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張協狀元》巡游活動(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2023年“五一”假期,“人從眾”盛景在中國大地上演,溫州鹿城區亦然。“九山書會·大宋戲倉”——全國首個戲曲生活市集,5月1日當天,在溫州鹿城區拉開了帷幕。
故宮博物院博士后、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池浚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戲曲藝術是在政治穩定、社會繁榮、經濟發展、市民文化不斷蓬勃興盛下應運而生。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于美好生活就充滿向往,戲曲藝術回歸生活,將實現一種生活美。”
溫州是南戲故里,九山書會則是南宋時期溫州南戲創作與演出中心。“九山書會·大宋戲倉”戲曲生活市集讓傳唱了近900年的溫州南戲,走進新時代的美好生活中。
一身紅衣狀元服,一騎白馬游街行。當漫天的金紙粉花撒落,宋時英俊的狀元郎從九山公園“紅門”踏馬而現,“九山書會·大宋戲倉”正式開集。
800多年前,溫州人寫下了一個“狀元的故事”——《張協狀元》。這個故事在甌越大地上傳唱200多年后,被收錄進《永樂大典》。記載著戲文的典籍歷經磨難,流落海外一度失傳,直到2009年才在中國臺北“國家圖書館”重見天日。
溫州大力實施南戲新編系列工程,推出諸多南戲新劇本,讓“老戲”變“ 好戲”,讓“國粹”變“國潮”,深受海內外年輕人的喜愛。
作為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戲曲劇本,《張協狀元》被史學界譽為“中國第一戲”和“戲曲活化石”。
溫州有句話:“百戲之祖是南戲,南戲故里在溫州。”
“南戲并不是一個劇種,它是戲劇的形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以歌舞演繹故事的表現形式。這種形態規定了很多戲曲藝術規律。” 池浚說。
北宋宣和年間,南戲在溫州濫觴。南北宋時期的溫州,經濟文化已相當發達。市肆中商賈買賣、百工技藝、娛樂表演十分繁華,南戲也在此后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當時的溫州人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確認了溫州南戲在中國戲劇史上的首創地位。南戲誕生后,很快向全國傳播,受各地方言及民間曲調影響,衍變為海鹽、余姚、弋陽、昆山“四大聲腔”,影響至今。
20世紀90年代以來,溫州大力實施南戲新編系列工程,推出諸多南戲新劇本,讓“老戲”變“好戲”,讓“國粹”變“國潮”,深受海內外年輕人的喜愛。南戲不斷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更加了解溫州。
2022年5月,溫州鹿城區復原了這個深藏于典籍中的文化地標,將位于溫州松臺山下的九山書會打造成為專供溫州南戲劇目演出的主舞臺。此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選擇在九山書會進行錄制,這是33年來春節戲曲晚會首次將主場移步戶外。
鹿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柯胡斌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文化優勢是鹿城最深厚、最持久、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優勢。我們將抓住溫州加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聯盟的契機,積極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城市戲曲交流周,開展戲劇交流、巡演活動,不斷做強名氣和人氣。”
溫州市位于浙江省東南部,古為甌地,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建永嘉郡,傳說建郡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而過,故名鹿城。
今天的鹿城區是溫州市政府所在地,294平方公里的轄域沿甌江成東西向長條形布局。這里自古商賈云集,素有“東甌名鎮”之稱。北宋時,勾欄瓦舍集中,九山書會余音裊裊,宋韻遺跡在鹿城比比皆是。
2021年10月,一處宋代古港遺址在望江路下穿工程項目考古前置工作中被發現。2022年9月28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重大考古發現。專家表示,其是溫州作為“千年商港”的重要實證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絕佳闡釋。
南宋時期,九山書會是一個由戲曲藝人組成的職業化團體。如今,這一名稱被用來命名松臺山西南麓新落成的溫州南戲文化園。這處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的戲曲主題文化園,由古戲臺、西爽樓、茅草亭、高朋亭等建筑物組成。
走進“九山書會·大宋戲倉”戲曲生活市集,亭臺樓閣間著漢服者眾多,沉浸式國風宋潮美學現于眼前。這是一場穿越,也是今時與舊日的文化交匯。
鹿城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常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九山書會·大宋戲倉系列主題活動將圍繞九山書會厚重的戲曲文化底蘊,以時下流行的跨界合作模式,通過‘戲曲+的方式疊加更多年輕化娛樂形式,打造集戲曲文化、非遺手工、茶點咖啡、美食游樂于一體的沉浸式九山書會梨園游樂場,探索傳統的戲曲文化如何在現今的潮流文化下傳承與發展,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讓戲曲回歸‘娛樂大眾的本質。”
市集匯聚全國60余家非遺、文創、美食攤位,共安排了3種類型的攤位,分別是油布傘攤位、戲曲業態亭、由竹子搭建的攤位。油布傘攤位主要以食品類為主;戲曲業態亭攤位以非遺類為主;竹子搭建的攤位則以銷售手作類和飲品類為主。
攤主中不乏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氣攤主,如來自杭州的國潮原創服飾品牌“范青松”,來自成都的美食“糖滿滿手作”,來自北京的手作畫文創“三味·福祿壽喜財”,來自南京的手藝匠人“巔峰鐵工”等。
“戲曲的國粹元素十分貼合范青松的產品風格,讓傳統元素設計貼合年輕人潮流也是我們追求的美學理念。”范青松說。
杭州福明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市集擺攤,也不是單一老套的梨園聚會,它有非常精準的文化屬性——戲曲。以后每個月我們都會做不同主題的‘戲曲+市集。‘五一的主題是‘戲曲+茶,后續有‘戲曲+露營、‘戲曲+電競等等。”

小朋友參與投壺游戲(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各類市集應接不暇的今天,如何在溫州做一個有城市符號、有文化沉淀、有生命力且吸引年輕人的市集IP,是鹿城區在策劃“九山書會·大宋戲倉”時思考的問題。
任何一個行業、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沒有年輕人的加入,生命力將變得孱弱。戲曲,數百年中國歷史文化沉淀的藝術,又如何能得到更多新時代青年的青睞?
柯胡斌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在謀劃‘2023南戲新春季時,就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在抖音設置‘我在春戲晚拍攝地打卡話題、視頻刷爆朋友圈;組織‘梨園桑梓情,僑娒鬧元宵戲曲專場演出,并通過網絡視頻直播;邀請海外傳播官、華裔青少年、外國留學生、僑界代表共同參與舉辦‘南戲走向世界系列活動,讓全世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張協狀元》劇本署名為“九山才人”,5月1日當天,以此命名的“九山才人沙龍”在九山書會開啟。池浚、昆曲表演藝術家林媚媚、浙江永嘉昆劇團國家二級演員金海雷來到現場,向觀眾普及南戲的前世今生。沙龍現場有十幾名幼童,主持人對小朋友們說:“你們聽懂了,說明大家都能聽懂。要是打瞌睡了,就舉手示意,我們讓金姐姐唱一段。”
2023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上中下全本在武漢劇院亮相,現場座無虛席。自2004年首演,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已演出400余場,每一場演出年輕觀眾的占比均在60%以上。
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曾經在多個場合呼吁:“昆曲要年輕化,只有走向了社會,走進年輕人的心里,昆曲才有希望。”如今,老先生夙愿成真,昆曲以一種優雅而入世的姿態,成為當代年輕人向往的精神文化生活。
金海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年輕化是戲曲的生命力,不僅需要吸引年輕觀眾,在演員梯隊打造方面,我們也一直在布局。2022年永嘉昆劇團招收了20多名上初中一年級的小演員,通過外派培養學習,今年他們已經有能力登臺。”
戲曲是開放、包容,不斷向前發展的藝術。“就像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傳承,一面是創新,兩者融為一體。也像是一個鐘擺,它搖向歷史的深處越深,擺動的幅度就越大,搖向未來的遠處便越遠。戲曲是有容量的藝術,當在時空的寬度中認知它,我們就能打通歷史、現實和未來。寄予更多的年輕人,一代一代的年輕人都能夠享受戲曲之美。”池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