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慧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無人機飛手正在進行植保作業(黃騰/ 攝)
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的黑土地上,數名飛手操作著植保無人機,仰望天空,以手中的遙控從容地指揮植保無人機噴灑藥物、投放化肥等。
從面朝黑土地到仰望藍天,這樣的變化離不開一群“90后”、“00后”的年輕人。他們帶著無人機和滿腔激情,從城市來到東北農村,以科技在黑土地上書寫著新時代屬于自己的夢想。
今年32歲的顧嘉健,畢業于哈爾濱理工大學,畢業后做過白領,開過培訓學校。2019年,事業趨于平穩的他有了更多精力,和朋友們一起創辦了黑龍江秋慧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無人機植保(植保即植物保護)。
“在無人機起飛植保前,我們首先要到新地塊采集數據。”顧家健說,這工作聽著容易,但干起來總有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找不到地。
創業的第一個夏夜,顧嘉健和團隊成員劉冰開著車下鄉給農民勘察地塊,全程根據導航軟件指引前進。那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路陪伴他們的還有烏鴉的叫聲。
“這前面咋還有一個一個土包呢?”“土包前面咋還都立著石碑呢?”“這是啥地方啊?”兩個人若無其事地搭著話互相壯著膽,實際都出了一身冷汗。
劉冰回憶道,那天從墳地里駛出了一輛沒有車燈的摩托車,他倆看不清是什么在動,緊張中用車燈晃了晃。騎車人嚇了一跳,面對他倆破口大罵,緊張的空氣瞬間變得充滿歡樂。
采集地塊的飛行數據是個精細活,但村民的表達卻常常沒有準數。因此,找不到地的情況,不限于夜晚。
“村民告訴我他家地就在壕溝邊,我到了現場一看,到處都是壕溝,再一問,說在樹林子旁,我再一看,附近全是樹林子。”顧嘉健說,找地塊找不到時,常常是舉著電話問對方在哪兒,邊說邊走,最后發現轉了個圈。
“當村民說‘樹林子往西30多米都是我家地,我們就必須和他校準,到底是31米還是39米。”顧嘉健說,他們硬是穿破了好幾雙鞋,腳踏實地采集數據,為無人機植保夯實了基礎。
去年夏天,綏化市北林區雙河鄉的24 歲青年農民李崇,在新婚后正式成為一名可以承接植保任務的飛手,兩個月就收入20 多萬元,一次性還清了婚房剩余貸款。
“這些年輕人來了,我們才知道還可以用無人機進行植保。”綏化市北林區興和朝鮮族鄉興和村農民關友稱,通過無人機進行植保,省時省力,霧化附著效果比傳統手段好很多。
現在,他已把480畝地全部交給了這家農服公司。
“刀耕火種,使蠻力種地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種地,得靠科技的力量。”顧家健表示,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效率是人工的25倍以上,施肥是人工的15倍左右,播種是人工的20倍以上。
2020年時,這群年輕人在綏化市北林區建設了100多個村級服務站,在每個村級服務站都配備了無人機教官,免費招募當地村民,作為飛手進行培訓。這些飛手學成出師,便可以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植保服務。
據介紹,目前,北林區已有飛手近500人,通過無人機植保,年度增收達5000萬元。
比如,去年夏天,綏化市北林區雙河鄉的24歲青年農民李崇,在新婚后正式成為一名可以承接植保任務的飛手,兩個月就收入20多萬元,一次性還清了婚房剩余貸款。
“夏天是黑土地上最美麗的季節,比風景更美的是人的心情。”李崇說,20多萬元,相當于在綏化種400多畝玉米的效益。
自從成為一名飛手,他已記不清自己操作了多少次起飛和降落。
“飛手的工作看似酷炫,但植保飛防不同于航拍,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飛手,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還要能飛行、會維修、懂農業等,起早貪黑、風餐露宿、風吹日曬更是家常便飯。”劉冰回憶起剛加入到團隊時,研究的是商業模式,現在已成長為業務多面手。
比如,他要幫飛手聯系植保業務。
最初,他每次和村民聊到農藥,就犯難。“就拿‘噻蟲嗪中的‘噻來說,左邊的‘口我認識,右邊的‘塞我也認識,但是放一起就不認識。”劉冰說。
為了不露怯,他惡補了農藥相關知識,哪種藥是殺蟲劑,哪種藥是中和劑……劉冰把常用農藥的名字抄下來,翻開字典一個字一個字查,一有時間就往農資商店跑,和店主聊天,熟悉每種農藥的特性、用法、用量,現在成了村民口中的“農藥通”。
1992年出生的劉秀峰是公司的董事長,也是團隊的核心。在綏化出生的他從小在沈陽長大,曾在西南邊疆服役。
“自從接觸植保無人機后,我就開始琢磨互聯網,琢磨農村經濟,琢磨農業智慧化、現代化,越琢磨越發現,農村真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劉秀峰稱,自己從守邊關的“邊防衛士”變成了為土地提供服務的“農田衛士”。
通過與黑龍江省植檢值保站、綏化市北林區農技中心聯合,他們研發了多光譜無人機應用。
據介紹,這一技術可以對農田長勢進行“掃描”,并將結果傳輸到公司技術平臺。技術人員只需輸入坐標點,無人機就能根據“掃描”得到的數據,自動控制分型高度和霧化程度,實現精準植保。
依托新技術,僅農藥化肥一項就可以為農民再節省約5%的成本。
“我們還做了一款App,農民需要農事服務時,只要輕點幾下,技術人員馬上就會到場。”劉秀峰說,App里面包含了大約5萬畝地的地塊數據,溝是溝、坎是坎、坑是坑、包是包,哪塊地需要服務,十分清晰明了。農民負責“點餐”,公司負責“做飯”,而飛手就是送餐的騎手。
去年6月,劉秀峰被評為黑龍江省勞動模范;不久前,他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我的夢想是,征召更多的開發人員,繼續完善平臺,把整個東北地區耕地的數據都采集到,把服務面擴大到整個東北。”劉秀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