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娟
★抒情是作文主要的情感表達方式,通常和議論、描寫、記敘等手法結合使用,從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增強文章感染力,吸引讀者注意力等。抒情,或直接抒發(fā)內心情感,或間接表達內心情感,是寫作中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主要手段。但是,抒情需要自然而發(fā),不要刻意而為,否則會呆板而缺少靈動性。那么,寫作文如何做到“不矯情”地抒情呢?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指的是作者直接抒發(fā)內心的情感,直接表達對某人的愛憎,直接表達對某件事的想法和看法等。比如,有篇文章題為“我愛你,媽媽”,就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親愛的媽媽,謝謝您對我的所有付出,謝謝您對我的無私奉獻,謝謝您給我的愛!”這種抒情方式無疑是直接寫出了自己深愛母親的情感。
還比如,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中,也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xù)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不難看出,以第一人稱來直接抒發(fā)作者內心的感情和感受,能直接傳達給讀者真情實感,讓讀者也能感同身受。
二、間接抒情
作者使用間接抒情的手法時,通常會將情感滲透在文章的主要敘述和描寫中,較為含蓄地抒發(fā)出來。比如,在文章《回憶我的母校》中這樣寫道:“每當秋天來臨,我就會想起母校里的那棵老梧桐,樹葉在風中搖曳身姿,落在教室門前,落在草坪上;每當秋天來臨,我就會想起母校里的那一堆鵝卵石,它伴隨著多少孩子長大,又傾聽了多少次的鐘聲啊;每當秋天來臨,我就會想起母校的老師們,他們臉上寫著喜悅,可內心有點難過,因為那是他們與畢業(yè)學生離別的季節(jié)……我永遠忘不了我的母校!”這段文字就屬于間接抒情,通過落葉、鵝卵石等自然物的襯托,寫出作者對母校的懷念之情。從類型上分,間接抒情大致可以分為六種,下面一一介紹。
(一)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指作者將內心的某種情感融于周邊的自然景物或場景中。比如,一篇題為“雨”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雨聲溫柔地安撫著我的耳朵,灰蒙蒙的天空,又像是突然被晶亮的水珠點亮了一樣,我伸出頭去,嘗了一滴雨,它的味道很甜,但很快就消失了,看著這綿綿細雨,我更加歡喜了。”其中,作者對“雨聲”“水珠”“雨滴”的生動描述,襯托出了作者內心有點小歡喜的情感,讓人讀起來很舒服,文章基調也是給人溫和、輕柔的感覺。
還比如,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昆明的雨》,作者有一段與友人在酒店駐足時的景物描寫:“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其實,這段描寫不僅契合了作者當時會友時的悠然自得,還表達了作者對木香花和昆明雨的喜愛。
(二)借事抒情
借事抒情就是通過敘事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或感受。通常,我們在敘述某個事件時,文字本身就是帶有感情的,但“借事抒情”是以抒情為主要目的,且情感表達上會更熱烈一點。
我們來看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背影》,作者朱自清寫“父親道別時給他買橘子”的文字是這樣的:“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其實,這段文字表面上看就是很普通的敘事,娓娓道來,雖然樸實無華,卻把父親對“我”的慈愛和“我”對父親的愛全都表達了出來,這就是借事抒情的魅力。
還比如,有一篇文章《地震前后》,內容既有敘述又有抒情:“可惡的地震,使千百家的房屋倒塌,群眾流離失所。就在此時,可愛的解放軍戰(zhàn)士們到來了,就如同天空下了一場及時雨,老百姓們顫抖地、感動地接過保暖的衣物還有食物。地震無情人有情,眼前這樣真實的場景,是多么令人感動,又是多么溫暖啊!”這段文字很真切地描述了地震后的場景,作者將內心的情感融入敘事中,又通過敘事來表達情感,讓讀者收獲感動。
(三)由此景到彼景
由此景到彼景,意思是說在進行抒情時,因為此時此地的景象,聯(lián)想到彼時彼地的景象,這樣的融會貫通,會讓文章的中心思想進一步深化,還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加深讀者的印象。我們來看例子:
我已經記不清這是父親第幾次來學校給我送吃的了,望著他遠去微曲的背影,眼淚頓時打濕了我的臉龐,這也讓我想起了另一位父親。
他,站在烈日下,一動不動,似乎站成了一座雕像。忽然,這座雕像卻像軟泥一樣癱在了地上。于是,很多人圍攏上去,沒多久便傳來了救護車的鳴叫……
不難看出,作者是因為父親微曲的背影想起了曾經遇到的另一位父親形象,從而對天下父親進行歌頌,表達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思想。
(四)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抒發(fā)作者內心的情感或者感受,也就是給客觀事物賦予人類的行為和品格,借此表達作者內心的感受和情感等,當然還可以采用比喻、夸張等多種修辭方法。比如,有篇文章題為“父母的愛”,其中就運用了托物寄情的寫作手法:“世界上的愛有很多種,我覺得最值得歌頌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愛。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更是無價的。如果把我比作一只小鳥,那么父母的愛就是整片藍天;如果把我比作一條小魚,那父母的愛就是汪洋大海;如果把我比作一只蝸牛,那父母的愛就是自由的田野。”這樣一來,讀者對“父母的愛”理解起來就會更透徹和具體。
還比如有篇題為“一只珍貴的海螺”的文章,其中這樣寫道:“我堅信,小小的海螺里,藏著風聲、雨聲,更藏著父親的人生經驗,還有父親對我的關懷和愛護。每當遇到挫折時,我都會打開這只海螺,它會指導我前行;每當我脆弱不堪時,它會給我勇氣。它總能在艱難的時候陪著我度過!”作者通過海螺去尋找父親帶給他的無形力量,這就是托物寄情。
(五)掀曲折波瀾
意思是說在抒情的時候,先制造一些曲折波瀾,造成跌宕起伏之勢,再回歸正解,從而感動讀者。比如,有篇題為“活著”的文章中寫道:“當別人正在高級的咖啡店悠閑地享受咖啡的時候,我卻正在廚房里為家人手忙腳亂,準備飯菜;當談判師在舒服的空調屋里與商人周旋斗爭的時候,我卻正在和眾多學生一起備戰(zhàn)高考。
無論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只要健康活著就好,沒有什么比健康活著更好的事情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且感受生命給與我們不同的絢麗和色彩。”
以上連續(xù)兩段文字中,在“活著就好”處做了一個很好的轉折,前面的一段就是一個“小波瀾”。作者在最后點題,發(fā)出感慨:人,健康活著就好,且在各自的領域好好努力,感受生命中不同的絢麗和色彩!
(六)借物言志
借物言志指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來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愿或志向,這種抒情手法較為常見。比如,一篇文章題為“松樹”,先描寫了松樹的高潔和品質等,最后這樣寫道:“松樹,四季常青,不怕風雨,不怕嚴寒,有著不屈不撓的氣概,我要學習松樹的品格和傲骨精神,無論未來有何種風雨,我都要堅強面對,做一棵生活中的松樹!”作者通過描述松樹堅強的品格,來表達自己以后要向松樹學習,堅強面對各種困苦。
還比如,題為“無名小花”的文章中也使用了借物言志的手法:“墻角里的花雖然很不起眼,可是我很羨慕它。長大以后,我也很想在工作崗位上做一朵無名小花,我愿意奉獻于寧靜的一隅,芬芳別人,也美麗自己。”
在文章需要抒情時,可以使用上面介紹的相關抒情手法。在寫文章時,可以借助景物、人物、事件等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但也應注重事實,不能無病呻吟。當然,要想抒情卻不矯情,真誠而又熱烈,是離不開平時多方面的觀察和積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