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青
300多年來,《魯濱遜漂流記》一直風行全球,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名作。作為一個被廣泛閱讀的小說文本,《魯濱遜漂流記》從清朝末期開始就被翻譯到我國,并進入大眾閱讀視野,至今《魯濱遜漂流記》還被選入小學課本,作為重點閱讀文本得到推薦。可以說每個時代的編者出于不同的目的,賦予這個故事不同的教育目的和功能,并對其思想及人物形象做出不同的闡釋。
凡是學習和閱讀過《魯濱遜漂流記》的人,對主人公魯濱遜都印象深刻。作為一個勇敢堅強的冒險者,一個放棄優渥安適生活愿為夢想拼搏的人,魯濱遜在荒蕪的島嶼上孤獨開拓,極具個性色彩,集毅力、智慧、勇氣、果敢、堅韌、進取、創新于一身,為當時那些不甘平凡、不安于現狀的人以及后來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寄托的英雄形象。
一、創作背景決定人物形象的擔當
看一部小說,深刻分析和理解小說中的人物,了解其作者及其創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分析《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之所以具備那樣的形象特點,更是需要從分析其創作背景入手。
魯濱遜有真實原型。1704年,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遭船長遺棄于孤島上。4年后塞爾柯克被另一名叫伍茲·羅杰斯的船長所救。這一真實事件被當時的著名作家笛福作為藍本進行文學加工,塑造出魯濱遜這一英雄人物形象。《魯濱遜漂流記》甫一發行,便受到當時英國中小資產階級的深度認同和歡迎。
18世紀初的英國人崇尚自由,追求個性,喜歡冒險和創新,整個歐洲社會倡導個人主義精神。60歲的笛福捕捉到這一群體心理,敏銳把握大眾閱讀方向,用第一人稱逼真的口吻,以回顧的角度,以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逼真刻畫,用生動有趣的筆觸,塑造出魯濱遜這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符合大眾的審美,滿足大眾獵奇的閱讀心理,所以風靡300多年。
二、立體的人物性格塑造鮮活形象
(一)向往自由、冒險,不安分的魯濱遜
作為中產階級家庭的一家之主,父親不愿意魯濱遜遠行。但魯濱遜始終懷揣自由冒險夢想,一心想征服遠方未知世界。父輩希望魯濱遜作為中產階層幸福地生活著。但出于天生愛冒險以及后天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的驅使,魯濱遜遨游四海的念頭從未改變過。在西方文學史上,同一時期的文學人物多來自于擁有較高地位的人,比如哈姆雷特、堂吉訶德、浮士德等,但魯濱遜只是一個中層的平民角色,塑造魯濱遜最能凸顯整個西方崇尚的現代個人主義。
在小說中的魯濱遜不安于中產階級的安定與平庸,他甚至違抗父親的命令,無視母親的懇求、朋友的勸阻,認為自己的天性似乎注定了未來的不幸命運。有三次出海經商經歷的魯濱遜,三次出海盡管遭遇磨難,但都沒有澆滅他不安分的向往自由的心。因為他覺得遠方有神秘力量召喚他。這個不安分的性格因素,為他后面被迫在島上生活提供了心理支持。
(二)勇敢、智慧的實踐者魯濱遜
《魯濱遜漂流記》中最精彩的內容就是魯濱遜在島上生活的日子。剛到島上,魯濱遜面對一切未知,一無所有,接下來的日子不是餓死困死,就是被島上的野獸吞食,還有可能因身體疾病以及海盜襲擊而致死,可以說魯濱遜拿到的是一盤死棋。
但魯濱遜將死棋下活了。面對險惡陌生的環境,魯濱遜表現出毫不退縮的勇敢,將不利環境轉換為有利環境的智慧,在荒島上做了很多事解決生活難題:為了將擱淺的破船上的東西轉移,魯濱遜想辦法制作木筏,利用兩次退潮之間的時間,把船上的面包、大米、大麥、小麥、干酪、羊肉干、糖、面粉、木板、原木、繩子以及滑膛槍、手槍、鳥槍、錘子和36英鎊運到岸上,為接下來的生活做好了準備。通過觀察,魯濱遜把島上一塊高地設為自己的住所,因為那塊高地上有淡水而且比較平坦。在高地上建設了房屋后,魯濱遜還修筑了籬笆,為自己做了衣服,鑄造了器具等生活必需品。打獵中把野山羊進行馴服圈養,繁殖出更多的山羊,在后面的歲月里還有腌肉可吃。他將剩余的糧食種子在島嶼上經過反復播種,過了幾年后吃上自己種的糧食。面對食人土著,他不僅與他們進行周旋,還將一名土著小伙子從食人土著處解救出來,取名“星期五”,并把“星期五”培養成自己的幫手。運用從人類社會學到的智慧和各種技能,憑著一顆勇敢的心,魯濱遜把原本荒涼野蠻無法生存的島嶼為己所用,非但沒有被困境壓倒,反而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且一生活就是28年。
(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戰斗者魯濱遜
在小說中,魯濱遜最突出的特點是在不停地辛勤勞動。可以說魯濱遜對勞動充滿熱情,是一個非常吃苦耐勞的人,同時面對困難表現出的又是一種堅韌不拔的性格。
魯濱遜一到荒島,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殘酷惡劣,經過短暫的心情平復后,立即投入到征服大自然的斗爭中。他從擱淺的破船上取走了幾乎所有可以取走的東西,包括在島上毫無用處的36英鎊,然后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利用船上留下的簡單工具,極具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創造出可以生存的條件:他在挖掘山洞時遇到三次地震,一個人在島上怕遇到野獸入侵修筑柵欄,在島上利用挖陷阱的方式捕捉山羊并用堅固的籬笆圈養,將從船上運下的糧食在島上種植,即使遇到狂風暴雨和地震仍堅持播種,最終收獲,砍倒大樹制造獨木舟,制作陶器、加工面粉、烘焙面包、制作甜品等。魯濱遜的勤勞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富裕”,經過日積月累,魯濱遜到后來擁有了種植園、牧場、兩處住所、許多家具,甚至還養了狗、貓、羊、鸚鵡等小動物,組成了一個熱鬧的大家庭。
魯濱遜的堅韌還表現在,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費很大的勞力和很長的時間,中間經歷多次失敗,但從不氣餒。他可以用13天的時間搬運船上物品,用22天去除大樹的根部和枝丫,用一個月做獨木舟的船底,用三個月把大樹的中部挖空,最終用半年時間造一只能坐24人的獨木舟。因為獨木舟太大無法下海而放棄后,魯濱遜及時止損,總結經驗,又用一年時間再造了一只獨木舟。魯濱遜征服大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正如海明威在小說《老人與海》中所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魯濱遜是打不敗的。
(四)孤獨、理智而冷靜的魯濱遜
在對魯濱遜的描寫中,我們透過文字可以看到魯濱遜是一個孤獨、精明而冷靜的人。小說寫了魯濱遜在荒島上與自然抗爭,熬盡孤獨。當生活安頓下來后,他覺得前景暗淡,因為風暴讓他遺留在孤島上,與人類正常的貿易航線相隔甚遠,孤立無援,絕望透頂,這讓他久久難以釋懷。“我并不想它替我銜什么東西,也不想它替我做個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說說話,它卻辦不到。”好在孤獨的魯濱遜很快端正了心態,用理智慢慢戰勝了內心的恐懼,他到森林中去捕獵,到海邊去捕魚,圈養山羊,種植糧食,用木頭和船帆制成一個簡陋的帳篷,用陶土做出桶、盆子、碗,用羊皮毛做衣服,養兩只貓和一條狗,堅持寫日記,讀《圣經》戰勝孤獨。在與食人土著周旋的過程中,魯濱遜表現出驚人的冷靜,看到土著后他立即跑回城堡,收起梯子,把外面的一切東西盡量偽裝成自然荒蕪的樣子,內部把所有架在外墻上的短槍和手槍裝上彈藥,準備隨時戰斗。當觀察到食人土著只是在潮落時偶爾到島上時,便判斷出潮水上漲他們就會離開。土著離開后,魯濱遜趕緊掛槍、挎刀、快跑,以免被食人土著所傷。依靠冷靜理智的性格特點,魯濱遜在島上很好地保護了自己得以周全。
三、魯濱遜其實是現代經濟人的代表
小說中,魯濱遜懂得運用從人類社會中學習來的各種技能,當他陷入絕望時,還能將宗教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可以這樣說,魯濱遜的精神基礎來源于自己的智慧和自信,而物質基礎則是來源于人類已經建立的文明成果。盡管魯濱遜在荒島上孤獨地生活,但他一直在征服自然,從自然中積累生存資源,到了后來還有仆人,還有金錢。金錢在島上沒有什么用處,但魯濱遜清楚自己在返回文明社會的時候會用上它們。當回到文明社會,魯濱遜在島上從兩只失事船只上先后帶走的錢,就為他賺來新的財富。
所以魯濱遜是現代經濟人的代表,是18世紀初英國中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是當時眾多平民期望通過吃苦耐勞勇敢堅韌的超人品質創造財富的代表人物,這也是《魯濱遜漂流記》暢銷300多年一直有讀者的根本原因。從這本小說中,我們看到魯濱遜身上擁有的英雄特質,同時看到魯濱遜為了實現個人主義而冒險所付出的代價,也看到他經歷一切后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