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揚,孫 悅
(1.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要部署,展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指向。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價值與生命力的充分認可與肯定,是一種持久而堅定、深沉而厚重的精神力量。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具有非凡的象征意義。在1927 年湖北黃麻起義中,農民自衛軍攻克了黃安縣城,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當地百姓熱烈慶祝,將繡有鐮刀、斧頭的紅旗懸掛在政府門前,著名書法家吳蘭階信筆疾書,將“紅軍”這一稱呼寫入對聯,而“紅軍”也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稱號[1]。“紅色”與革命文化聯系在一起,昭示著共產黨人昂揚的斗志、澎湃的激情與非凡的氣度,既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積淀的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揚,也是對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斗爭精神的真實寫照。以時空的維度來看紅色革命文化的內涵,廣義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狹義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實踐進程中,在革命斗爭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2]。
對于文化自信,人們往往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輝煌與源遠流長,卻存在一些看法認為在和平年代,紅色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影響力、號召力無法與革命戰爭年代相匹及,從而忽視紅色革命文化對構筑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對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傳統文化的自豪固然是文化自信的表現,然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由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所引領的紅色革命文化對于文化自信的重塑作用也不容忽視。可以說,紅色革命文化繼往開來,推動中國重拾文化自信,重塑了中國人民的精神與思想覺悟,引領中華民族以昂揚姿態邁向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端與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注入了文化動力。近代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下陷入文化自信危機,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在救亡圖存的過程中形成的紅色革命文化提振了中國精神和文化自信。
19世紀的中國飽受外敵侵略,命運多舛。帝國主義國家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國門,以殖民掠奪破壞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不斷輸入西方文明,帶來前所未有的中華傳統文化危機。小農經濟、皇權專制以及差序格局的農業文明無法與當時先進的西方工業文明抗衡。西方列強的欺辱在帶來亡國滅種危機的同時,也使數千年來積淀在國人心底的傳統文化自信備受打擊,這種文化自信危機切實體現在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進程中。倡導“君子之道”的禮儀之邦難以面對野蠻的侵略與欺凌。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攸關的抉擇時,“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傳統儒家君子理想已經無法救中國于水火。封建禮教成為阻礙文明社會進程的毒瘤,浸入國人骨髓,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泯滅了民族的文化創造力。一些讀書人甚至絕望到把儒家經典付諸一炬。當落后挨打的原因被歸結為文化上的落后時,甚至出現了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思想傾向。如胡適就認為,“我們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3]459。而陳序經甚至主張,“非徹底和全盤西化,不足以言自存”[4]193。
仁人志士把救國的希冀投向西方,不斷學習西方國家的器物、制度與思想,試圖通過效仿西方找到一條拯救中華民族的正確道路。然而,晚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僅僅關注對器物與技術的學習,戊戌變法因為強大的封建勢力的阻撓不可能產生人人平等的思想與文化,也不會給予“臣民”“子民”與統治階級自身平等的地位,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民族資產階級主張照搬西方國家的多黨制、議會制,在中國也沒有適宜的制度土壤。辛亥革命勝利后,民國初年照搬西方的議會政黨制度,“自1912 年唐紹儀組建第一屆內閣開始,到1928 年止,16 年間十易國家元首,組閣45 屆,總理更迭59 人次,任期最長者不超過一年,最短者不到一天。組成5屆國會,頒布7部憲法”[5]。這些仁人志士初始都以為自己找到了救國救民的良方,但這些救國方案不考慮民族文化是制度生長的土壤,均以失敗為結局,未能使舊中國逃離苦難的深淵。脫離民族文化土壤的西方文化根本無法適應中國,西方的民主理論更不能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不適應中國現實條件的西方道路帶來的是社會動蕩與民不聊生。救亡圖存的革命成為思想領域徹底的啟蒙要因,紅色革命文化開始初露端倪。
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指明前進的方向,為中國人民帶來希望的曙光,“為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給予迷茫無措的知識分子新的啟發,讓他們覺悟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在落后的舊中國開辟出一條民族復興的革命道路”[6]。
歷史與實踐證明,西方的理論、制度與道路根本無法成為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武器,民族資產階級也難以成為民主革命的堅強領導。中國迫切需要的是徹底的改變,需要指引社會變革的新思想與科學理論引領,以及能夠把“一盤散沙”凝聚在一起的有力組織。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團結的力量,引領救亡運動,把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改變了“一盤散沙”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不畏外敵、不畏艱險、不懼風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義無反顧地以武裝斗爭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被壓迫的中國人民最迫切的愿望。紅色革命文化正是這段歷史的必然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文化。在革命斗爭中孕育而生的紅色革命文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組織性、革命性,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質,體現了無產階級主體本質,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
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后,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從而產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由內而外包括精神層、制度層和器物層。最外層是器物層,包括革命舊址、革命根據地以及革命領袖故居等。中間層為制度層,是共產黨在革命歲月中創制出的發展規劃與制度規約。精神層是紅色革命文化的內核,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以及革命作風。紅色革命文化不是一種靜態的文化形態,而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發展、壯大到取得革命勝利的歷程中形成的。通過這樣的過程,紅色革命文化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增添了中國人民對于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文化繁榮的堅定信心,其弘揚過程實際上也是重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過程。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的紅色革命文化重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滿足了中國人民重塑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訴求。紅色革命文化作為一種“精神上的武器”,化解了中國近代的文化自信危機。
紅色革命文化與中共黨史緊密交融,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為追求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事業,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排除萬難、百折不撓進行頑強奮斗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本色。從紅船精神到長征精神、抗戰精神、井岡山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所蘊含的價值理念與理想信念恰恰是當時的中國社會亟需的精神養料。紅色革命文化成為中國人民崇尚的理想信念與精神信仰,在浴血斗爭的革命戰爭年代凝心鑄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深入發展,深深融入民族血脈之中,促進中華民族堅定信念、凝聚共識,助推文化自信的重建,進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紅色革命文化的理論基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人以徹底的革命性構建了一個能夠改變國家命運的強大理論體系,并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共產黨人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高度的理論自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從理論邏輯來看,紅色革命文化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產生,能夠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筑牢中國人民堅守文化自信的底線。紅色革命文化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筑就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紅色革命文化推崇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涵育中國人民的價值觀自信,為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深度剖析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闡明了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社會主義必將取得最終勝利的歷史發展趨勢。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7]1516。紅色革命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其重要使命是從思想上解放人民,滿足了中國人民對先進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當人民群眾認同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就會對黨更加認同和衷心擁護,紅色革命文化是能夠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形式,對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揚就是追尋中國共產黨革命奮斗足跡的過程,尤其能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披荊斬棘、隳肝瀝膽,始終如一地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由此,紅色革命文化也進一步使馬克思主義在人民心中生根發芽,從而更加堅定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紅色革命文化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產生,是鑄就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著契合性,理想信念相通、政治觀念相融,這種契合相通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如在理想社會層面,共產主義社會與大同社會的理想相合。郭沫若撰寫的《馬克思進文廟》,描繪了時空交匯中馬克思與孔子相遇的場景,借馬克思與孔子的對話,闡明儒家理想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與馬克思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的信念相通。“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在與馬克思主義相遇后,就擁有了實踐路徑與方法,由于有了實現的可能性而成為具有實踐性的行為導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實踐哲學,具有改造社會的偉大力量,使大同社會的理想有了實現的途徑,只有共產黨領導工人階級建立的人民共和國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理論自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融相生,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基,鑄就了中華民族昂揚的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揚棄,使紅色革命文化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現代,紅色革命文化也正是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中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中堅定文化自信。
紅色革命文化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產生,能夠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筑牢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堅定信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動力源泉。我們提文化自信,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帶來的確證和信念。”[8]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孕育了紅色革命文化,賦予紅色革命文化鮮明的革命底色。馬克思主義占據真理和正義的制高點,決定了紅色革命文化的先進性與進步性。另一方面,紅色革命文化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而不斷豐富發展,是承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的文化載體。紅色革命文化彰顯了廣大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并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進一步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備強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當中磨礪出來的紅色革命文化所彰顯的科學真理,成為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關鍵要素。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建設和發展紅色革命文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紅色革命文化凝聚革命力量。在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用印發書籍和創辦報刊的方式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弘揚紅色革命文化,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大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扭轉社會風氣,使全黨全國人民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樹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風。在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紅色革命文化的弘揚進一步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承擔起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使命。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9]。紅色革命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彰顯時代張力與鮮活的生命力。在現實邏輯上,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有助于提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機活力,鑄就文化自信堅實根基,發揮鑄魂育人的作用,從而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提高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新時代,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播能夠撐起中國人的精神脊梁,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底氣。近現代以來,西方國家奉行零和博弈與“單邊主義”,處心積慮地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鼓吹指導思想多元化,以“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概念與思想竭力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一些極端分子拒絕正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用閉塞的眼光、虛無的理論來惡意中傷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成果。傳承革命優良傳統的革命老區、印刻堅忍不拔與舍生忘死精神的紅色文化遺址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那些別有用心的言論與指責的有力抨擊。紅色革命文化真實承載了中國共產黨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革命遺跡、口述史實等能夠幫助社會公眾準確辨識言論的真偽,給散布謠言、傳播蜚語的人以痛擊。廣為傳唱的歌唱黨、歌唱祖國、歌唱社會主義的革命歌曲,書寫革命艱辛歷程、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紀實文學、話劇和電影等紅色文藝作品成為人們了解歷史的鑰匙。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可以通過制作系列紀錄片的方式,將紅色革命文化展現在大眾面前。通過各種方式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人民的故事,其中展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紅色革命文化不僅被中國人所認同,在全世界范圍內也受到普遍關注。新時代,我們應深入挖掘和拓展紅色革命文化的深刻意蘊,創新話語表達方式,讓紅色革命文化以其高尚的追求和滿滿的正能量占據文化宣傳領域的重要位置,從而使中國形象在全世界散發出璀璨光芒,形成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紅色革命文化鑄魂育人,是凝聚共同價值,推動中國人民齊心協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紅色革命文化內蘊崇高革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盡的寶藏,是提升人們思想境界的絕佳素材。具有愛國思想與奉獻精神的紅色革命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人民群眾強烈的文化歸屬感與成就感,從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在紅色革命文化潛移默化的感召下,各行各業涌現出了英雄楷模,如燃燈校長張桂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山的女兒”黃文秀,等等,這些模范典型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工作與生活實踐中展現出優秀品質。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蘊含的崇高價值理想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新時代,紅色革命文化轉化成各行各業務實精干與持續創新的強大驅動力與道德支撐。紅色革命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品質擲地有聲,或成為指導人們日常行為的規范化標準,或成為指引人們正確前行方向的航標,形成激發人們斗志、燃起生活激情、帶動創業熱情的精神驅動力,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能夠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如同耀眼的航標,指引著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中國共產黨人深信共產主義的美好生活圖景定會實現。“人類的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10]中國共產黨人敢為人先,無懼流血犧牲,不怕艱難困苦而勇于攻堅克難,是因為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內心深處生根發芽,而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深深融入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是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載體,中國人民傳承紅色革命文化,攻堅克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走自己的路,對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發展前景信心倍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未來中國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這種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物質生活上的,而且是精神生活上的。紅色革命文化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共同奮斗的精神動力,促進全國各族人民勁往一處使,是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重要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