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瑞琦
摘要:隨著社會文化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作為具有較高美學意義的合唱,其是一種藝術形態,也是眾多音樂愛好者常用的藝術表演形式。合唱是一種群體合作行為,具備有序性和嚴肅性等特點。作為合唱中的核心,合唱指揮通過其手勢、動作等肢體語言進行指揮,可以營造音樂氛圍,提供更好的視聽效果。本文主要對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達進行研究,分析其肢體語言藝術及作用,探究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的藝術應用。
關鍵詞:合唱指揮? 肢體語言? 表達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9-0089-04
合唱藝術源自西方,最早是用于基督教的宗教活動。隨著社會進步,部分在國外的學者將西方的合唱藝術帶回中國,我國合唱發展始于20世紀30年代。在音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合唱音樂已逐步轉為民眾結合和藝術演出結合。合唱過程中,合唱指揮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團隊的“主心骨”,其通過肢體語言的表達,豐富合唱表演,為音樂作品增強了感染力,提高了音樂作品的可觀賞性。
一、合唱指揮概述
合唱是一種較為重要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喜愛。合唱是由若干個體共同演繹完成一首多聲部歌曲的形式,包括領唱、對唱、同聲、混聲等,是一種集體歌唱形式。合唱具有音域寬廣、音色絢麗、形式多樣、氣息更長和力度更大等特點。在音樂作品的展現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呈現音樂舞臺效果,合唱指揮通過適當合理的肢體語言運用,可以加強指揮者與演唱者間的交流互動,讓作品更有感染力。近年來,我國的合唱團體數量越來越多,在表現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如流行音樂演唱、童聲合唱、混聲合唱等。在合唱的過程中,指揮者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內容、生活中實際演出經驗、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以及自身思想情感進行指揮,保障作品獲得有序呈現。
合唱指揮包括幾個主要原則:一是尊重音樂作品的原作內容。在進行指揮時,指揮者應該按照作品本身內容進行指揮,同時通過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情感,適當結合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進行作品的準確表達,進而提高作品審美以及自我藝術修養。表演過程中,指揮者需要通過自身肢體語言帶領演唱者去感受和理解音樂,從某種程度上說,指揮者代表了合唱團的演唱水平,因此,其作為合唱藝術的再創者發揮著重要作用。三是指揮遵循準和美。準主要指的是指揮者根據音樂作品的節奏和力度,準確表達每一個動作,做好收拍和起拍。美指的是在指揮過程中,指揮者的動作要優雅大氣,保障肢體動作協調。
二、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是人們通過頭部、面部、手部、腳等各身體部位的協調配合來表達情緒情感的一種方法。在合唱藝術中,狹義的肢體語言是指合唱時的肢體表演;廣義的肢體語言包括合唱時的肢體語言以及未參與合唱的成員。在合唱的過程中,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夠讓舞臺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勢語言、身體語言等。
針對面部表情而言,在合唱過程中,指揮者在與其他人互動交流時,面部的肌肉會發生相應變化。通過面部表情的變化,指揮者能夠傳遞出信息,同時也豐富了作品思想。在所有的肢體語言中,面部表情是較為豐富的,也是體現藝術感染力的一種形式。在合唱過程中,指揮者的面部表情包括嘴巴、眼睛以及臉部表情等。在合唱過程中,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嘴巴會自然張開,此時,合唱指揮需要幫助團隊成員提前做好準備,指揮的嘴巴需要配合演唱者嘴巴自然微張。做好準備工作后,在演唱過程中,指揮不要一直念歌詞,要信任團隊成員。在演唱的最后時刻,指揮也切記立馬閉嘴巴,要等音樂的余音結束以后,嘴巴再自然閉上。在合唱過程中,指揮者的眼神也十分重要,眼神可以給團隊成員力量,也能同時讓成員感受到重視。另外,在合唱指揮的過程中,指揮者的外表要簡潔干練,同時要配合豐富的表情,幫助演唱者調整音準等,將積極飽滿的情緒傳遞給欣賞者。
針對手勢語言而言,在合唱過程中,指揮者通過借助手勢,比如實拍與虛拍等,可以實現語言的表達。一般常見的是借助左右手的配合完成。指揮者的手勢通常包括手腕、手指、手掌以及大臂和小臂。合唱指揮的手勢語言極為重要,大部分情感都可以通過指揮者的手勢進行表達和傳遞。常見的指揮持棒方法包括:抓握式持棒;食指與中指夾棒;食指、中指、拇指持棒。抓握式持棒這種指揮持棒方式力度較大,比較穩健,但由于這種方式下手腕不能靈活調整,因此棒尖的活動范圍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指揮者音樂情緒的完整表達;食指與中指夾棒,這種方法是指揮者將指揮棒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手成握拳的狀態,這種指揮方式與抓握式持棒相比,手腕的靈活性增強,有利于音樂情緒表達,但這種指揮方式持棒穩定性較差,在指揮過程中,如果指揮者不注意,容易造成指揮棒的滑落;拇指、食指、中指持棒,這種指揮方式是將指揮棒放在拇指、食指與中指中間,指揮棒的柄部在手掌心,拇指和食指指尖放在棒身,中指放在指揮棒的側部。這種指揮方式下手腕相對較為靈活,而且棒尖的活動范圍相對自由,也能夠展現出變化較小的音樂情緒,但是這種指揮方式對于音樂的表演力度略顯不足。合唱指揮的任務是對音樂作品進行闡釋和對作品的二度創作,在進行指揮的過程中,指揮所有的手勢都是服務于音樂作品的,任何與音樂作品不相關的手勢都必須摒棄。在表演的過程中,指揮者手勢的高度、寬度以及身體間的距離,都必須保持適中,以免影響整體表演的美觀性。另外,在指揮過程中,指揮者的手勢要干脆利落,對于簡單的音樂變化而言,指揮的手勢要簡練,對于復雜的音樂變化,指揮者要豐富自己的手勢,更好地詮釋音樂。
針對身體語言而言,一般身體語言包括指揮者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和身體動作。身體動作包括坐姿和站姿兩種。在合唱表演指揮過程中,指揮者要保持一種端正姿勢,要做到兩腳站穩,身體端正挺拔,兩腳稍微分開,肩部放松,給公眾積極向上以及沉穩端正的態度,保證外形的和諧與美觀。
三、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的作用
(一)保障合唱效果的規范整齊性
在合唱過程中,如果沒有指揮者,所有人可能呈現出來的是雜亂無章的演唱,通過指揮者的指揮,大家聲音能夠更加整齊有序,有效保障了合唱的節奏、力度、速度,以及音色等協調統一。合唱指揮通過自我的肢體語言,比如身體的律動、面部的表情、眼神的變化等與合唱團隊中的演唱者進行交流,為觀眾提供美輪美奐的音樂藝術,渲染音樂氛圍。作為團隊的靈魂,指揮者得體的肢體語言能夠保障合唱成員的發聲統一。
(二)詮釋音樂內涵,引起情感共鳴
在演唱的過程中,指揮者通過肢體語言與演唱者的真情流露相配合,為觀眾呈現音樂的真情實感,提高觀眾的視聽體驗。隨著指揮者高低起伏的肢體動作,觀眾能夠更好地感受音樂的跌宕起伏,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加深了演唱者與觀眾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在合唱的過程中,指揮者通過恰當的肢體語言,能夠加深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深入挖掘音樂中的內涵,更完美地展現給觀眾。
(三)有效提升合唱成員的表現能力
在合唱過程中,指揮者通過全面了解音樂作品,結合相應的肢體語言,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表現音樂中的情感。在演唱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時,指揮者的肢體語言也會有相應變化。如:在演唱爵士樂時,指揮者應該結合其音樂節奏,加大肢體的活動幅度,讓整體的舞臺氛圍較為輕松、活潑。
四、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達分析
(一)合唱過程中面部表情的表達
早在2014年,研究者發現,當歌手唱歌時,其音樂內容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表達,在歌唱過程中,歌手的眉毛、嘴巴以及下巴等會隨著歌聲的變化而變化。合唱指揮過程中,面部表情的表達是指揮者向演唱者和觀眾直觀表達自己想法的方式,能夠將整體的肢體語言表達得更加精確與細膩,提升整體的表演效果。在面部表情表達上,指揮者需要深入理解音樂作品,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情緒情感,根據音樂中的情緒改變自己的表情以及眼神。在演唱過程中,指揮者的面部表情還能夠指引全體合唱隊員準確地表達情緒。指揮者的面部表情是調動合唱隊員情緒的有效工具,在指揮過程中,指揮者需要保持良好與直觀的面部表情,避免刻板、僵硬等面部表情,盡可能做到放松和平和。在熟悉樂曲旋律和節奏的基礎上,反復練習,不斷提升自身指揮技術。例如,在《在希望的田野上》合唱指揮中,指揮者需要注意到這是改革開放后歌頌新生活的歌曲,歌曲中帶有歡快節奏,因此,指揮者可以配合積極的面部表情,讓觀眾感受到積極迎接新生活的熱情與開心。
(二)合唱過程中手勢語言的表達
合唱指揮過程中,手勢語言的表達能夠增強音樂作品的感染力,也是合唱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靈活性強、表現明顯、活動范圍大的特點。在音樂作品表演過程中,指揮者根據樂句以及合唱成員的狀態,通過肩關節、指關節等動作,向觀眾傳遞音樂的律動,表達音樂中的情緒情感。例如,在《歌唱祖國》的合唱過程中,合唱開始時,第一拍為提示拍,指揮者應該雙手從上往下到最低點,第二拍開始起唱,此時指揮者要保證上升力度,給演唱者作出明顯提示。在演唱的過程中,指揮者的手臂和雙手應該依據拍子的強弱、快慢以及連音、短音等進行動作幅度調整,當出現歌曲中較為激烈的部分時,用大幅度的動作進行展現。當音樂結束時,指揮者的動作要果斷、準確地結束,在結束音前一拍的基礎上,左手向上,手心側向右上方,手臂往上抬起,指揮合唱的演唱音使用右手指揮最后三拍,到最后的半拍時,再迅速地收回,進行合唱表演的收束。
(三)合唱過程中形態語言的表達
合唱指揮過程中,指揮者的形態也是演出中的一部分,體態形態美觀,能夠增強觀眾的觀看體驗。形態語言是面部表情和手勢語言表達的基礎。一般情況下,指揮者在合唱過程中主要以站立為主,全身自然站立,給觀眾呈現出積極飽滿的狀態。例如合唱到歌曲高潮部分時,指揮者可以利用鮮明的手勢節拍,以及自我的神態來調動演唱者情緒,營造高昂激烈的氛圍。在此指揮過程中,指揮者的上身可以隨著歌曲的節奏進行適度調整,雙腳的活動范圍較小,如果左腳向前,則身體的重心放在右腳上,反之亦然。
(四)合唱指揮中的下身肢體表達
在合唱指揮過程中,下身肢體的表達相對較少,但是在部分音樂作品的呈現上,也可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例如指揮者可以通過跺腳的形式,增強合唱氣勢。同時指揮者還可以通過左右移動下半身渲染一定的氛圍,讓觀眾產生共鳴。例如,在《火把節的火把》合唱表演中,由于本身該作品屬于熱情奔放的音樂形態,指揮者要想讓觀眾體驗到火把節的歡呼雀躍,就需要運用下身的肢體動作進行展現,通過肢體的左右移動,讓觀眾產生共鳴,進而烘托出節日氛圍,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合唱指揮中的全身動態肢體表達
在合唱過程中,指揮者全身動態肢體是結合上下全身肢體語言為一體的表達,這種表達效果更加全面,效果也更好。一般情況下,指揮者在比較歡快的情緒或者是節奏感較強的音樂作品中運用全身動態肢體進行表達。但是在全身動態肢體表達的過程中,指揮者也要注意切忌出現較大幅度的動作,以免破壞整體音樂風格與特點。因此,在運用全身肢體表達時,指揮者要適當規范自身動作。例如,在合唱作品《搖籃曲》的指揮過程中,由于其音樂較為舒緩、細膩,因此指揮的動作也要相對較輕。但是其音樂風格又是多種多樣的,這時候指揮要注意動作必須張弛有度,指揮過程中需要配合音樂用小臂來支撐手部活動。指揮者除了打拍子以外,還需要注意音樂的整體氛圍和形象調節,確保肢體、手勢以及面部表情的協調統一。
五、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的藝術應用
(一)聲音整體規劃,展現宏大氣勢
在合唱過程中,指揮者通過運用肢體語言,能夠保障合唱過程協調有序,保障作品呈現的完整性。演唱者通過觀察指揮者的肢體動作,能夠有效把控個人的節奏以及整體的節奏。當演唱人數較多時,在不同節點上,指揮者通過肢體語言提醒演唱者跟著正確的節奏進行演唱,出現錯誤時及時避免。
在平時,指揮者要注重合唱過程中的協調統一,研究并掌握歌曲的節奏和風格,保障合唱的統一性,準確把握歌曲節奏,用準確的揮拍手勢及面部表情傳遞給演唱者,使得合唱保持高度統一,讓合唱產生凝聚力。
(二)更好地展現音樂內涵
在合唱過程中,僅僅有聲音的演唱是不足以表現音樂全部情感的,指揮者通過面部表情或者手勢動作等,與演唱者相互配合,通過聲音和動作為觀眾呈現良好的舞臺效果,引起觀眾的共鳴。比如當音樂比較低沉時,指揮者可以將手勢緩緩下壓,跟隨音樂的起伏來變化,展現出良好的演唱效果,讓觀眾感受到音樂和藝術之美。在合唱過程中,指揮者通過肢體語言,引導演唱者注入更多情感,讓觀眾產生更多共鳴,讓整體的合唱表演更有特色。
六、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表達的提升策略
(一)提升音樂藝術專業度
合唱指揮在演唱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因此,指揮者也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專業素養與技能,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把握音樂的多元化特征,熟練掌握音色、節奏等。作為指揮者,要深入挖掘歌曲的內涵,了解作品的創作思路、藝術特點、情感基調以及主題旋律,更深層次地了解歌曲,更好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歌曲中。指揮者在平時要注重對音樂內涵的領悟,增強自身樂感,能夠熟練分辨不同的音樂元素,以及對不同元素的合理處理。另外,指揮者除了對專業知識進行掌握以外,還需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提高音樂人文知識學習
作為合唱的指揮者,要熟悉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音樂作品,了解其藝術風格及表達的情緒情感。不同的音樂作品需要指揮者呈現出的狀態不同,通過了解不同文化的音樂作品,指揮者能夠豐富自己的經驗,不斷將藝術元素和肢體語言進行融合,讓音樂作品的表現得到升華。
(三)發揮指揮的核心能力
合唱指揮是整個演出團隊的核心,其肢體語言變化對于整個表演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合唱指揮過程中,指揮者的肢體語言要簡單易懂,能夠讓演唱者快速理解指揮者的情緒情感。合唱作品的細節處理能夠充分展現指揮者的個人能力,指揮者需要發揮其核心指揮地位,把握好每一個細節,對團隊進行有效控制與引導,確保良好的演出效果。在演唱過程中,指揮者如果要即興發揮就需要慎重,切忌過干擾演唱者的演唱。此外,指揮者在合唱前,要全面有效地了解相關表演曲目,保障指揮順利進行,同時還要做好指揮前的檢查工作,如演唱者、燈光、音響、伴奏者等。
指揮者在設計相關指揮動作時,要盡量做到動作簡單有效,避免機械重復設計指揮動作。過于繁瑣的動作容易對演唱者造成干擾,因此指揮者要提前確定所設計動作的合理性。同時,合唱是一個集體活動,任何一個成員不能獨立存在,作為合唱過程中的主導者,合唱指揮者需要設計通俗易懂的動作進行提示,與演唱者建立默契關系。
合唱表演一般都是現場表演,這對于指揮者有極高要求。合唱正式進行前會進行多次排練,同時在上臺前還有彩排訓練。通過彩排訓練,可以發現演唱過程中的問題,對問題進行及時調整和修改,減少正式表演失誤,確保最終的合唱效果。因此,合唱指揮者要重視彩排。通常來說,在彩排時,相關的表演會場已布置好,相當于為演唱者搭建了真實舞臺,有利于提升表演者的自信心。另外,合唱指揮者還需要強調演唱者對彩排的重視,讓演唱者在彩排中熟悉節拍和舞臺,在表演中展示真正的實力,展現歌曲魅力。
七、結語
通過對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達進行研究,在表演過程中,合唱指揮的專業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演唱效果的好與差。因此,合唱指揮既需要有準確嫻熟的技能,還要有豐富得體的肢體語言,能更好地展現音樂藝術。在進行指揮時,指揮者應靈活運用肢體語言對音樂進行闡釋,同時要加入自身情感,更好地展現合唱藝術內涵,提升合唱藝術審美。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合唱藝術的發展,人們對于音樂作品的藝術追求也越來越高,未來,合唱指揮者也需要轉變觀念,挖掘團隊成員優點,結合時代的發展,優化表演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子溥.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達[J].戲劇之家,2021(04):73-74.
[2]李建偉.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達探析[J].當代音樂,2018(11):102-103.
[3]潘祎珺.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達[J].牡丹,2020(24):115-117.
[4]王惠忠.探究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達[J].黃河之聲,2020(06):63.
[5]姜興東.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表達探析[J].黃河之聲,2019(1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