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芳怡 趙美嵐
摘要: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的結晶。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歷史源頭,偉大建黨精神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時代性育人價值,是滋養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基于此,要把握好偉大建黨精神基本內涵,理清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邏輯關系,遵循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先進性、實踐性、革命性和政治性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事業提供高質量價值引領這一客觀規律,探尋以偉大建黨精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路徑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1]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偉大建黨精神還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百年的歷史符號。廣泛弘揚和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是時代命題,站在歷史新的更高起點上,應當加倍突出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挖掘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底蘊,發揮其教育功能,明確其價值引領,作為寶貴精神資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事業。
一、偉大建黨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一) 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偉大建黨精神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指引下,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建黨實踐的醞釀和積淀而形成的。從萌發到成熟,偉大建黨精神展現出了跨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在列強侵略以及當時中國封建統治階級軟弱無能的情況下, 中華國土變得滿目瘡痍,民 眾苦不堪言, 中華民族陷入國將不國的困局。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一些有著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將國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引入中國,致使其在國內廣泛傳播開來。這種內蘊科學性、人民性的理論,讓充滿惶惑和憤懣的中國人民看到了中國能夠擺脫當前困境的希望和道路。就這樣,一個高揚著馬克思主義科學旗幟的政黨出現了,他們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相一致,盡心竭力為民眾謀取利益,積極投身于群眾斗爭實踐,偉大建黨精神從此萌發。奮斗百年路,撰寫新篇章。一經成立, 中國共產黨便承載著廣大人民的希冀和重托,堅定不移地懷揣初心使命,前赴后繼,砥礪前行,帶領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成就了一系列光輝燦爛的豐功偉績,孕育了彪炳日月的偉大建黨精神,全方位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獨有的風骨特質、品格風貌。
(二) 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涵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初便統攬大局,力行馬克思主義真理,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堅持真理的同時,還在實踐中持續豐富和發展真理,為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征程中奪取勝利、創造奇跡提供了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志存高遠,從大處著眼把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作為畢生課題,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本著實干精神為理想信仰艱苦奮斗,在時間旅途中留下了他們拼搏的印記,映射著偉大又寶貴的建黨精神。“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在中華民族危難關頭,中國共產黨遵循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屬性,將為中國人民謀求福祉、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初心使命鐫刻于心。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敦本務實,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朝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闊步邁進,積極投身于革命、建設和改革,努力解決國內各個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這是中國共產黨鐵骨錚錚、作風優良的生動寫照,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波瀾壯闊中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從打敗帝國主義侵略者、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到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制度,到全面改革開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個漫長而又艱辛的征途中涌現出無數為了民族信仰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獻出個人生命也要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士。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繼承敢于斗爭、勇于拼搏、發奮圖強的優良傳統,當面臨嚴峻的形勢任務時,畏手畏腳不可取,敢于出擊才是真。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對黨忠誠是衡量中國共產黨立場是否堅定的準繩,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綜合表達。中國共產黨鐵一般的紀律性和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群眾性是世界上其他政黨無可比擬的。當今世界局勢云譎波詭,要想傲然屹立在這復雜多變的風暴中心,要求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堅持對黨的忠誠性和人民主體性,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因人民而興。
(三)以偉大建黨精神滋養思想政治教育
不管是對于過去、還是現在乃至未來來說,偉大建黨精神都是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價值引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得到高水平發展,就必須做到吐故納新,與時俱進,汲取偉大建黨精神中蘊藏的人文精神養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一步優化、內容更具有感染力。另一方面,為更好地實現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從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素養導向出發,根據教學情境的不同、主體取向的殊異,多角度凸顯偉大建黨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創新發展,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積極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架構。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可以有效滋養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得以持續發展。
二、偉大建黨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引領
(一) 持續的先進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強力量”
偉大建黨精神持續的先進性表現在共產黨先驅們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追求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從思想上端本正源的總開關和施行政策舉措的風向標。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怕苦不畏難,收拾爛攤子、跨過絆腳石、打贏翻身仗,風雨兼程不停向前奔赴,至今仍然煥發著朝氣與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人有著強大的思想力量作為支撐。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不僅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的內在根基有著積極影響,是精神之鈣,對提高他們之于時代任務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更是大有裨益。新時期下,要將偉大建黨精神中蘊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優勢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自律自強、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相呼應,促成堅定理想信念入腦入心入行,把民族復興歷史使命內化為自覺擔當的源頭活水。為此,要最大程度發揮偉大建黨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內在和外在的教育作用,以 馬克思主義強大的力量為他們的思想加固,樹立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意識,帶引他們做最忠實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主動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 鮮明的實踐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明方向”
偉大建黨精神鮮明的實踐性表現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便將初心使命牢記于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全始全終奮斗的方向。偉大建黨精神是超越個人利益的集體精神,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循著時代發展的軌跡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創造性意識。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所闡述的觀點:實踐對認識起決定性作用。不論是理性認識還是感性認識均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它們都厚植于時代發展的客觀實踐中。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任務,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發揚實踐精神,鏗鏘有力朝著既定的目標大步向前邁進,領導中國人民一齊描繪了一幅又一幅偉大勝利的時代畫卷。
學思踐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領路人帶著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層層深入,一齊探尋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真諦,評析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汲取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這些都可以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實踐中明確方向,主觀能動地提高他們自身的共產主義覺悟,使得他們的個人發展更加全面。除此以外,這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做出的生動詮釋。面對當今世界帶來的紛繁復雜的機遇和挑戰,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碰撞,時代飛速發展和千變萬化,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思想上保持定力、在行動上站穩腳跟。偉大建黨精神體系中所蘊含的實踐精神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明確自身的奮斗方向,要將這種紅色精神融入血液,實踐報國之行,身體力行,為堅持傳承并弘揚好共產主義理想信仰筑牢實踐之基。
(三)徹底的革命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樹榜樣”
偉大建黨精神徹底的革命性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將個人利益甚至生死置之度外, 自始至終保持的頑強特質和革命品格。中國共產黨誕生于風雨如晦的舊中國,那個苦難的年代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革命型政黨,持有與生俱來的革命自覺性,以革命斗爭的形式探尋中華民族復興的出路。在實現人民解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百年征程中,無數革命先烈、優秀黨員以赤誠之心勇擔重任,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艱苦奮斗,九死不悔。中國共產黨人以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自我提高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使黨始終充滿生機活力。
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2]。無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奮勇拼搏、敢于斗爭的徹底革命精神,還是中國共產黨人身上所鍛造的堅韌不拔的優秀品格,都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品德修養提供了精神指引,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和正確的標桿。即使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今天,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這種不顧個人安危進行偉大革命、偉大斗爭的精神仍然具有時代價值,對當代青年有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感召力,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精神風貌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領悟參透這本教科書的內涵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汲取偉大建黨精神的不二選擇。
(四)突出的政治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蓄涵養”
偉大建黨精神突出的政治性表現為任何一位中國共產黨人的首要政治品質和政治態度是忠于黨、不負民,這是無條件的、具體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講政治是突出的特點和優勢。”[3]中國共產黨人只有接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不斷增強政治判斷能力,把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真諦,才能更好地發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舉一動時刻體現著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培植已久的情懷與涵養,早已深入中國共產黨人的骨髓。
中國共產黨人克己奉公的道德精神,力促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更為深入透徹的理解,兩者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是輔車相依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可以從偉大建黨精神所承載的思想內涵中汲取時代精神養分,將領悟到的真義轉化為奮進的動力,提升個人境界,牢記愛黨愛國愛民,在任何時刻,國家、集體和人民利益都是第一順位的,做到知行合一,努力充實自我,提高本領,報效祖國。
三、以建黨精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 加強思政課堂教學教育引導,充分傳承偉大建黨精神
以偉大建黨精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思政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思政課堂作為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排頭兵,需要以高站位和新角度去完善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使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是賦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崇高使命,要求有意識地將建黨精神融入思政教學,加強在課堂上的教育引導作用,促使學生體悟中國共產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思想偉力和信念,感受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實踐精神和集體意志,學習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大無畏氣概,領悟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政治品格和大局意識。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何會應時而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華民族和人民開辟新道路、建立新中國的問題,理清“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馬克思主義行”三者之間的理論邏輯關系,搞懂過去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原因,總結經驗,探求未來如何繼續取得成功。同時,思政教育者要學會以問題鏈的形式追問,讓學生深度參與思考并在思考中引導出偉大建黨精神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問題,把宏大的天下事講成鮮活的身邊事,讓思政課堂活起來,成為“思想行走”的課堂,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進一步發揮思政課堂的育人功能,賡續紅色基因,充分傳承偉大建黨精神。
(二) 借助網絡平臺推廣紅色文化,廣泛宣傳偉大建黨精神
在如今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結合新媒體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更為便捷、更富有吸引力,使包含偉大建黨精神在內的紅色文化得以廣泛快速傳播開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4]這意味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占好網絡平臺這一重要高地。一方面,從網絡平臺推廣的內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選擇一些能表達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事件或者人物素材、圖片集、影片集等,確保主旨明確。如,論述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堅持真理,怎么將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文章;講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的影片。借助新媒體的廣泛影響力使之得到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也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查閱和學習。另一方面,從網絡平臺推廣的方式上看,可以通過調查手機客戶端、社交媒體、視頻號等各類網絡平臺的使用頻次,選擇用戶集中、興趣度高的網絡平臺,有重點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可以創建網絡課堂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遞紅色文化,宣傳偉大建黨精神,讓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擁有更好的渠道了解黨的篳路藍縷,感受黨的百年芳華,從而更加擁護中國共產黨。
(三)注重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有效外化偉大建黨精神
新時代的育人方法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教學,社會實踐可以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延伸和理論實踐的一個途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養新一代青年成長為國之棟梁,在教學方法上應當將傳授理論知識與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置于同一水平線,提高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偉大建黨精神的感染力直擊人心,可以把它當作生動教材,立足其育人功能,開展豐富新穎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課堂中常踐常得、常悟常進,感受建黨精神的思想偉力,提升思想境界,凝聚奮進力量。將一些學習類社會實踐活動及一些服務類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紅色思想傳播的載體,以既生動又富有吸引力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把這種紅色資源融入現實社會實踐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偉大建黨精神得以有效外化,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認知。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8(03):1-7.
[2]侯貴星.自覺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N].河北日報,2021-11-05(07).
[3]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3.
[4]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37-342.
基金項目:2019年度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生態文明視閾下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生建設理論的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9KS07;2019
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領域民生建設重要論述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向度研究”,項目編號:MKS19106;
2019年度江西省研究生教改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2018年版)》‘四維融合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XYJG-2019-064。
作者簡介:龔芳怡(1998-),女,江西宜春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趙美嵐(1971-),女,江西峽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李赫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