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郭默寧 袁穎超 鄭建鵬 楊金奎*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 北京 100730;2.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北京 100730;3.北京市衛生健康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34)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是一種終身疾病,需要長期的胰島素治療。研究[1-4]表明,T1DM的年發病率地域差異很大。根據DiaMond研究[1-2],在1985-1994年間,中國兒童T1DM年發病率為0.51/(10萬)。Weng等[5]報道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中國所有年齡段T1DM的年發病率為1.01/(10萬)。另一項最新的研究[6]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T1DM的發病率在2017年約為3.6/(10萬)。目前,中國大多數有關T1DM的報道僅限于區域或自然橫斷面抽樣調查和個別醫療中心對發病率和趨勢的研究。臨床數據的缺乏阻礙了中國醫療保健提供者對T1DM發病率的研究。某些區域性的研究中得出的發病率不能外推到全部中國人口甚至不能代表某一地區的全部人口,基于人群的T1DM發病率和趨勢的研究報道仍然非常有限。
T1DM發病率的性別差異在不同國家及地區差異很大。國際T1DM研究(EURODIAB和DiaMond)[7]表明,兒童中T1DM發病率的性別比大致相等,在高發病率地區(來自歐洲的人口)中,男性的發病率略高[7],在亞洲和非洲低發病率地區(非歐洲血統的人口)中,女性的發病率更高[5]。與男孩相比,浙江省女孩T1DM的發病率比值(incidence rate ratio, IRR)為1.25[8], 與臺灣省的報道[9]一致(IRR=1.27)。但是,上海男孩與女孩的T1DM發病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0]。相比之下,在芬蘭,女孩與男孩T1DM發病率比值為0.91,在13歲時,這一比例下降為0.59[11]。過去的三十年,全世界T1DM的發病率均有所增加。來自美國的青少年糖尿病研究[12]結果表明,與數十年前相比,環境或行為因素或兩者在T1DM發病率升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國T1DM發病率較低的地區進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對遺傳和環境不同組合因素對疾病發展的貢獻的理解。據報道[13],中國北部省份T1DM的發病率高于南部省份。由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迅速的經濟發展和快速的生活方式變化,研究中國相對高危地區的T1DM趨勢非常重要。
本文研究是一項基于人群的研究,涵蓋了北京市幾乎所有能夠診斷T1DM的醫院,調查分析2013-2018年期間北京所有年齡段不同性別的T1DM發病率及發病趨勢。
1.1.1 病例來源
本研究病例資料來自北京市衛生健康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由北京市各醫院專科醫生按照中國T1DM診治指南進行診斷并上報至研究中心。根據病例首頁的主要診斷,將首次住院的T1DM患者視為當年的新發病病例。本研究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TREC2023-KY006)。本文為回顧性研究,研究對象無須簽訂知情同意書。
1.1.2 人口資料來源
2013年至201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資料來自北京市政府發布的年度人口自然狀況報告,其中常住人口定義為:戶籍地址與現居住地一致,或在現居住地居住6個月以上的人口。戶籍地址與現居住地不一致或居住時間不超過6個月的、現役軍人和現居住地址不詳者被排除在常住人口之外。
本研究是一項基于人群的多中心觀察性研究,以醫生診斷的T1DM為病例。以2013年至201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每年新發T1DM病例數為分子,以每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數作為分母,計算該年的T1DM發病率。
發病率的預測通過灰色預測模型1,1 [Gray Model 1,1, GM(1,1) ][14]實現。
使用R Studio(版本1.1.383)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每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數作為分母,按年齡組和性別計算每10萬人年發病率并計算95%CI。根據泊松分布建立估算北京T1DM發病率的模型。泊松回歸模型用于分析發病率與潛在影響因素(例如性別,年齡和日歷年)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年發病率變化(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應用Joinpoint軟件(4.9.0.0)進行分析。發病趨勢為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北京市2013-2018年間新診斷的T1DM患者4 275例,其中男性病例數為2 291例(53.59%),女性為1 984例(46.41%)。6年內,T1DM年發病率從3.10/(10萬)[95%CI:3.10(2.90, 3.30) ]增加到3.60/(10萬)[95%CI:3.60(3.56, 3.86) ](表1)。男性每年發病率從3.23/(10萬)[95%CI:3.23(2.96, 3.51)]上升至3.81/(10萬)[95%CI:3.81(3.46, 4.19)],女性年發病率從2.96/(10萬)[95%CI: 2.96(2.69, 3.25) ]上升到3.39/(10萬)[95%CI: 3.39(3.06, 3.76)]。從2013年到2018年,男性及女性的T1DM的發病率均明顯增加,但女性增加的幅度更大(表2)。

表1 2013至2018年北京市T1DM在不同性別的發病率Tab.1 The incidence of T1DM in different genders in Beijing from 2013 to 2018

表2 2013至2018年男性及女性T1DM發病率趨勢Tab.2 Incidence trends of T1DM in men and women from 2013 to 2018
6年內,0~4歲、5~9歲、10~14歲這3組年齡段人群中,女性T1DM發病率都略高于男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8);15~19歲、20~24歲、25~29歲這3組年齡段人群中,女性T1DM發病率顯著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0歲組男性T1DM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01)(圖1)。

圖1 各年齡段男女T1DM發病率Fig.1 The incidence of T1DM by gender in age groupsT1DM:type 1 diabetes;the incidence is per 100 000 persons per year.
如果維持相同的趨勢,使用GM(1,1)預測,到2024年,北京新發T1DM年發病率男性將增加到4.96/(10萬),女性T1DM發病率將增加到5.10/(10萬)(表3)。

表3 預測未來10年T1DM發病率變化Tab.3 Predicted changes in incidence of T1DM in the next 10 years
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北京市153個醫院或中心的數據,結果顯示T1DM的發病率在2013年至2018年期間是顯著增加的。研究[15-16]表明中國T1DM的發病率在1998年至2000年沒有增長趨勢。本文研究發現2013年至2018年的T1DM發病率增加了14%。這種快速增長趨勢與其他人群中的觀察結果[17-18]是一致的。此外,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市的T1DM發病率年平均增長率是4.2%,與已報道的亞洲的年平均增長率4.0%[13]相符合。
研究[5,7]證實T1DM發病率存在性別差異。本文研究表明,男性T1DM的年發病率高于女性,0~14歲女孩的T1DM糖尿病的發病率較高,與之前的報道[9]一致。
本文研究表明,北京地區30歲以下的T1DM發病率在女性中較高,而在30歲以上的男性中較高,與之前的研究[19]結果一致。環境危險因素和生活方式對男女T1DM發病率的不同影響可能造成這種差異。男孩青春期的時間要晚于女孩,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可能是糖尿病的誘因[20]。近年來女性T1DM發病率增長快也與城市女性生活壓力大、睡眠質量差和免疫力低下等相關[21]。
糖尿病發病率的地理差異是顯而易見的。美國的SEARCH研究[22]指出,2002年至2009年之間,0~19歲人群中的糖尿病年平均發病率為25.5/(10萬)。Catanzariti等[23]報道,在2000-2006年期間,澳大利亞0~14歲兒童的糖尿病校正年平均發病率為21.6/(10萬),而在2006-2011年期間,芬蘭糖尿病年發病率為62.5/(10萬)[24]。亞洲地區報道的T1DM的發病率相對較低。在1997年至2011年,上海0~14歲兒童的糖尿病年平均發病率為3.1/(10萬)[10]。Lu等[9]研究表明,2003-2008年,臺灣省兒童糖尿病的年平均發病率為5.3/(10萬)。在本研究中,2013年至2018年大多數新發T1DM病例在10~14歲年齡組中確診,這與之前的結果[1,21,25]一致。
發病率迅速增加的原因可能與危險因素有關,它們可能在觸發和加速T1DM發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19,26-27]表明,T1DM是由遺傳易感性和外源性因素共同引起的復雜疾病。環境因素的迅速變化,例如兒童肥胖、營養和病毒感染與糖尿病的發病率上升相關[24],其中一些危險因素已在北京地區報道[28]。近幾十年來北京特別是在北京郊區,其經濟、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另外,郊區醫療保障制度得到了迅速的改革和發展,這些因素可能導致郊區地區糖尿病發病率的迅速增加。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劉暢: 撰寫稿件;劉暢,郭默寧:收集、處理流行病學和臨床資料;袁穎超:繪制、分析部分表格和圖表;鄭建鵬:解釋結果,設計實驗,校對稿件;楊金奎:構思研究思路,設計研究,撰寫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