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楠 樊士博 徐敏
摘 ?要: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現實的有力之策。組建社會工作部有利于實現對社會不同主體、不同領域的統合治理,在政黨統合治理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社會領域的大團結,蘊含著鮮明的團結底色和整合功能。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作為黨和國家根據新形勢新情況做出的重大頂層設計,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激活基層多元治理主體的客觀要求。在功能發揮機制上,社會工作部廣泛吸納人民群眾意見,提升基層黨建引領共治水平,進一步紓解基層社會矛盾,整合社會資源,激活社會力量,進而構建協同高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在價值實現效果上,組建社會工作部,優化了相關部門的歸口管理,能夠厚植社會團結根基,凝聚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關鍵詞:社會工作部;政黨統合;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團結;大統戰工作格局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378(2023)03-0085-10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效能的邏輯使然。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簡稱《方案》),明確提出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1]。作為黨中央職能部門,中央社會工作部旨在整合多元社會力量,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這一目標設定有利于實現黨對社會不同主體、不同領域的統合治理,蘊含著鮮明的團結底色和整合功能。政黨統合治理是指以政黨權威為基礎,黨組織發揮政治領導和社會整合功能,重塑社會治理結構,將基層多元力量動員、組織起來的系統性治理模式,能夠促進黨建引領基層共治的實現。本研究主要以政黨統合治理為分析視角,重點討論組建社會工作部對黨領導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團結邏輯。基層治理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占據基礎地位,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作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部署,組建社會工作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治理的不懈探索,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由于組建社會工作部的方案提出不久,學界對此議題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但涉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研究已較為深入。有研究聚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行動目標,提出機構改革是上下聯動、協同發力的行為方式,能夠彰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優勢[2]。學界此前對“社會工作”的認識主要局限在社會學學科中,普遍認為社會工作是一項社會服務活動,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3]。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組建社會工作部的部署,體現出一種大社會觀,超出了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工作界定,彰顯了因時而新的政治觀念。在此背景下,學界對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中“社會工作”含義的認識逐步深化。比如,徐勇認為社會工作部中的“社會工作”強調的是一種“大社會”,是以執政黨基于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需要而設立的,反映出執政黨致力踐行的“大治理觀”[4]。這一觀點勾勒了社會工作部中“社會工作”的獨特性和特指性。有研究從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角度出發,認為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是遵循現代社會發展邏輯的必然結果,對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5]。
總體而言,學界從多個維度對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的緣由與意義進行了初步研究,但對社會工作部所蘊含的黨的領導與團結意義的分析尚未深入。組建社會工作部,旨在加強黨的統一領導下的大黨建工作,在政黨統合治理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社會領域的大團結。鑒于此,本文從統合治理與團結意蘊的視角分析組建社會工作部的邏輯理路,厘清其促進社會大團結的價值。
一、組建社會工作部的現實依據
受社會環境變化與社會結構調整影響,尤其是在社會日益碎片化的情況下,基層治理面臨新挑戰新任務,亟須構建與基層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治理模式。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根據新形勢新發展做出的重大頂層設計。探究組建社會工作部的現實依據,可以從政治、實踐與主體三個維度展開。
(一)政治之維: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當前社會發展瞬息萬變,各種治理難題和挑戰層出不窮,對中國共產黨統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層治理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和國家政權基礎,組建社會工作部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發揮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全面領導作用,發揮黨建引領的優勢,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6]在領導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同基層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突顯了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邏輯主線。作為黨中央的職能部門,中央社會工作部負責指導人民信訪工作,征集人民建議,同時也積極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等。在發揮這些作用的過程中,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能夠將黨的全面領導觸角延伸到基層,彰顯中國共產黨政治領導、組織動員和資源整合的優勢,進而提升黨統合社會治理的效能。同時,中央社會工作部主要統籌指導信訪局、國資委等部門工作,進一步提升了黨對社會相關領域治理的領導水平,鞏固了黨的領導地位。在基層治理的大格局中,中央社會工作部的組建進一步強化了黨對社會建設的統一領導,有利于打開基層治理的新局面。同時,省、市、縣三級黨委組建相應的社會工作部門,實現組織體系的上下協同聯動,有利于堅持和加強黨在基層社會的全面領導,更好地推進政黨統合基層社會治理。
可見,組建社會工作部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能夠有效整合社會治理多元主體、統籌基層社會各條戰線,“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7]。在具體實踐中,只有把黨的全面領導具體貫徹到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方向,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二)實踐之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政機構屬于上層建筑,需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撐。”[8]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動作”[9],有利于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進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組織保障。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基層社會結構變化對黨和國家機構的體系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一些領域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與社會發展實際不匹配,一定程度存在權責脫節、職能交叉、條塊分割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黨的領導,亟須對黨和國家機構進行系統性優化、全局性規劃、整體性深化。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旨在通過機構設置、職能配置、體制機制、運行管理,完善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以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推動和加強基層治理現代化是一項重要的政治議題,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職能來看,《方案》將有關基層事務歸口到社會工作部門進行統籌性指導管理,有利于發揮黨和國家整合資源的優勢,進而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此外,在堅持中央和地方一盤棋的基礎上,省、市、縣黨委組建社會工作部門有利于優化地方組織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促進基層社會穩定,夯實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保障。由此,在基層社會組織機構不斷調整與相互形塑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統合治理模式的成效也逐漸凸顯,彰顯出“中國之治”的價值旨歸。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立足于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職能體系,實質上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戰略性行動,在一系列結構性改革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亟須組建從中央到地方上下聯動的社會工作部門體系,協同發力、綜合發力,促進解決社會治理的諸多難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和諧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
(三)主體之維:激活基層多元治理主體的客觀要求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基層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亟須充分調動多元主體的治理積極性,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健全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6]44這就需要統籌協調各類組織和各類群體的作用,包括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新就業群體、行業協會等,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資源,激活多元主體的內在動力。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是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客觀需要的應時之舉,能夠有效統合多元社會主體力量。
當前我國社會已經邁入精細化治理階段,基層社會治理事務涉及的部門、行業、領域日益廣泛,衍生了一系列新的基層社會問題,亟須通過激活多元治理主體的積極性予以化解。中央社會工作部主要負責統籌信訪、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基層政權建設、社會人才隊伍建設、志愿服務管理等工作,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夠滿足基層社會多元復雜治理需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有利于有效統籌解決基層社會各領域的難點堵點問題。一方面,組建社會工作部是推動基層社會再組織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當前基層社會各個治理主體之間缺乏機制性聯系,呈現出碎片化問題。根據全國總工會的最新調查,目前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左右,其中包含新就業形態勞動者8 400萬人[10]。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成為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外賣配送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新就業群體,大多處于分散狀態,迫切需要“組織起來”,激活基層社會多元主體共治力量。另一方面,組建社會工作部是提升基層社會整合效能的需要。基層社會由多個獨立單元組成,而單一行政部門應對復雜社會問題時,職能權限往往影響組織協調范圍和效能。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需要執政黨統合多元治理主體的力量,形成基層社會條塊協同、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根據《方案》規定,省、市、縣三級黨委也將組建社會工作部門,通過劃入同級黨委組織部門的“兩新”工委職責,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和社會整合功能,將基層社會多元治理力量統合在黨的領導下,更高效地將基層多元力量組織起來,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有效有序運轉。
社會建設關乎民生福祉和社會發展,涉及各個戰線和各個方面,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基層治理的規律性認識。基層社會的高效運轉,離不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統籌協調,也離不開多元社會治理主體的共同參與。組建社會工作部體現了協同高效的治理原則,能夠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社會管理職能,妥善處理基層社會條塊分割問題,實現黨建工作與基層政權建設的統籌推進,滿足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二、社會工作部的功能發揮
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組建社會工作部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開創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的創新探索。中央社會工作部的主要職能是發揮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整合優化機構職能,鞏固基層政權建設。社會工作部廣泛吸納人民群眾意見,提升基層黨建引領共治水平,進一步紓解基層社會矛盾,整合社會資源,激活社會力量,進而構建協同高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形成基層社會治理合力。
(一)矛盾紓解:廣泛吸納回應民意訴求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基層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推進基層治理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廣泛吸納回應民意訴求,不斷促進人的現代化。同時,基層社會群體訴求具有異質性明顯的個性化特征,需要結合多元利益主體的不同特性,從多個層面和維度回應群眾需求。《方案》提出中央社會工作部統一領導國家信訪局,負責統籌指導人民信訪工作,指導人民建議征集工作。這充分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對基層民意的高度重視,有利于紓解基層社會矛盾,深入踐行人民至上理念。
一是暢通民意訴求表達渠道。信訪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訪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11]中央社會工作部負責統籌指導人民信訪工作,旨在確保民意訴求表達渠道的暢通,將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優勢落到實處,開創黨領導信訪工作的新局面。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部以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摸清群眾訴求為立足點,找到基層社會工作中的痛點難點,打通關節點,更好地為民解難、為民分憂。由此而言,在加強黨的領導基礎上,社會工作部的組建能夠進一步提升民意表達渠道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真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信訪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凝聚基層群眾智慧。問題來源于群眾,辦法同樣來源于群眾。基層工作既要問需于民,又要問計于民。《方案》明確指出將指導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納入中央社會工作部的重要職能,此舉旨在有效匯聚民意民情民智,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關鍵舉措。在征集人民建議過程中,社會工作部能夠提前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加強風險研判的前瞻性,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同時,社會工作部通過征集人民群眾建議,廣泛吸納人民群眾智慧,為科學民主決策提供有力支撐,繼而把群眾智慧轉化為執政資源。此外,征集人民建議的過程也是接受群眾監督的過程。黨政部門能夠有效接受群眾對黨政工作的監督,改進工作作風和群眾工作方法,增強人民建議征集的實效性。
三是回應群眾利益訴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組建社會工作部是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探索,能為處理群眾信訪問題、傾聽群眾訴求提供有力保障。社會工作部的職能整合與功能發揮能夠優化基層群眾民意表達程序,提升收集民意、分析民意、回應民意的效能。依托社會工作部,各級黨組織能夠高效聽取群眾意見,真正回應人民群眾關切,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社會工作部能夠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有效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厚植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促進基層社會和諧穩定,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傳承和發揚群眾路線優良傳統的嶄新實踐。
(二)政黨統合:強化基層黨組織組織力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基層社會工作中的核心力量,是黨的組織體系的神經末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6]55組建社會工作部有利于激活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進一步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方案》明確規定要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將原來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事務集中歸口到一個部門,提高了社會治理效率,進一步提升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力。
一方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能夠有力優化政黨統合的基層實踐,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執行力,為確保黨的全面領導和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政黨統合建立在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基礎上,意在推動黨的組織力量向基層社會各領域延伸。具體而言,組建社會工作部將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所聯系的特定群體中,實現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的全覆蓋。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部的制度設計有利于創新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社會的各個領域中,突顯中國制度和治理優勢。
另一方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功能。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功能發揮以政治權威為重要前提,以黨建引領為重要方式,能有效聚合紛繁復雜的組織網絡,最大限度地把基層社會力量凝聚起來,進而為基層治理現代化奠定組織基礎。一是發揮黨員聯系功能。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員是黨組織的肌體細胞[12]。當前平臺經濟飛速發展,衍生出規模龐大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但由于新就業群體流動性高、構成性復雜、組織性松散,黨建工作開展難度大。社會工作部作為黨的職能部門,能夠協助基層黨組織聯系新就業群體中的黨員、積極分子等,進而實現黨的組織覆蓋,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二是發揮組織嵌入功能。應對社會的分化與整合狀況,中國共產黨將基層黨組織嵌入社會的各條戰線中,進而獲得強大的動員和組織力量。新時代以來,基層社會多元主體無論是在類型上還是體量上日益復雜。這些主體總體呈現出獨立零散的特點,倘若基層黨組織不能對其加以有效引領,則無法有效聚合多元主體力量。社會工作部能為基層黨組織提供支點和依托,通過將基層黨組織嵌入多元社會主體的治理結構中,不僅能夠穩固基層治理格局,還能夠充分發揮黨引領基層治理的政治優勢。
(三)力量激活:提升黨建引領共治水平
黨建引領基層社會共治,能夠有效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6]45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能夠從頂層設計上加強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整合引領體制內外的多元社會主體力量,進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一是深化黨建引領的協同共治理念。基層治理現代化理應呈現出社會多元力量和活力秩序的有機統一。在計劃經濟體制中,社會治理主體較為單一,黨政部門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對社會進行全面管控。改革開放以后,基層社會治理在維持行政主導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進入新時代,社會治理主體原子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要求發揮多元主體力量。因此,從傳統的社會管控、社會管理向多元化、協同化的現代社會治理轉型,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激發多元治理主體活力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基層治理理念不斷升級的體現。這一過程體現出基層社會治理從“一元主導”到“協同共治”理念的轉變。概而言之,組建社會工作部進一步體現出“一核多元”治理理念的深化。
二是提升黨建引領基層社會共治水平。進入新時代,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基層社會事務日益增多。組建社會工作部意在將相關社會治理事務集中歸口,摒棄單個部門“唱獨角戲”的現象,聚集黨建引領基層共治的合力。具體而言,為了提升黨建引領基層社會共治水平,社會工作部通過推動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及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促進形成多元化、開放式、協同參與的治理格局。在此基礎上,地方社會工作部門能充分調動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和社會民眾的活力,打通不同部門、行業、領域之間的條塊阻隔,推動形成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實現發展與治理的同頻共振。
三是激活黨建引領基層共治力量。基層黨組織通過組織、動員、整合分散的多元主體力量,持續強化黨的全面領導,有利于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同時,通過組建社會工作部整合社會治理職能,加強各個領域黨建工作,深化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持續構建,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向。總而言之,組建社會工作部能夠發揮政黨統合治理優勢,提升黨建引領社會共治水平,將基層社會活力轉化為治理動力。
(四)格局構建:增強大團結大聯合的實效
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有利于加強黨對社會領域的整合,提升政黨統合多元社會主體力量的效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大團結大聯合。從職能來看,社會工作部的團結對象更為基層、更加廣泛、更具有“草根”特征。這進一步拓展了團結的范圍、夯實了團結的基礎,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概言之,組建社會工作部能夠確保黨在基層社會工作中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通過廣泛凝聚基層社會人心、匯聚基層社會力量,形成促進社會團結的強大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統戰工作格局構建,根據新時代要求對統戰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有力推動了社會大團結大聯合的創新發展。堅持和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不僅需要統戰工作部門發揮作用,更需要多部門的協同聯動。
組建社會工作部有利于從縱向和橫向維度將多元群體有效組織、團結、凝聚起來,提升大團結大聯合的工作實效。縱向上,構建上下聯動的大團結工作局面。在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的基礎上,中央要求省、市、縣黨委組建社會工作部門,有利于整合不同層級黨政部門、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的資源力量,促進社會團結工作重心下移。在黨的團結工作延伸到基層社會的神經末梢的基礎上,構建起高效聯動、上下貫通的大團結工作格局,進而釋放新時代團結奮斗合力。橫向上,凝聚多元主體的團結力量。中國共產黨在頂層設計上統籌規劃大團結大聯合工作與基層社會工作的有效對接,組建中央和地方社會工作部(門),統一指導各種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行業協會、志愿者組織的黨建工作。新社會組織人士、新經濟組織人士等都是社會團結工作的重要對象。《方案》明確地方社會工作部門相應劃入同級黨委組織部門的“兩新”工委職責。可見,社會工作部的職能設定具有深刻的團結意蘊。
事實上,黨建工作是推動實現大團結大聯合的重要一環。社會工作部著力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夠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基礎上,打造出團結的集群網絡,提升組織引領基層社會成員團結奮斗的效能,進而在政黨統合實踐中扎實推進大團結大聯合工作的創新發展。
三、社會工作部的團結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6]57隨著社會的結構轉型、利益分化、矛盾疊加,社會治理現代化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組建中央和地方社會工作部(門),優化了相關部門的歸口管理,能夠厚植社會團結根基,有助于正確處理黨統一領導的一致性與社會結構多樣性關系,協調國家與社會關系,推動新時代新征程社會治理現代化。
(一)政黨層面:有助于正確處理黨統一領導一致性與社會結構多樣性的關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不斷涌現出新的社會領域和群體。受此影響,新時代社會團結工作的對象、領域、任務日趨復雜。面對這種狀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堅持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13]的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不是統一戰線工作部門一家的事,而是黨領導下的全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當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階層更加多樣、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在此背景下,社會團結工作要妥善處理“一致”與“多樣”的關系,鞏固共同思想基礎,充分尊重社會差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社會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形成致力于共同事業的合力。
組建社會工作部能有效強化黨對社會的全面領導,發揮凝聚人心和匯聚力量的優勢。一是在尊重多樣性中尋求一致性。組建社會工作部意在整合多元主體力量,滿足社會多元主體需求,進一步增強政治共識。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部能夠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推動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工作實踐,從而在尊重多樣性中尋求一致性,使得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構建共同的社會價值,有效凝聚社會合力,有利于大團結工作格局不斷完善。二是在確保一致性中體現多樣性。社會工作部整合相關分散的社會管理職責,將相關的社會工作事務歸口管理,構建起從分散到集中的力量格局,最大程度激發社會發展活力。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明確不同部門之間、基層條塊之間、多元群體之間的職責關系,形成統一規劃、分級管理的模式,增進溝通協調,能夠有效營造包容和諧的社會氛圍。同時,社會工作部還承擔著征集人民建議的職能,這有利于及時了解不同群眾的意見訴求,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普遍問題。總之,組建社會工作部有利于不斷增進政治共識,有效引領多元化的群體觀念,將基層社會多元主體囊括在以執政黨為圓心的同心圓內,在充分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增進政治認同,匯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偉力。
(二)國家層面:有助于協調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實現大團結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6]57新時代以來,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社會利益訴求更加多樣,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更加艱巨。如何協調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實現多元主體的協同共治,成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面對的問題。應該看到,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加強黨的領導能夠高效協調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促進社會大團結大聯合。在此背景下,組建社會工作部是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是應對基層社會結構變化,克服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同時,中央社會工作部作為黨中央的職能部門,能夠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效統籌指導信訪、國資等部門的相關工作,積極推進特定社會領域的黨建實踐,發揮黨建引領多元治理主體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增進團結。
具體而言,中央和地方社會工作部(門)的組建,強調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進一步統籌國家與社會資源,將多元社會主體組織起來,凝聚多元社會力量的政治共識,夯實國家治理現代化基礎。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結構不斷發生變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大量涌現,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是經濟社會的活躍部分,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凝聚他們的力量,增強社會的穩定性。通過社會工作部的職能發揮,中國共產黨能夠更好地實現政黨統合優勢,最大限度地組織、團結、凝聚新的社會力量,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的大團結大聯合。在中國語境中,社會工作是群眾路線的專業化表達,有助于黨整合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多方力量,強化其服務性和專業性,提升社會治理的效度[14]。組建社會工作部,有利于將國家與社會的力量統合在黨的領導下,激發黨政、群團、社會組織的力量,形成全體社會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局面。
(三)社會層面:有助于推動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現代化
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根據治理目標和執政環境的轉換,積極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政黨統合型治理模式。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基礎上,組建社會工作部能夠統合社會治理各方力量資源,推動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現代化。實踐證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只有從組織架構、制度安排和行動策略上多措并舉,才能有效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央和地方社會工作部(門)的組建,是黨和國家機構系統性、整體性重構的一大亮點,能夠滿足社會治理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一是有利于完善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組織架構。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基層黨組織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也是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中堅力量。在突出防控化解政治安全、社會治安、社會矛盾、公共安全、網絡安全五類基層社會風險中,需要強化黨對基層社會的全面領導,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探索社會組織助推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中央和地方社會工作部(門)的組建,一方面通過黨建引領持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推動黨的組織體系適應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需要,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合功能,更好地統合人、財、物,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激發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優化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等有序推動社會治理的形式,引導社會力量推動政黨、國家、社會發展,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取得實效。
二是有利于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制度體系在規范化、科學化軌道上運行。組建社會工作部是在推動創新性、系統性、整體性治理職能重構的基礎上,對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進行的創新性實踐探索,為開創大團結大聯合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組織支撐。在整體性治理結構的基礎上,社會工作部致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促進了大團結工作局面的制度體系構建。當然,組建中央和地方社會工作部(門)尚處于起步階段,下一步需要圍繞大團結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健全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體系。
三是有利于優化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行動策略。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目標,落腳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有利于推動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互動實踐。組建社會工作部,能夠加強黨對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領導,促進黨的領導覆蓋基層社會治理的各個方面,把黨的領導貫穿加強社會團結的全過程,形成多元主體同心協力、協同聯動的局面。組建社會工作部帶動相應的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契合社會多樣化需要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將黨的主張、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為社會各界的共同意志與行動自覺,增強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等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實現多元社會治理主體行動上的一致,促進形成最根本的團結和最持久的凝聚。
四、結語
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現實的有力之策。《方案》要求:中央層面的改革任務力爭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地方層面的改革任務力爭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做到未雨綢繆,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前瞻性預判。具體而言,在中央和地方社會工作部(門)組建過程中,各級黨委需注意理順相關職能職責、協調部門關系、規范政治過程、健全體制機制等,更好實現改革初衷。在政黨統合的規范引導下,組建社會工作部致力于黨建引領和鞏固基層政權的雙重目標,推動多元治理主體的上下縱橫聯動,進一步統籌組織資源、提升服務質量、夯實治理基礎,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新時代新征程,組建中央和地方社會工作部(門),能夠統合多元社會主體,有力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的生動局面,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N].人民日報,2023-03-17(1).
[2] ?黃科,王婷.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行動體系與效能轉化[J].南京社會科學,2022(3):50-56.
[3]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
[4] ?徐勇.以“大治理觀”看社會工作部[N].北京日報,2023-03-27(10).
[5] ?蔣敏娟.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與社會治理現代化[J].人民論壇,2023(7):49-52.
[6]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
[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259.
[8] ?向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通報情況聽取意見 ?中共中央舉行黨外人士座談會和民主協商會 ?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李克強俞正聲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會議[N].人民日報,2018-03-02(1).
[9]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25.
[10] ?易舒冉,張丹峰.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8 400萬人[N].人民日報,2023-03-27(1).
[11]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踐行正確政績觀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奮斗足跡 ?王滬寧出席[N].人民日報,2022-03-02(1).
[12] ?樊士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組織體系論綱——基于“結構—功能”視角的審思[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5-12.
[13] ?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14] ?侯利文.“黨建”社會工作:何以可能?如何可為?——兼談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河北學刊,2022(6):9-15.
責任編輯:林華山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3.008
作者簡介:趙亞楠,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博士后;樊士博,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紀檢監察研究院副院長;徐敏,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上海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關于自我革命的話語創新研究”(2022EDS003);華東師范大學青年預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增強大學生歷史自信研究”(2022ECNU-YYJ027)
引用格式:趙亞楠,樊士博,徐敏.統合治理與團結意蘊:組建社會工作部的邏輯理路探析[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3):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