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團結經濟社會組織的新實踐:政黨—人民關系視域下組建社會工作部考察

2023-06-05 13:47:34韓碧舟
統一戰線學研究 2023年3期

摘 ?要:中央決定組建社會工作部并以此推動對“體制外”經濟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覆蓋,體現出“大黨建+大統戰+大社會”的綜合治理方案。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組織的團結體現了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政治整合與社會整合戰略的創新,實現了從西方語境下“國家—社會”范式到中國語境下“政黨—人民”范式的轉型升級。黨對經濟社會組織的團結工作在本質上是黨不斷調整這些組織和群體的發展方向,使它們從根本上服務于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的過程。在各個歷史時期,黨在團結各界社會團體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展現出政黨整合人民的不同方式。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深刻理解黨與人民關系的基礎上,有效團結經濟社會組織,形成了豐富的歷史經驗。這些歷史經驗包括:處理好黨的領導與釋放社會活力之間的關系,明確黨與團結對象共同的行動方針,獨立自主地探索現代政治社會整合的中國方案。這些經驗也為新時代新征程協同構建對社會領域的大團結格局提供了現實啟示:系統化開展團結工作,將團結工作與團結對象具體情況有機結合,及時將團結實踐的積極成果公共化、學術化、法治化。從政黨與人民互動的視角出發,不斷賦予優良傳統以新的生命力,有助于把握“大黨建+大統戰+大社會”的一體化治理方略,形成中華兒女大團結并共同致力于實現強國復興目標的生動局面。

關鍵詞:經濟社會組織;國家與社會;政黨與人民;大黨建;大社會;大統戰;社會工作部

中圖分類號:D621;D61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378(2023)03-0070-15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國有企業、金融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加強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理順行業協會、學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 ]為落實黨的二十大的部署,中共中央在深入研究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草案)》。該草案經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后,其中國家機構改革部分的內容經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其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指出“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負責統籌指導人民信訪工作,指導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統一領導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黨的工作,協調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指導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等,作為黨中央職能部門”,“省、市、縣級黨委組建社會工作部門,相應劃入同級黨委組織部門的‘兩新工委職責”[ ]。

組建社會工作部鮮明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2月28日中共中央舉行的民主協商會上指出:“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突出重點行業和領域,針對性比較強,力度比較大,涉及面比較廣,觸及的利益比較深,著力解決一些事關重大、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就覆蓋范圍而言,除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之外的幾乎全部“體制外”領域都將成為社會工作部開展黨建工作全覆蓋的空間。就覆蓋層次而言,團結各類經濟社會組織本身也是統戰工作和群眾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社會工作部開展相關領域黨建工作時,必然會同時涉及統一戰線和群眾工作。可見,社會工作部的職責職能體現黨建引領下的“大黨建+大統戰+大社會”的治理方略,統一于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大治理需求。

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同各類經濟社會組織關系方面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形成了許多寶貴經驗。梳理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有助于我們站在更高的視角加深對“大黨建+大社會+大統戰”治理格局的理解,為黨更好領導“大社會”工作提供有益借鑒。由于“大黨建+大統戰+大社會”工作帶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本文擬從政治學角度切入,對歷史上黨團結經濟社會組織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進行簡要梳理,并對其中的經驗、啟示展開討論,以期為今后黨加強對經濟社會組織的團結工作提供一定參考。本文所講的“經濟社會組織”主要指由人民群眾組成、帶有自發性質的組織或群體,不包括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這樣的“體制內”組織,但涵蓋松散性甚至僅具有共同特性卻完全分散的社會群體。

二、理論框架: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構

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組織的團結體現了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整合與社會整合戰略,能夠大致對應政治學領域中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研究。不過,西方舶來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框架往往預設國家與社會的天然對抗邏輯,而其結論往往指向國家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必然面臨的困境。我國學者結合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群眾有效整合起來的成功經驗而提煉出“政黨”與“人民”兩個重要范疇,賦予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以豐富的中國內涵,使得從“國家—社會”到“政黨—人民”的范式轉換成為可能。這種范式轉換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啟發。

(一)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代表性西方研究進路

國家與社會關系是政治學研究中頗為活躍的一個領域。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研究對象是一國管轄范圍內政府與政府之外各群體之間的關系。后發現代化國家在其政治發展歷程中面臨國家建設和社會整合的雙重任務,能突出體現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多樣性與易變性,因此廣為比較政治研究所關注。由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涉及面極其龐雜,此處僅考察對本文主題有較大啟發價值的相關研究成果。

比如,亨廷頓認為,后發現代化國家頻繁出現的政治秩序失控,根源在于社會變遷過程中出現的新興階層和群體卷入政治帶來的沖擊,突破了政治體制的容納能力[4]。亨廷頓將政治制度化程度低于政治參與的政體稱為“普力奪政體”[ ]60-61。在這種政體形態中,包括軍人在內的各種社會群體都會深度介入政治當中,而國家缺乏有效的制度和能力來駕馭這些群體,常常陷入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之間的惡性循環當中[4]161-214。此外,亨廷頓還提出,政黨力量常體現在組織的復雜性和深度,特別是體現在與工會、農會等經濟社會組織的聯系方面,而共產黨國家在政治秩序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們自覺的政治組織建設[4]342-334。

又比如,米格代爾研究發現,擺脫殖民統治的第三世界國家政府常常在與政治強人爭奪社會控制方面有心無力。他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在世界經濟擴張和殖民統治的影響下,第三世界國家普遍發生社會控制的碎片化,國家領導者建立強大的次級組織機構既可能起到良好的動員效果,也可能擺脫國家的控制。為了防止地頭蛇式政治強人的反叛,領導者有時會嘗試摧毀這些有能力開展動員的機構。而在地方層面,國家在地方的政策執行者、地方政客與強人之間的三角關系也會削弱國家能力。為了社會穩定,國家往往對這些政治勢力選擇妥協,但也因此加劇了社會控制的碎片化[ ]。

再比如,法團主義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中頗具影響力的研究框架,一度被許多中外學者用來解釋當代中國的政治—社會整合實踐。法團主義指國家將若干代表不同行業利益的壟斷性集團吸納進國家政策過程中,通過授予這些集團在其領域內壟斷性權力而換取對這些集團控制權的體制機制[ ]。在法團主義框架下,國家運用其權威而對經濟社會組織進行體制性統合,從而將原先分散的利益統一傳遞到國家體制之中,使國家與社會構成有機整體。

(二)中國學者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范式的新探索

西方學者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共同指向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國家與社會相互對立的格局下,任何現代國家都需要保證各種社會力量有機地參與到國家治理體系當中;國家整合社會力量帶來的挑戰對于后發現代化國家而言尤為嚴峻,整合效果不佳的國家往往會遭遇社會力量的掣肘甚至反噬。但是,西方學界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受其自身視野所限而難以有效解釋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讓當代中國政治學者們紛紛意識到,需要依據中國經驗提出中國特色的概念體系,實現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的重構。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有關政治學者大力倡導政治學研究本土化,從不同角度將“政黨”與“人民”兩大范疇引入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當中。楊光斌比較了英美式以商人為主導的現代化、法德日式以官僚為主導的現代化以及俄中式以政黨為主導的現代化,并根據后者提出了“政黨中心主義”[ ]。王紹光認為應當以“人民社會”取代充滿虛幻的“市民社會”,人民社會中的各種民間組織在符合勞動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引領下延伸至社會的方方面面,與人民政府產生良性互動[ ]。潘維認為,當前中國基層社會組織力度較為渙散,給政府帶來巨大負擔,為了重新組織起有效的基層組織、盤活基層治理,共產黨員應當身先士卒地以各種形式投入到治理一線當中[ ]。景躍進提出將政黨帶進國家與社會關系中來,將政黨作為經驗分析中獨立變量而建立起“政黨—國家—社會”三元結構框架[ ]。

把政黨與人民帶進來的研究思路得到了近年來一系列研究的回應。有學者研究了干部駐村工作中干部在鄉村社會以及國家/政黨兩個傳統下對人民群眾運用的情感治理技術,認為這些情感技術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有效連接[ ]。有研究認為我國的政黨中心主義以及執政黨的全方位在場跳出了西方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理論框架,有助于擺脫西方話語的桎梏,并提出建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學話語體系[ ]。有學者在研究“基層”概念時提出從國家與社會的動態流變和交互形塑切入來理解基層的語義,認為我國行政統合的基層治理“表現為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過程”[ ]。還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對國家體系和社會體系的雙向組織嵌入”,需“結合被嵌入組織的特性進行適應性治理”[ ]。

(三)從“國家—社會”到“政黨—人民”的范式發展

在現當代中國的政治生活當中,政黨與人民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政治學者創造性地將兩個范疇從不同角度引入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研究當中,不僅推動了國家與社會研究的理論創新,也從側面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在社會整合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兩大關鍵因素。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一個可以解釋現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互動及其演變邏輯的框架呼之欲出,即將“國家—社會”發展為“政黨—人民”,用于考察政黨與人民互動的基本邏輯。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現代化社會的兩種形態,它們在生產關系上的共同點是生產的社會化。生產社會化內在地要求以有組織、成規模、普遍交往的社會形態代替原先分散、封閉的古代社會形態。因此,組織水平和組織質量就決定了現代化的水平和質量,而社會主義的組織化程度又優于資本主義。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并遭遇外部侵略和民族危機,鮮明地體現在社會組織化程度較低方面。在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客觀條件下,中國采取資本主義的組織化方案只能導致進一步淪為附庸,因而采取社會主義的組織化方案就成為兼具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和抵御外敵兩大功能的最佳方案。扮演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中國人民雙重先鋒隊角色的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中承擔起了統領和落實社會主義組織化方案的任務,引導當時處于一盤散沙狀態的“大眾”成為組織起來并掌握現代文明的“人民”,以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進了抵御外敵和現代國家建設兩大工作。在掌握政權后,執政黨則需要時刻銘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握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人民也需要積極響應執政黨的領導,在本職工作、社會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這樣,各種由人民構成的子系統就可以在執政黨這個中心系統的領導與協調下,共同推動國家這個復雜巨系統運轉起來,達到現代社會組織化的目的,服務于社會化大生產。

以上邏輯構成了本文考察中國共產黨團結經濟社會組織的基本框架,為研究闡釋組建社會工作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學理支撐。黨對經濟社會組織的團結工作在本質上是黨不斷調整這些組織和群體的發展方向,使它們從根本上服務于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政黨—人民”范式下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實踐路徑與價值追求。下文以“政黨—人民”范式為理論工具,對中國共產黨團結經濟社會組織的歷程、經驗和啟示進行分析。

三、中國共產黨團結經濟社會組織的歷史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我們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一定要一塊過、一塊干,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在黨的奮斗歷程中,黨和人民的互動是一個重要方面。在互動中,中國共產黨面對不同的時代背景,針對不同的對象,以不同的方式扮演著領導核心的角色,而人民群眾有序地組成各種服務于當時大局的組織群體并積極發揮作用,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1921—1949年:凝聚救亡圖存的強大合力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期,黨對工人和知識分子兩大群體的團結工作使黨在全國上下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發生質的飛躍,也為日后新中國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團結廣大農民群體并發動農民參與革命是中共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也構成黨在這一時期團結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團結農民工作往往伴隨著根據地的建立,應當被視為基層政權組織建設,超出了本文所界定經濟社會組織的范圍,故此處不納入考察。

1.領導工會團體和工人運動。工人階級走向歷史舞臺并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群體,徹底改變了近代中國歷次救亡圖存運動收效不佳的局面。然而現實中工人群體在革命問題上從自發走向自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先鋒隊式政黨引領工人逐步具備階級覺悟,結成組織參與社會實踐。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接過了這一歷史重任,而工人群體也成為首先需要被團結和領導的群體。

早在黨的一大關于工作計劃的決議中,“成立產業工會”就被列為黨的基本任務,旨在提高工人覺悟的工人學校成為組織工會的一個階段[ ]。黨的一大確定的方案得到了執行,各地建立起的黨組織迅速深入工人群體。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黨的直接領導或參與下,全國掀起了一波罷工高潮。在中共早期領導的工人運動當中,毛澤東同志的實踐卓有成效,并且對黨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在毛澤東開始在湖南工人中發展黨員時,他注意到當地工人群體中存在一個影響較大但缺乏先進指導思想的“湖南勞工會”。毛澤東從勞工會中享有威信的創始人黃愛、龐人銓入手,幫助他們制定斗爭策略,分析以往工人斗爭失敗的原因,很快贏得黃、龐信任,并同他們一同成功改組勞工會;黃、龐二人在斗爭中轉變思想,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后來在安源指導工人運動期間,毛澤東深入生產一線同工人交朋友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播革命思想,之后又領導李立三、劉少奇等人在安源建立起工人補習學校和路礦工人俱樂部等組織團體,并在1922年9月成功組織了一次安全、勝利的罷工,借機發展了一批工人入黨,安源黨組織得到迅速發展[17]85-86。1922年11月至12月間,毛澤東當選湖南全省工團聯合會主席、總干事,并代表聯合會同主政湖南的趙恒惕政府進行談判,成功為工人們爭取到了結社、集會的權利[17]88-89。

五卅運動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又一波工人運動高潮。1925年5月底,面對日本紗廠大罷工的高漲形勢,蔡和森提出將經濟斗爭轉變為反帝色彩的民族斗爭并立即開展示威活動,在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上得到通過。5月30日,上海數千名學生和工人打出反帝口號在租借地區舉行示威,遭到租借當局武裝鎮壓,13名抗議者犧牲在槍下。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共中央立即決定把運動擴大并建立反帝聯合戰線,成立上海總工會領導罷工運動。在上海總工會的領導下,全市罷工人數在6月達到20余萬人[ ]。此外,五卅運動在全國各地引發反響,特別是中共廣東區委領導的省港大罷工對港英殖民當局造成了巨大沖擊。五卅運動推動了黨組織在群眾斗爭的發展和影響力,提高了民眾的覺悟。當時還是商務印書館學徒、店員的陳云就是在五卅運動中轉變思想并被發動起來,參與和領導商務印書館發行所的罷工運動,并于當年八九月間入黨[ ]。

2.領導知識分子團體發動左翼文化運動。知識分子歷來是所有政治組織爭取的對象。中國共產黨主要由知識分子發起,在團結知識分子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在建黨以后的數年當中,鄧中夏、沈雁冰、蔣光慈、惲代英等中共黨員及其他一些左翼知識分子陸續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學主張,其中蔣光慈等人還發起了主張革命文學的春雷社。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發生給文化界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刺激了左翼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向左翼和中共靠攏。此時的黨組織開始在一些文學社團中布局,例如周恩來在郭沫若建議下調派陽翰笙等人加入“創造社”并在其中建立黨小組。1929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文委”)經黨的六屆二中全會批準成立,標志著黨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全面領導的開始。

黨團結知識分子并推動建立左翼文學組織的實踐,在魯迅的支持下極大地增強了號召力。晚年魯迅在黨的團結下發生思想轉變,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主張,“共產主義者的魯迅”在國統區的文化“圍剿”中“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 ]。1930年3月2日,中央文委書記潘漢年與夏衍等人負責參與籌建的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成立。魯迅在成立大會上發表講話,提醒成員們革命的復雜性和艱苦性使左翼容易轉變為右翼。在談到對左聯的期許時,魯迅特別指出,“戰線應該擴大”,“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而“聯合戰線”須以工農大眾為“共同目的”[ ]。魯迅本人并非中共黨員,然而他的主張已經向中共的方針和路線靠近。魯迅以黨外人士和國內文化旗幟的身份提出了與共產黨相得益彰的主張,并且對革命的復雜性進行了系統的反思,對文化戰線產生積極意義。

左聯成立后,中共對左翼文化運動的領導全面鋪開,推動成立了“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涵蓋文學、社會科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領域,這些領域也各自建立起了黨的組織。中共通過中央文委和地下組織對這些文化團體進行領導,在國統區的文化戰線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國內的大型電影公司,尤其是“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影片或“充滿封建思想”,或充盈“才子佳人那一套”[ ]。夏衍直接負責由中共籌建的“電影小組”,他帶領一些黨員和進步人士加入大型電影公司,又推動成立了上海電通影片公司,參與制作了一系列傳達救國思想的作品,扭轉了電影文化市場的不良傾向。后來成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就出自上海電通影片公司發行的電影《風云兒女》[ ]。在新聞出版界,上海著名刊物《生活周刊》的轉變過程非常具有典型意義。在“九·一八”事變后,在新聞出版界頗有名望的中共黨員胡愈之協助《生活周刊》主編鄒韜奮開展編輯和出版工作,推動《生活周刊》從一個指導職業教育的刊物,轉變為冒著被國民黨當局查封的風險而關注社會現實和民族命運的輿論陣地[ ]。左翼文化在都市中的興盛使不少懷揣進步追求的知識分子對共產黨心生向往,他們不僅踴躍加入共產黨,有些還直接離開城市,投奔延安。這一時期,中共通過團結文化組織而在文化領域領導權的爭奪上占據了絕對優勢。

(二)1949—1978年:全方位整合背景下的策略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中共組織網絡的不斷擴展和延伸,新中國政府對基層組織實現了全方位的接管,在城市中和鄉村中分別建立起能夠有序運轉的“單位體制”和“公社體制”。基層單位和公社兼具政權組織和群眾組織的特點,它們作為國家體制的末梢發揮著組織基層經濟社會生活的功能,完成了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基礎性工作。在這一時期,中共推動建立了一系列現代化的經濟社會組織并在人民政協制度下對它們進行全方位的引導,還創造性地發揮了“紅色資本家”等經濟社會群體的功能。

1.破舊立新與人民團體體系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新的現實需求對原有社團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重組,解散了一些失去價值的舊社團,接管了原國統區科教文衛領域的社會團體,在原中央蘇區成立的一系列人民群眾團體基礎上建立了符合新中國建設需要的人民團體[ ]。這些新的社會組織遍及社會不同階層和群體,但都代表著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有生力量,在新中國成立后構成黨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在國家建設初期的歷次活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重點建設的群眾團體分別是青年團、工會和農會。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決定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來團結和領導廣大青年。中央為加強對青年團工作的領導于1950年3、4月間先后發布兩個指示,部署青年團工作落實到各級黨委、黨組織,使進步青年群體成為黨的得力助手和后備人才[ ]。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一方面將新組建的社會組織納入國家體制當中,共同形成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適時發揮社會組織靈活、能動的特點,在黨無法直接介入的領域發揮社會政治功能。在整合、吸納方面,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社團組織都被整合到人民政協體系之內,而社會組織也作為“單位+公社”體制的特殊部分形成了分層化、成體系的制度網絡。例如,黨對文藝界的領導延續了抗戰時期“中央文委—文化界同盟—具體領域組織”的模式,將各專業、學科都組織到特定協會中接受黨的領導,有些機構還在地方設置分支機構。中國作家協會在各省和大城市設立分會,指派分會負責人和當地文學刊物的編委成員[ ]。在靈活發揮功能方面,社會組織在外交領域協助解決了諸多棘手問題。例如,新中國成立后尚有許多日僑和日本戰俘滯留中國,在日華僑也有許多人士缺乏回國途徑,鑒于中日兩國未建立外交關系,我國政府委托中國紅十字會同日本紅十字會建立聯系,互為對方人員返回提供方便;1952年成立的中國貿易促進會,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積極開展對外經貿活動,獲取了我國當時急需的外匯和緊缺物資[25]455-456。

2.靈活發揮工商業組織的作用。1953年10月,中華全國工商業者聯合會(簡稱“全國工商聯”)成立,成為團結工商業者的主要組織。在促進社會主義改造和鞏固國防根基的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積極團結民族資產階級人士,團結和引導了一批支持新中國建設的“紅色資本家”。

黨對榮氏集團及其代表榮毅仁先生的團結引導產生了模范效應。榮毅仁是新中國改造融合民族資本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一位優秀民族資本家。上海解放前的榮氏家族是上海工商界舉足輕重的企業集團,但在連年戰火中損失慘重。榮毅仁在解放前見證過國民黨政權和日本侵略者對其家族的壓迫。他在解放軍進駐上海時就對軍隊露宿街頭的舉動產生好感,后來又通過同毛澤東、陳毅等領導人的交往看到了黨和政府保護工商業組織的決心,也看到了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氣象,決定配合黨的政策。在“五反”運動期間,在黨中央的直接參與下,榮毅仁及其產業受到正確對待。據當時被中央調派到上海負責“五反”的薄一波回憶,榮氏作為上海最大的民族工商戶在調查中被發現有一些“問題”,他和陳毅經過反復商量認為應當將其定為“基本守法戶”。此事經由周恩來報到毛澤東那里,毛澤東認為為了樹立“標兵”以在全國大城市產生影響,應當直接把榮氏劃為“完全守法戶”[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榮毅仁清晰地認識到歷史的大勢所趨,積極配合公私合營以及政府的贖買政策,參與推動公有制的建立,而他自己也受到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獲得了榮譽和地位[ ]。

在建國初期特殊的國際環境下,境外愛國資本家及其企業也成為黨的團結對象。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主持廣東工作的葉劍英的指示下,廣東省商業廳、統戰部在澳門成立了一家“南光公司”,服務于廣西和海南的解放工作。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了“禁運”。為了解決“禁運”條件下的戰略物資供應,南光公司聯系了澳門當地的商業巨賈何賢、馬萬祺提供幫助,通過澳門向內地秘密運送物資。當時在香港一家船廠工作的霍英東注意到南光公司購貨量大、出價也有吸引力,因此決定前往澳門與南光公司做運貨生意。憑借過人的膽識和智慧,霍英東在危險而復雜的條件下完成了一批批戰略物資的運送[ ]。這樣,霍英東既賺到了個人經商生涯的第一桶金,也為抗美援朝作出了積極貢獻,為他日后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打下了基礎。

(三)1978—2012年:推動經濟社會組織復蘇和發展壯大

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征程正式開啟。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需要激發和釋放社會活力,發揮各個領域經濟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這一時期,黨在政策上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各種社會組織的孕育和發展提供了便利空間,又在新的經濟社會組織取得發展成果后及時建立配套保障制度,并著手布局在這些組織的黨建工作。

1.培育和團結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培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既有賴于中央從宏觀方面上制定政策、把握方向,也有賴于地方政府在一線發揮作用。與非公有制經濟主體進行互動的地方政府干部本身也是黨的干部,其工作內容從根本上講也是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因此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具體執行均可被視為黨團結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具體實踐。

以團結為取向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發展。1979年初,鄧小平用火鍋宴請榮毅仁等五位著名工商界人士,聽取了他們關于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的建議,工商業群體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自此正式開啟[ ]。1979年3月,國務院提出適當發展個體工商業。1980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允許城鎮勞動力在一定范圍內流動,逐步推行公開招工,推動多樣化的就業方式。手工業、零售、餐飲、科教文衛等領域的個體工商業組織在新政策的支持下迅速發展[ ]。微觀層面,國家對個體經濟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在這些探索和努力的過程中,改革開放后第一批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發展起來了。

以理論政策發展保障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發展。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是改革開放歷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黨自此之后逐漸加大對非公有制組織的培育力度。我國在宏觀政策和法律文件中不斷放開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限制,在具體政策執行中也形成了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發展的機制。黨的十五大報告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體制性障礙,拓寬非公有資本的活動范圍,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保護力度。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多處與非公有制經濟有關。此后的《物權法》等一系列國家立法和政策文件進一步確立了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政治屬性和法律地位。在政策執行機制方面,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成為我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激勵各級政府對各類非公有制企業大力扶持。

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加強引領和團結。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團結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成為黨的重要工作。各級統戰部門和工商聯引導他們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還將其中的優秀代表吸收進各級人大、政協和工商聯當中[ ]。1998年2月,全國統戰部長會議對非公有制經濟代表提出了“團結、幫助、引導、教育”的方針。江澤民在2001年3月全國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別聯組會上提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應把企業發展和國家發展、個人富裕與共同富裕、市場法則與社會主義道德這三對關系結合起來[ ]206。“三個結合”成為這一時期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行動方針。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還解決了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先進分子入黨問題。自此,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獲得了明晰的政治地位,使日后在該領域的黨建工作開展有了政策依據。

2.培育和團結社會組織。改革開放后,一部分資源從國家的控制當中游離出來形成“自由流動資源”,人們有機會利用這些資源在更大的“自由活動空間”當中行動[ ]。社會組織團體運用這些新的資源在新的空間內全面鋪開,遍及興趣愛好、社會服務、社會公益、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盡管新興的社會組織獲得了巨大的活動空間,但依然對政府保持著較強的依賴性。首先,許多社會組織本身就是從原先屬于政府的功能和組織中分化出來的,往往掛靠在特定的政府部門或者企事業單位,即使是小型的純民間組織開展活動也常需要政府的幫助[33]26。此外,社會組織的成立需要得到政府的審批和登記,在政府批準的范圍內活動。在20世紀80年代,全國人民的結社熱情高漲,學術組織、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實現爆炸式增長。為了規范社會組織的管理,民政部于1988年成立社會團體管理司,國務院又于1989年10月頒布《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將社團審批權統一收至民政部門,并要求登記社團擁有“業務主管單位”,原有社團也因此得到整頓和重新登記。1998年,國務院修改《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在主管單位責任和資金上提高了對社團注冊的要求。

在基層經濟中介組織建設方面,政府支持此類組織參與市場治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假冒偽劣、惡性價格戰等市場亂象開始出現。市場亂象的治理既需要法治手段從終端加以調整,也需要組織起來的市場主體從開端加以遏制。一些經濟發達省份的地方政府嘗試讓行業協會等組織成為治理市場亂象的生力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溫州煙具產業一度出現無序競爭,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1991年當地煙具企業成立煙具協會并被溫州市政府同意行使一定市場監管職權,使得行業得到整頓,打火機等產品的質量和國內外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針對義烏小商品城交易分散、龐雜,商業信譽受到影響,義烏市政府培育出“義烏市保護名牌產品聯合會”和“義烏市個體勞動者協會”等自律性組織,成功規范了市場微觀主體的行為[ ]。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黨中央意識到了在這些新組織開展黨建工作的必要性。1994年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各種新建立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1998年2月,中組部與民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在社會團體中建立黨組織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了在社會團體中的黨組織覆蓋問題。2000年7月,中組部又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團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此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中也都強調了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力度的問題。

(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建引領下的深入團結

黨的十八大之后,為了鞏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回應時代與社會變遷帶來的新挑戰,經濟社會組織團結工作重心從培育組織發展轉向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組織的領導,以黨建引領為鮮明特征的團結工作在新時期被推向了新的高度。隨著黨建工作深入扎實的開展,經濟社會組織以更堅定的姿態、更強大的動力和更新穎的形式投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當中。

1.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2016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正式提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親”指領導干部同民企坦誠交往,真心支持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家積極主動與黨和政府溝通;“清”指領導干部與民營企業家關系清白、純潔,民營企業家潔身自好、走正道[ ]。此次重要講話成為新時代指導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根本遵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其中專門強調了“加強黨對企業家隊伍建設的領導”,做出支持民營企業黨建工作、擴大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發揮黨員企業家先鋒模范作用等方面的部署。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的重大論斷[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1]30

以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團結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一些優秀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張名片,但也成為西方國家遏制中國發展戰略體系當中的重點攻擊對象。2018年12月,美國政府出于對我國華為公司在全球通信技術領域領先地位的忌憚,以牽強的理由動用“長臂管轄”,先令加拿大警方配合其非法拘捕途經加拿大的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后向加拿大政府提出引渡孟晚舟。自孟晚舟被拘押起,中國政府尤其是外交部門就在習近平主席的親自關心下開展工作。在2021年9月11日的中美元首通話中,習近平主席再次明確就孟晚舟事件做出表態,最終促成孟晚舟被釋放回國[ ]。孟晚舟事件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對優秀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強大保護,還成為一次影響遍及全國上下的生動的愛黨愛國教育。

2.開創社會治理領域團結工作新局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部分提到,應在企業、社會組織開展黨建、發展黨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完善黨領導社會組織的制度,“確保黨在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作用”。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第33條第4款規定:“社會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宣傳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引領服務群眾,推動事業發展。”在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級黨組織在實踐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經濟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

基層黨建廣泛通過社會組織覆蓋到各個領域,積極開展各類制度和機制創新,有效動員起經濟社會組織參與到基層社會的多元共治格局當中。例如,杭州的社會組織孵化器“凱益薈”黨委在十余年來通過黨建引領,培育出數十家在基層社會生活發揮積極作用的社會組織,被中組部列為“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直接聯系點”。“凱益薈”黨組織積極轉變話語和制度表現形式,探索新社會群體的政治定位,做到了對社會組織成員在新形勢下的政治整合[ ]。又如,青島市陽城區“新心向陽”和即墨區“新新相連”兩個實踐創新基地,都是當地基層統戰部門與基層政府、基層經濟社會組織共同打造的,這些基地實現了黨建與統戰的深度融合,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團結工作方面實現了多方面的創新,促進了當地基層治理的良好效果,成為全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的典型[ ]。一些省市黨委先期探索建立社會工作機構,并與相關行政部門合署辦公,實現了“黨政合一、雙輪驅動”的優勢。北京市在2018年11月實現了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與北京市民政局合署辦公,不僅推動了基層社區和社會組織黨建的突破,還在養老、民生保障、超大城市治理減負、便民利民服務、社會動員等方面取得了實際效果[ ]。

對經濟社會組織的團結產生實際效能。一些學者采用量化實證研究方法探尋黨建工作在“兩新”組織中的作用機制。其研究結果表明,社會經濟組織在黨建工作的引領下取得積極成果。有學者基于第十一次全國私營企業調查的數據開展的研究表明,對民營經濟人士而言,黨組織嵌入民營企業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在教育活動中加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這些因素促使民營企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光彩事業,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有學者基于對中國基金會數據的研究表明,在基金會建立黨組織以及有效的黨組織建設都是基金會籌資收入得以提高的重要原因,駁斥了社會組織黨建只是形式化任務的謬論[ ]。

四、中國共產黨團結經濟社會組織的經驗與啟示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深刻理解黨與人民關系的基礎上,有效團結經濟社會組織,形成了豐富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也為新時代新征程通過組建社會工作部,協同構建社會領域的大團結格局提供了現實啟示。

(一)歷史經驗

1.處理好黨的領導與釋放社會活力之間的關系。以權力的收放為標準縱觀黨團結經濟社會組織的不同歷史階段,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個歷史階段,能夠發現一個鮮明的“否定之否定”結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黨不斷凝聚力量并最終通過政權實現對全國上下的全方位領導;在改革開放時期黨培育經濟社會組織發展、釋放社會活力;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團結方式實現創新發展,站在更高的方位強調黨對經濟社會組織的領導。如何根據現實條件處理好收和放之間的關系,避免“一收就死,一放就亂”,是我們黨處理同社會經濟組織關系所要解決好的問題。收和放的程度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但堅持黨在基本路線方針上的領導是不變的原則。堅持黨的領導能夠使團結工作保持正確的方向,防止社會力量的碎片化與無序擴張,以配套政策與立法及時跟進有目的、有計劃地釋放社會活力。從經濟社會組織的角度講,黨堅強有力的領導與團結對象活力的激發并不必然發生沖突,只要黨的方針路線能夠贏得民心,能夠符合歷史前進方向,那么團結對象就能夠自發地擁護黨的領導并發揮積極作用。一定條件下,經濟社會組織的創造性探索反過來還能給黨自身的工作帶來啟發,推動黨的自我革命。

2.明確黨與團結對象共同的行動方針。黨在不同時期都會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進行分析,也會對國家所處的外部環境進行評估。在經濟社會組織團結工作上,黨在每個時期都會根據國內外環境確定團結對象范圍,進而凝聚共識,確定共同的行動方針。在團結對象上,經濟社會組織的團結工作需要根據組織的不同定位來決定扶持培育、限制發展還是予以取締。此外,團結工作常常需要落實到這些組織內具體的社會精英,但這并不代表對群眾路線的背離。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社會精英與人民群眾并不是彼此對立的,社會精英只是人民群眾當中能夠發揮較大作用的那部分群體,本身來源于人民群眾。社會精英獲得的聲望、財富、權力等社會資源也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賦予,他們有義務運用自身的能力為人民群眾創造福祉。團結社會精英常常能夠具有示范效應,帶來廣泛的影響力。在共同方針上,黨在不同時期把經濟社會組織團結到主要路線上來。黨沒有也不應有自身私利,思維方式也是從全社會大局和發展大勢出發,但需要不斷進行自我革命。社會經濟組織有自身利益,但其利益只有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大局和大勢才有可能長遠發展。因此,使經濟社會組織成員認識到擁護黨的領導與自身利益的同一性并自發參與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成為團結工作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

3.獨立自主探索現代社會整合的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的每一步前進和飛躍都離不開對中國實際的深刻把握。中國社會在近現代以來形成的所有社會群體及其結成的各種組織,都需要被放在中國自身的社會歷史環境中進行考察,也都需要被放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標準下進行衡量。這樣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學、有效的團結策略。一百余年來,黨對經濟社會組織團結工作的所有積極成果都是結合中國現實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黨探索經濟社會組織團結工作的獨立性不僅僅體現在面對國外理論和中國現實的態度上,也體現在面對黨外影響的態度上。黨對經濟社會組織的團結從來不是簡單地與之建立良好關系,而是積極主動地根據黨的事業需要對團結對象產生實質影響,使它們有機地融入黨的事業當中。必要時,黨還會直接推動培育能夠發揮特定功能的新組織群體,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發揮作用的空間。反過來,一旦有相關經濟社會組織發展方向偏離黨的事業,那么黨和政府會及時、果斷地采取各種手段糾正方向。

(二)現實啟示

1.系統化開展團結工作。“大黨建+大社會+大統戰”體現的系統化治理觀,與總體國家安全觀相得益彰,構成我國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頂層設計方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社會治理是與國家安全被安排在同一部分加以部署的。在生產方式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隨著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后工業社會的到來,人們常用“后真相”“黑天鵝事件”等詞匯描述當今時代變幻莫測的特點。各類群體不斷涌現并在全球范圍內甚至虛擬空間中廣泛地交織在一起,這些群體利益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碰撞和重組,發生各種良性或惡性的互動。經濟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本身就是社會利益多元化的產物,其中共同指向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多元化是值得追求和維護的,然而當多元化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魚龍混雜的碎片化,對社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造成沖擊。保證良性多元化、避免惡性多元化正是以系統化治理觀統領團結工作的意義所在。新組建的社會工作部整合了基層事務的“千條線”,將它們歸口到相對集中的部門,將社會作為系統整體進行治理[ ]。系統化的團結工作需要落實到“大黨建+大統戰+大社會”工作體系的建立上。社會工作部是在復雜治理、跨部門治理的現實需求下應運而生的,但具體工作依然要由特定公私部門協作承擔。各級統戰部門、政協、民政部門、發改委乃至司法機關、紀檢監察機關、安全部門都是大社會治理格局的協同單元。在治理實踐中,我國實現對社會領域的大團結引領需要繼續深化大協同格局。

2.將團結工作與團結對象具體情況有機結合。近年來,經濟社會組織的黨建活動方興未艾,活動形式多樣。但無論何種組織開展怎樣的黨建活動,都需要將黨建的頂層設計與具體組織的社會功能有機結合,尋找到兩者恰當的契合點。除了集中性的黨建活動之外,團結工作還應當以靈活多樣的方式貫穿于社會領域的具體場景之中。但是,考慮團結對象的具體情況并不意味著無原則的遷就,反而應當同各種錯誤傾向進行堅決斗爭。隨著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國際秩序問題頻出,治理赤字遍及全球,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出現了嚴重的身份政治危機和民粹主義現象。這些危機背后的一些極端思潮也開始蔓延至我國,例如片面強調組織、群體的小眾性和異質性,抗拒所謂“宏大敘事”。然而,任何群體都不可能脫離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而單獨存在,也都有著自覺或不自覺的社會定位,都可能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造成積極或消極、顯著或隱蔽的影響。未來對社會領域的團結工作應當注意防范西方把國家與社會對立起來、試圖以“社會”解構“國家”的思潮滲透和“顏色革命”策動。

3.及時將團結實踐的積極成果公共化、學術化、法治化。為了更好地規劃未來對社會領域的團結工作,需要從各個方面、以各種形式總結經驗,把團結實踐的積極成果固定下來,形成具有大眾性、科學性以及制度性的更高層次成果。首先,對積極實踐成果要通過公共平臺為社會各界所知曉,實現成果的公共化。公共化的對象當然包括直接從事一線黨建和治理工作的群體,經驗交流平臺的建立有助于實務工作者相互學習。從更大的范圍講,所有人民群眾都生活、工作在一定的基層組織當中,因此隨時可能被基層治理所影響,也都有可能成為在協作共治中發揮積極作用的主體。在公共空間內面向不特定主體的經驗傳播,有助于全社會形成支持和參與大黨建、大統戰、大社會工作的良好氛圍。其次,公共化的積極經驗需要學術研究的跟進和提煉。黨團結社會經濟組織的實踐在歷史的每個階段都取得過成功,如今更是不斷涌現出前所未有的實踐形態。這些成功案例本身就是社會科學創新的寶庫,而創新性研究成果也會反過來優化未來的團結工作。最后,積極實踐成果的固定離不開法治化權威制度體系的建構與運行。組建社會工作部將催生社會工作領域黨內法規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這一體系將與黨建、統戰等方面的黨內法規以及相關領域國家法律共同構成今后團結工作的行為規范,為團結工作保駕護航。

五、結語

在西方理論話語下,國家與社會往往呈現出彼此對立、沖突的圖景,其背后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國家與社會相互對抗的現實格局,而這一格局常常引起后發現代化國家乃至西方發達國家各種社會整合失敗的實踐。相較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由全體人民在黨的領導之下共同開創并踐行,黨和人民面對重重困難和挑戰逐步建立起的血肉聯系,構成現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堅實基礎。政黨中心主義的黨建國家戰略,具體展開為黨通過團結經濟社會組織而實現對人民的有效整合,既保證強有力的國家持續發揮作用,也培育出團結有序而充滿活力的社會,從而避免“普力奪社會”“強社會—弱國家”等容易在后發現代化國家出現的困境,推動國家與社會的有機統一以及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逐步實現。因此,“政黨—人民”范式既能夠在理論上對西方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的內在缺陷做出有效替代,也反映出中國式現代化在處理國家與社會關系方面的內在優勢。中央決定組建社會工作部,既是黨團結經濟社會組織優良傳統的延續,也是黨應對時代巨變、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而開展的新實踐。從政黨與人民互動的視角出發,不斷賦予優良傳統以新的生命力,將有助于我們把握“大黨建+大統戰+大社會”的綜合性治理方略,推動未來經濟社會組織團結工作的順利開展,形成中華兒女大團結并共同致力于實現強國復興目標的生動局面。

參考文獻:

[ ] 《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22:51.

[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N].人民日報,2023-03-17(1).

[ ] ?向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代表通報情況聽取意見 ?中共中央舉行民主協商會 ?習近平主持并發表重要講話 ?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N].人民日報,2023-03-01(1).

[ ] ?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4.

[ ] ?米格代爾.強社會與弱國家[M].張長東,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280.

[ ] ?Philippe C.Schmitter.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J].The Review of Politics,1974(1):85-131.

[ ] ?楊光斌.制度變遷中的政黨中心主義[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6+31.

[ ] ?王紹光.國家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432-464.

[ ] ?潘維.信仰人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49-168.

[ ] ?景躍進.將政黨帶進來——國家與社會關系范疇的反思與重構[J].探索與爭鳴,2019(8):85-100+198.

[ ] ?向德平,向凱.情感治理:駐村幫扶如何連接國家與社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84-93.

[ ] ?盧艷齊.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創新路徑探析——以國家—社會關系理論的本土研究為對象[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6):29-36.

[ ] ?蘇曦凌,黃婷.國家與社會的互動界面:行動語境中的基層概念及其理解[J].行政論壇,2022(2):25-31.

[ ] ?皇甫鑫,陳國權.基于國家—社會分析的黨組織屬性識別與分類建設[J].江海學刊,2023(1):165-171+256.

[ ]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4-17.

[ ]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6-7.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81-83.

[ ] ?王建初,孫茂生.中國工人運動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08-110.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傳(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23-35.

[ ]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2.

[ ] ?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38-243.

[ ] ?陽翰笙.左翼電影運動的若干歷史經驗[J].電影藝術,1983(11):1-7.

[ ] ?陳播.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誕生、成長與發展[J].當代電影,1991(4):6-15.

[ ] ?胡愈之.我的回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2.

[ ] ?王世剛.中國社團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435-438.

[ ] ?陳至立.中國共產黨建設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47-649.

[ ] ?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M].謝亮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46.

[ ]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9.

[ ] ?世事評憶——榮毅仁有關談話和文章摘登[J].黨的文獻,2007(3):30-36.

[ ] ?熊坤靜.霍英東:冒險援朝闖“禁運”[J].黨史文苑,2008(12):52-55.

[ ] ?吳躍農.鄧小平請工商五老吃火鍋[J].世紀行,2001(9):14-15.

[ ] ?蕭冬連.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54-62.

[ ] ?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華文出版社,2017:446-447.

[ ]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6.

[ ] ?孫立平.“自由流動資源”與“自由活動空間”——論改革過程中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J].探索,1993(1):64-68.

[ ] ?余暉.行業協會及其在中國轉型期的發展[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3(1):70-119.

[ ] ?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 ?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2016年3月4日)[N].人民日報,2016-03-09(2).

[ ]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側記[N].人民日報,2018-11-02(3).

[ ] ?華春瑩:孟晚舟事件得以妥善解決具有積極意義[EB/OL].(2021-09-28)[2023-04-23].http://news.cnr.cn/ native/gd/20210928/t20210928_525618287.shtml.

[ ] ?王楊.黨如何塑造社會群體——以社會組織孵化器黨建為例[J].社會主義研究,2022(1):130-138.

[ ]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怎么干?這個會總結經驗、展望方向![EB/OL].(2023-03-25)[2023-04-23].

https://mp.weixin.qq.com/s/LD_g48V9Z8BS15am9JCMUQ.

[ ] ?以首善標準繪就社會建設和民政時代畫卷[EB/OL].(2022-08-11)[2023-04-23].https://mzzt.mca.gov.cn/ article/zt_20d/mzsn/df/202210/20221000044283.shtml.

[ ] ?原東良,周建.非公黨建能夠促進民營企業參與光彩事業嗎——基于第十一次全國私營企業調查的微觀數據[J].當代財經,2020(5):123-134.

[ ] ?歐翠玲,顏克高.黨組織建設是否提高了社會組織籌資收入?——來自中國基金會的經驗證據[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2(12):51-68.

[ ] ?徐勇.以“大治理觀”看社會工作部[EB/OL].(2023-03-29)[2023-04-23].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761688233725460063&wfr=spider&for=pc.

責任編輯:林華山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3.007

作者簡介:韓碧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韓碧舟.團結經濟社會組織的新實踐:政黨—人民關系視域下組建社會工作部考察[J].

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3):70-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亚洲精品另类| 欧美黄网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蜜臀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区欧美区|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日本91视频|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久久国产毛片|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91偷拍一区|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福利片91|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亚洲人在线|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亚洲综合色吧| av无码久久精品|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亚洲激情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日本精品影院| 啪啪永久免费av|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精品福利国产|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亚洲第一成年网| 国产新AV天堂| 高清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α片| 欧美成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天天综合亚洲| 亚洲 成人国产|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