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竹
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早期的古樂、雅樂,到后來的戲曲、民間音樂等,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近代以前,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音樂家們從師父那里學習音樂技巧,通過不斷地練習和表演,逐漸掌握了傳統音樂的精髓,這種方式雖然有利于音樂的繼承和發展,但由于口耳相傳而容易出現信息失真和傳承中斷等問題。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使得中國民族音樂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傳統的音樂習慣和審美觀念被新生代所拋棄,年輕一代對傳統音樂的興趣不斷減弱。盡管如此,中國民族音樂在傳承方面仍然有一定的保障,政府高度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如成立了許多民間音樂團體和樂團,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和演奏家。此外,政府還推出了一些關于音樂教育和文化傳承的政策,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民族音樂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現形式給人們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為了使其不至失傳甚至被遺忘,應從策劃和組織音樂活動、發掘和整理經典曲目、注重教育和培養新一代音樂人等方面著手,以利于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民族音樂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內涵。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不斷汲取、融合、創新各種不同的文化和音樂元素,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首先,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曲式等都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思想情感。例如,著名的古琴曲《廣陵散》《陽春白雪》《平沙落雁》等都展現出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音樂風格。此外,各地方民間音樂也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如蘇州評彈、昆曲、梆子等。其次,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曲調也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中國傳統樂器有琵琶、古琴、二胡、笛子、簫、鼓等,這些樂器的音色、演奏技巧和使用方式都與中華民族文化和傳統有密切關系。
中國民族音樂藝術所體現的審美價值觀與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密不可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和諧”的思想。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音樂美學領域中極具美學內涵的范疇。”[1]
中國民族音樂藝術追求音樂的和諧美感,強調樂器、音樂、演唱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統一,追求整體的和諧性。這種 “和諧”思想在中華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涉及中國人的哲學思想、生活方式、社會倫理等方面。 “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發展是關乎中華文化價值體系建構的重要內容。”[2]因此,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審美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 “和諧”思想的重要體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歷史價值。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以旋律表現為主,多為一種自然的感情流露。從審美特征來看,一方面民族音樂體現了儒家禮樂合一的藝術觀念,在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中,絕大多數作品都包含著歌唱和文字。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漢代的《相和歌》、唐代的《變文》等。另一方面,道家的觀念對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道家的藝術觀更多的強調美與真的一致性,認為美必須真實無偽,藝術與虛假的事物和情感是格格不入的。道家追求自然的藝術觀在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強調人的自然情感的流露,具有博大的情感抒發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傳統的音樂教育體系存在許多不足,無法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現代化音樂表演和音樂產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表達方式,對傳統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傳統音樂教育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足。一方面,傳統音樂教育往往強調技巧和技法的傳授,而忽視了審美意識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另一方面,傳統音樂教育往往與當代社會的需求脫節,無法滿足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和文化認同。因此,傳統音樂教育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與當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培養更具創新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年輕音樂人。
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機構包括音樂學院、民間藝術團體、專業樂團和相關文化機構等。其中,音樂學院是最主要的傳承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民間藝術團體是傳統音樂藝術傳承的重要場所,其任務是在社區中傳承和發展民間音樂藝術。專業樂團和文化機構同樣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傳承的重要機構,通過舉辦音樂會、演出、展覽等活動,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促進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現代化的音樂表演和音樂產業的發展,為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及挑戰。現代化的音樂表演形式和風格,吸收了許多西方音樂元素,創造出了一些融合傳統和現代的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作品。同時,現代化的音樂產業也為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和推廣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現代化的音樂表演方面,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已經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和風格。例如,有的音樂家將傳統樂器與西方樂器相結合,創造出了新的音樂風格和曲目;有的音樂家將傳統曲目進行現代化編曲,使得傳統曲目更具時代性;有的音樂家則通過跨界合作,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融入流行音樂中,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在音樂產業方面,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國的音樂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音樂市場之一。越來越多的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家在音樂產業中嶄露頭角,他們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在國際上也得到了認可。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音樂產業也向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各種音樂平臺和應用程序為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和推廣提供了廣闊空間。這些平臺和應用程序不僅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和欣賞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也可以為音樂家提供更多的創作和展示機會。
現代化的音樂表演和音樂產業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商業化和娛樂化的傾向。隨著音樂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音樂作品開始追求商業效益和娛樂性,忽略了中國民族音樂藝術本身的審美和文化價值。此外,一些傳統的中國民族音樂表演形式和樂器演奏技巧正在逐漸失傳,需要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教育是推動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傳承和發展的關鍵環節,“音樂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3]。當前,我國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和加強對民族音樂的教育和研究,但從總體的教育觀念上,仍是受 “歐洲中心論”的影響,存在 “重西輕中”現象,所以首先要從改變以西方的音樂理論來研究傳統音樂、用西方的審美來分析和判斷民族音樂的習慣入手,在教學大綱、教材、教學過程方面形成自己本土化、系統化、科學化的音樂理論體系。二是加強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在音樂教育中占有極大比重。應該突出傳統民族音樂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民族文化素養的培植,讓學生從小接觸民族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發掘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在群眾中普及中國民族音樂,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奠定基礎。三是加強高水平、專業化致力于民族音樂研究人才的培養,通過專業化人員對傳統音樂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和內涵,提高人們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象征,[4]它反映了中國歷史、哲學、道德、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研究需要跨學科的融合,以便更好地探究它的內在價值。比如文學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民族音樂藝術與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國古典詩詞、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詞曲、歌賦及器樂演奏的描寫,因此,對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研究,需要了解文學作品對音樂的影響,以及音樂對文學作品的影響。例如,李白的《廬山謠》、蘇軾的《江城子》等詩詞作品都有相應的音樂曲調,這些曲調不僅反映了古代音樂文化的風貌,也為后人進行音樂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又比如與哲學融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形成和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道家思想中的 “無為而治” “以柔克剛”等思想,與中國古典音樂中 “柔美” “靜謐”等音樂元素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對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研究需要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進行深入讀解和分析。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遺產面臨許多挑戰,比如自然災害、人為破壞、文化快速消失等,因此,保護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遺產,對于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應通過建立專門的音樂文物收藏機構和收藏庫,收集和保存中國民族音樂的珍貴文物和資料,比如樂器、譜本、錄音、音像資料等。同時,要對收藏的文物和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數字化處理和標準化存儲,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其次,要將中國民族音樂的保護納入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通過加強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保護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確保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還要加強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研究,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最后,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中國民族音樂的珍貴文物和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存儲,建立數字音樂圖書館和網絡音樂博物館,讓中國民族音樂的珍貴資源得以永久保存和傳播。
中國民族音樂的傳統樂器及其演奏技藝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民族特色,它們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各種西洋樂器不斷傳入我國,但中國民族音樂傳統器樂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影響力,深受國外聽眾青睞,在音樂藝術中仍然保持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應加強對中國民族音樂傳統樂器及其演奏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將其融入音樂教育和演出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首先,中國民族傳統樂器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這些樂器的音樂演奏可以傳達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感情和文化表達方式。這些樂器的發展歷史悠久,需要更加注重技藝傳承。應通過推廣音樂教育、提供文化場所等方式來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樂器的演奏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中國民族音樂的傳統樂器。其次,中國民族音樂演奏技藝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加強對中國民族音樂演奏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多的演奏和學習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中國民族音樂演奏技藝,提高中國民族音樂的演奏水平和藝術價值。
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現代化是一個需要長期推進的過程,技術創新作為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將為其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首先,在現代科技的大力推動下,新媒體、數字化、電子化等新技術的應用,為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現代化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造出虛擬的舞臺和演出場景,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民族音樂的美妙,比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造出一個以傳統庭院為背景的音樂表演場景,讓觀眾仿佛置身于一個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這樣的表演形式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魅力。其次,現代科技手段可以對傳統音樂進行數字化處理,保護和傳承中國民族音樂的珍貴資源。數字化處理可以將傳統音樂進行記錄、編輯、存儲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最后,也可以將現代科技手段用于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表演和演出。例如可以采用3D打印技術制作各種樂器,使得樂器制作更加精準和快捷,同時也可以擴大樂器的種類和功能。
國際交流是推動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應該加強與國際音樂界的交流,推動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國際化發展,提高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國際交流方面,可以通過舉辦音樂節、巡回演出、國際比賽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例如,中國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爵士音樂節等都是向世界展示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平臺,還可以邀請國外音樂家來華交流演出,促進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5]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中國民族音樂,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多種途徑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 “新時代新征程具備了再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客觀條件”[6],對于優秀的、有影響力的中國民族音樂作品,也應該進行進一步挖掘、研究和整理,融入國際元素,推向世界舞臺,讓更多的人欣賞和了解。在融入國際元素的同時,也應該注重保護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性和純正性,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國民族音樂的審美特色和風格,讓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在國際舞臺上更加引人注目。
加強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進一步挖掘和傳承,對于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需要政府、學術界、藝術家和公眾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多文化交流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將面對更多的挑戰,因此應該加強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通過加強音樂教育、注重創新、重視傳統和歷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等措施的實施,希望可以為研究者提供更多有益參考,促使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迎來更加廣闊的前景和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