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偉平

崤函古道遺跡(圖片源自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官網)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兩京古道,是指古代洛陽與長安之間的交通要道。其中,洛陽至潼關段被稱為崤函古道。崤指古崤山,函即函谷關,崤函古道上同時擁有函谷關與潼關兩座關隘,地勢險要,有“山河表里”之稱。
從西周起,崤函古道作為長安與洛陽兩座古都之間的通道,在《詩經》中成為政治清明的象征;春秋戰國時期,這條通道支撐起秦國東出吞并天下之心;漢唐之際,它又一直擔負著東西二京的交通,成為帝國的重要軸線,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往來于洛陽與潼關,主要有三條通道。第一條是“周秦古道”,俗稱“南崤道”:出洛陽城向西南行,經宜陽縣的韓城、三鄉,過洛寧縣、雁翎關、陜州城,出函谷關,經桃林塞,入潼關。此道開鑿較早,有3800年歷史。第二條是“曹魏古道”,俗稱“北崤道”:從洛陽走新安,出函谷關,經義馬、澠池、英豪、觀音堂,與周秦古道重合。此道開通于東漢末年,據稱是曹操為了西征方便而開通的。第三條是陸路之外的沿黃河漕運古道,水路最晚疏通于秦代,漢唐達到繁盛,是陸上崤函古道運力不足時的補充通道。
三條道中,橫貫宜陽全境的南崤道歷史最為悠久,地勢較為平坦,通行更加頻繁。隋唐時期,天子往來于東、西兩京,大多是走南崤道。因此,南崤道上分布著多座驛館及行宮,宜陽境內有三鄉驛、連昌宮、柳泉驛、甘棠驛等,也有光武廟、女幾山、五花寺塔等歷史遺存。
雖然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洗禮,崤函古道已湮滅于歷史塵煙,但這條古道上眾多的歷史遺跡、文化遺存,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光彩。
位于宜陽縣三鄉驛北面的漢山,雖然并不巍峨,但因山巔建有東漢光武廟而馳名天下。
據《宜陽縣志》載:“建武三年,光武降赤眉于此,明帝即位,遂詔立廟。”由于劉秀在此降服了聲勢浩大的赤眉起義軍十萬余眾,從此奠定了東漢王朝200余年的帝王基業,不但將劉秀端坐受降時的秦嶺余脈小熊耳山更名為“漢山”,還修建了光武廟來紀念這一偉大功業。
西漢末年,新莽當朝,天下大亂,農民起義軍赤眉軍在烽煙中逐漸壯大,數十萬大軍揮師入關,攻陷長安并短期建立政權,后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被迫撤出長安,引兵向東。此時,已建立政權的光武帝劉秀設伏布陣,大敗赤眉軍,一支馳騁大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軍就此土崩瓦解。
赤眉軍向光武帝投降時,繳獲的盔甲兵器堆放在宜陽城西門外,就像熊耳山一樣高,后世文人們依此創造了“積甲如山”“積甲山齊”“堆積如山”等成語。有部分赤眉軍將士拒不向光武帝跪拜,光武帝讓所有降兵在洛河南岸的一口泉井內,面向北岸的漢山洗去眉上赤色。降兵單膝下跪井前洗眉,“面北跪拜”之意不言而喻。時至今日,當地洛河南岸還有一個村落叫“平泉村”,村中還有一口老井名曰“洗眉井”。

唐代兩京驛路示意圖(王愛芳/ 翻拍)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劉莊下詔,在當年光武帝受降赤眉軍舊址建立了皇家祭祀之所光武廟。作為皇家廟院,光武廟規模宏大,前殿后宮的格局使光武大殿和寢殿(俗稱永樂宮)成為整個廟宇的核心。入山門后有東西廊廡、后土祠、舞樓、碑樓等,配殿有龍王廟、二王殿、皇姑殿、子陵殿等建筑,中軸鋪設輦道。后經數千年的戰亂兵禍、風雨侵蝕,光武廟雖屢毀屢建,如今盛景不再,但廟院里雕刻精美的巨大龍柱華表和子陵殿里栩栩如生的壁畫,無不透出昔日殿閣的莊嚴和皇家傲視天下的威儀。
宜陽五花寺塔也是塔身傾斜,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還早200多年,雖經千年風雨,依舊巍然矗立,被當地人稱為“洛陽的比薩斜塔”。
說起子陵殿,還有一個光武帝惜才的小故事。子陵殿西山墻“同衾臥耳”壁畫表現的就是這則故事的情景。
子陵殿內供奉的是東漢隱士嚴光(字子陵)。嚴子陵是劉秀太學的同窗。新莽時期,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嚴子陵不為所動,隱名埋姓避居于富春江畔。劉秀在洛陽建立東漢政權后,連請三次嚴子陵無果后,親自致書嚴子陵,嚴子陵只得奉詔,后隨來使抵達洛陽。光武帝將他請入內宮促膝相談,竟忘了時辰,聊至深夜同塌而眠。無拘無束的嚴子陵睡夢中還將腿壓在了光武帝的身上,光武帝對此也不介意。
于是,一個君臣同榻而臥的故事便流傳開來,為后人津津樂道。
“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間空有秋風詞。”洛陽籍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詩作《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記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三鄉驛創作《霓裳羽衣曲》的故事。
在唐代崤函古道上,驛站眾多,其中宜陽境內至少有四個,即三鄉驛、韓城驛、柳泉驛、甘棠驛。而三鄉驛正是連昌宮的所在地,也是唐玄宗創作《霓裳羽衣曲》的地方。
連昌宮又名蘭昌宮、玉陽宮,是唐代皇家最大的行宮之一,建于隋朝大業年間,故址在河南府壽安縣西十九里三鄉驛,即今天的宜陽縣三鄉鎮。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都曾到此游玩。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為此寫詩。
《楊太真外傳》載: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幾山所作也。
相傳,唐玄宗李隆基酷愛音樂,會吹拉彈奏各種樂器。有一次,李隆基夢見游月宮,聽到天上有仙樂奏起,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聲玄妙優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來后,很想把夢中的樂曲記錄下來,讓樂工演奏,可是怎么都想不起來。后來,李隆基來到三鄉驛,他向著遠遠的女幾山眺望,山巒起伏,煙云繚繞,頓時產生了許多美麗的幻想,竟然使他把夢中聽到的仙樂全想起來了,于是立即將譜子記錄下來,這就是《霓裳羽衣曲》。
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通過一位老人之口敘述連昌宮的興廢變遷,反映了唐朝自唐玄宗時期至唐憲宗時期的興衰歷程。詩中提到,安史之亂后,連昌宮成了廢墟。玄宗又一次路過連昌宮,看到的是玉榻傾斜,香案生菌,珠簾反掛,人去樓頹。玄宗睹物傷情,揮淚離去,從此連昌宮便徹底荒蕪了,以至“夜夜狐貍上門屋”,寓示著盛唐時代的結束。
比薩斜塔坐落在意大利小城比薩,斜立80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成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宜陽五花寺塔也是塔身傾斜,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還早200多年,雖經千年風雨,依舊巍然矗立,被當地人稱為“洛陽的比薩斜塔”。
站在光武廟的山門前,放眼望去,陽光下的洛河如銀練蜿蜒東流,對岸的女幾山層巒疊嶂,霧靄繚繞。在連昌河畔一片綠樹翠竹之中,有一座高聳的古塔拔地而起,靜靜佇立,這就是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建在漢山腳下的連昌宮遺址上,寺名取自達摩祖師的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當地流傳,達摩祖師曾游歷洛陽,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濱,葬熊耳山,即現在的宜陽縣。
五花寺塔的實際修造年代不詳,據稱是為了盛放僧人舍利而修建。舊志記載其為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所建,是連昌宮中幸存的建筑。而《宜陽縣志》記載,其為“唐基宋塔”。專家推測,五花寺塔是宋代建筑,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了部分唐代建筑材料,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其在建筑、繪畫、雕塑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塔起九級,高十一丈九尺九寸,青磚結構,八角密檐。底部周長31米,塔體外部下層以石條筑砌,一二層以上,每層皆先用條磚一層出線,線上置斜磚,其上以疊塑十二層為檐,出際在1米左右,在一、三、四、六層正南面均設有假門,門兩側裝磚刻浮雕力士或菩薩畫像,刀法洗練,線條流暢,形象肅穆。這種裝飾在一般塔上十分罕見,有較高的研究價值。2013年,五花寺塔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宜陽縣三鄉鎮的李賀廣場(王愛芳/ 攝)
據當地村民介紹,五花寺規模比較大,寺院山門和少林寺的山門造型一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扒廟建校和搞水利基本建設運動中,五花寺被拆毀,連同其他建筑已經蕩然無存,目前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古塔。
歷代名人權貴、文人學士,常常到此游玩,留下許多詩文。當代著名作家李準1984年游歷此地,提筆寫下“古塔籠煙水,山勢寂寞雄,人說光武廟,昔日連昌宮”的詩句,并在塔下留影紀念。
在群峰并峙的中唐詩壇上,李賀是位極富特色并對后人產生極大影響的青年詩人。地處崤函古道上的三鄉鎮,正是李賀的故鄉。
李賀一生年促命短,只活了26歲(公元790—816年)。李賀身體瘦弱,史稱他“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而且早生白發,人生道路異常坎坷。他雖是個皇族,為隴西鄭王李亮之后,但家道早已中落。其父李晉肅是個官卑職微的“邊上從事”,晚年當過一段時間陜縣縣令。李賀在其詩歌中描述了家庭的困苦生活:風雨之夜,伴隨著舂聲的,是差吏前來收租的敲門聲;一家人靠著幾畝薄田求生計,還要送幼弟去江南謀生。他獲得過河南府試第一,本可通過科舉考試“舉進士”,卻遭人嫉妒暗算,以避父親“晉肅”諱而不能參加“進士”試,“避諱”使他只能充當個“臣妾氣態間”從九品的奉禮郎,郁郁不得志而抱憾終生。
李賀七歲即以“長短之制,名動京師”。當時的文章巨公韓愈和皇甫湜聯袂前往探訪,竟見其“總角荷衣”而出,不勝詫異。少小的李賀整日騎著一匹矮馬,帶著巴童在三鄉的田陌間雕章尋句,被稱之為“嘔心詩人”。成年后,更是以令人驚嘆的想象、奇詭幽冷的風格和極為濃艷、極富張力的語言,使他在中唐詩壇風靡一時。并在唐代詩壇上與一流大家并駕齊驅,與盛唐詩人李白、晚唐詩人李商隱并稱“三李”,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齊名,被譽“詩鬼”,他的詩歌風格被稱為“長吉體”,對后世詩人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965年,毛澤東寫《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著重提到“李賀詩很值得一讀”。李賀現今存歌詩240余首,毛澤東圈點過其中的83首。有一部分詩,還重復圈批過七八次,并且直接在自己的詩詞中化用李賀名句,其中最有名的兩句即“天若有情天亦老”和“一唱雄雞天下白”。
毛澤東為何偏愛李賀的詩呢?明代黃陶庵評《李長吉集》里有一段話,“若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毛澤東在這句評語下圈點斷句,表示贊同。
如今,在李賀的故鄉三鄉鎮,建起了漢唐公園,將漢山上的漢光武廟和半山腰的李賀故居以及山下的五花寺塔、三鄉驛串連了起來,占地5000多畝。修建了李賀紀念館、李賀詩苑、李賀碑亭、李賀文化廣場等,并成立了李賀研究會和李賀詩詞協會,以對李賀及其詩作進行深入發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