留了相當完整的傳統,并且成功地將歐洲樂器融合到印度民族樂器中,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值得深思。拉維·香卡與梅紐因這對印度西塔爾與西方音樂界的杰出人物,他們的合作為兩種不同文化之間架起了溝通橋梁,為推動印度民族音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只有把握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吸收各國優秀元素,才能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好的指引。
(五)不斷地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隨著流行音樂的普及,中國傳統民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中國民歌的發展受到了外界流行音樂沖擊,這些音樂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造成了巨大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民歌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困難。中國民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日益增強,而且由于流行音樂簡單易懂的歌詞,使得民歌受眾人群正在逐漸減少。盡管近幾年來民歌界一直在努力改善這種局面,許多老一輩或新一代的民歌藝術家也嘗試著去拯救民族音樂,但是這種局面仍未得到改善。面對當今日益嚴峻的挑戰,音樂愛好者和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發揮中國民族音樂的潛力,并努力尋找一條能夠推動中國民歌發展的新途徑。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觀點也在不斷變化。為了保護中國民族音樂傳統,應該努力推廣它,使其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也要注重與時俱進,讓它們充滿創造性和活力。2010年“世界聽見·朱哲琴與民族歌樂師”巡演,朱哲琴以其非凡的視覺表現力,將侗族、苗族、藏經歌等各種民族音樂精髓進行完美結合,她憑借其豐富的想象力,將電子音樂、器樂、人聲以及多媒體技術完美結合,創作出一個充滿活力的舞臺,讓觀眾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期望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在當下社會環境中發揮出最大價值。中國民族音樂歷經千百年洗禮,不斷地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并且不斷地探索新的發展方向,保持著持久活力。
(六)重視學校教育與傳承
民族音樂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它源于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包含多種不同的文化元素,且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體驗。民族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源于人類的勞動和創造。學校教育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一種文化、民俗、語言和美學觀點的綜合體,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學校教育為社會提供了多種有益的資源和機會,是國家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為了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傳承,必須重視學校教育,并且應該采取積極措施來改善目前情況。政府相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該采取行動,監管學校音樂課程,以保證其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平衡。同時,還可以通過增加民族音樂課時長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為了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建議聘請專業的民族音樂教師,讓他們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來授課。同時,還建議采取創新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教師還應該根據當地民族音樂的歷史背景編寫教材,以便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些傳統藝術。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更加親近民族音樂,并且通過在課堂上播放民族音樂表演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四、結語
民族音樂源自人民生活,是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人民對生活的感悟,它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和心靈共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民族音樂也受到了一些挑戰,為了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需要培養優秀的傳承者,并努力推廣這些音樂。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民族音樂在當今社會中得到更多的認可和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振昕.廣西民族音樂素材的傳承發展——以創編教學為例[J].民族音樂,2020(03):101-103.
[2]倪璐.民族文化在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0(06):79-80.
[3]史曉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20(0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