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宏蕾

4月,上海虹橋機場,春秋航空旅客正排隊上飛機
4月28日,春秋航空發布了2023年一季度季報。
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春秋航空實現營業收入38.63億元,同比增長63.65%。這個收入,創下疫情三年以來單季度收入最高紀錄,同時還超過了疫情前2019年一季度的收入36.4億元,復蘇率達到106.13%。
春秋航空不但營業收入實現了全面的復蘇和超越,而且順利扭虧為盈,一季度凈利潤達到3.56億元,成為目前中國首家扭虧為盈的航空公司。
近日,《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探討我國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實現復蘇的原因,以及航空公司下一步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王煜
《瞭望東方周刊》:今年一季度,春秋航空的業務量、周轉量、客座率等都是一路領先,在行業內也率先實現盈利,這是如何做到的?
王煜:春秋航空作為國內民營航空公司的代表,具有單一單通道飛機布局、成本控制精細、運力調度靈活等優勢,相比之下更具韌性。今年一季度,中國民航整體旅客運輸量,相對于疫情前的復蘇率是80%,春秋航空的旅客運輸量500.4萬人次,復蘇率是95.7%;一季度,中國民航整體旅客周轉量的復蘇率是72.3%,而春秋航空旅客周轉量的復蘇率是96.1%;在運營效率上,今年1月,春秋航空客座率為85%,2月為87.1%,3月為88.2%。客座率雖低于疫情前,但還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今年“五一”假期,春秋航空的主要旅游航線機票都是售罄狀態。
疫情以前,春秋航空的國際地區航線占比在國內航空公司中位居前列,主要集中在東北亞日韓航線和東南亞航線。疫情對于國際航線的沖擊嚴重影響了春秋航空的營收,但在疫情三年里,春秋航空通過精細化管理,始終堅持大幅擴充機隊,堅持航線網絡的發展和優化,保持戰略定力,這是春秋航空獨特的經營優勢。
疫情三年內,春秋航空持續引進飛機23架,到2022 年底,春秋擁有空客A320系列機型機隊共116架,其中自購飛機65架,經營租賃飛機51架。未來還將持續引進飛機。
每一次危機都是創新發展的機遇。在戰略布局方面,首先,適配中國城市群建設的國內樞紐布局全面鋪開。目前有以服務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上海基地為核心、江蘇揚州和浙江寧波基地為支撐的華東樞紐;有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廣東廣州基地、深圳分公司為核心、廣東揭陽基地為支撐的華南機場樞紐;有以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建設的河北分公司為核心的華北機場樞紐,以及東北樞紐、西北樞紐、華中樞紐等。
其次,國際化發展圍繞國家戰略。春秋航空的國際航線以泰國曼谷、日本大阪和韓國濟州為主要的境外過夜航站,背靠國內各主要基地和目的地網絡,聚焦東南亞重點市場,并向東北亞區域市場輻射發展,主動服務“一帶一路”、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建設等重大戰略決策。
春秋航空不但營業收入實現了全面的復蘇和超越,而且順利扭虧為盈,一季度凈利潤達到3.56億元,成為目前中國首家扭虧為盈的航空公司。
《瞭望東方周刊》:下一階段,你覺得民航業在復蘇過程中還面臨哪些難點?
王煜:民航業全面恢復健康并非一蹴而就。后續國際航線的完全恢復,取決于國際航線發展的程度。目前,春秋航空的國際航線已在盡力恢復,但和疫情前相比還是存在差距。一方面,不少海外目的地機場接待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很多機場人員流失,保障設施欠缺;另一方面,國際航權的談判方面,現在我們正加緊與國內外民航主管部門溝通。長遠來看,我們對國際航線的恢復發展還是很看好的。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同時《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進一步指出,“增強稅費優惠政策的精準性針對性”。我認為,這一決策對企業尤為精準和關鍵,延續優化相關減稅降費的措施,能幫助企業更好恢復元氣。
在民航業復蘇過程中,人力、財力、資源都需要跟上,而政策支持至關重要。現在我們也在積極努力擴大現金流,通過增發等方式,盡可能恢復航司自身的輸血能力。2022年11月,春秋航空完成近30億元的定增募資。這次定增募資將主要用于購買空客A320系列飛機與模擬機,拓展公司現有業務。
《瞭望東方周刊》:從提振經濟的角度,你還有哪些建議?
王煜:作為一名民航從業者,行業復蘇始終是我最為關心的話題。我認為提振經濟需要“三個信心”:消費者有信心、員工有信心,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民營企業有信心。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重要指導意見。我建議進一步規范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營商環境,進一步推動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國企民企平等對待,資源分配上一視同仁,在法治軌道上保護和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活力;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確保各類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為民營企業營商環境提供制度保障。
信心關乎現在,更關乎未來。盡管整個民航業距“滿血復活”仍需一定時間,但當下強勁的復蘇態勢讓我們信心滿滿。國內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中國經濟有無比的韌性,疫情只是延緩了節奏,但沒有改變航空業發展的基本面。我認為,中國民航還有“黃金十年”,航空業會持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