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芳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一門必修課程,具體內容和實施以學校為主,對于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既是發展的機遇又是一個挑戰。
一、課程實施管理策略要突破“四體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策略的原則是基于兒童的發展,實現國家育人方針、學校辦學特色、教師教育使命、學生發展的統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開發和實施有效地進行,在管理上需要突破“四體化”。
(一)實施管理制度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常態化”“規范化”地實施需要一個完善的課程管理制度。
1.科學管理:縱橫有序。教師與學生是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主體,但它的背后需要一個統籌協調、監控評價的課程管理機構。
縱向:我校基于本土文化開發的《我是毛織小傳人》的主題活動案例中,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領導小組”,由校長牽頭聯系本地毛織管理機構,管理機構幫忙安排實踐基地,教導處和科長落實課程開發和實施以及教研活動,中心組成員分別指導和監督活動的開展,科組成員落實活動開展,從家長和毛織生產基地聘請部分人員協助老師,做毛織品設計與制作的專業教學,協助活動的開展。
橫向:學科教研組由科長、中心組成員、科組成員組成,建立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使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更具制度化、規范化和有效化,真正有效的開展教研活動。
2.課程實施:形式多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放性特點決定了活動實施形式是多樣性的。多樣化的活動正好滿足孩子的不同個性需求,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如在《我是毛織小傳人》主題活動中,設計了調查訪問、毛織文化探尋、各種毛織品的制作、毛織品的銷售等豐富的課程內容,采取課外與課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活動的多樣性視活動的進展情況而定,體現在實踐時間上靈活性;活動地點的不限定性;學習內容上的綜合性,學習方式上多樣性。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學習中,學生能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建立學生自主、發現、探究、合作學習的機制,實現學習形式的多樣化。
(二)校本教研項目化
我們以“校本教研項目化”為導向,形成教研七步思路,即課堂教學—觀察分析—發現問題—確定教研主題—尋求解難方法—教學實踐—提升教學理論。
1.專業成長的階梯。“校本教研項目化”是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實施中所遇到的問題,為了避免教研隨意性和膚淺化,我們將問題分解成校本教研的項目,多方尋求解難方法,深入研究,突破難題,推進課程深度實施,并取得實效。將校本教研納入學校的教研計劃中,督促教研組定期培訓、交流研討,充分發揮教研組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師師之間的思想交流、融合創新,帶動全校的師生把活動開展起來。
2.同伴互助的紐帶。“校本教研項目化”實施過程中,通過項目的分解,教師研究的切入點越小就越有針對性。課堂教學觀察時,分析關注點就更有針對性;交流研討時,對教學問題解剖更深刻到位;總結梳理時,能更客觀更全面地提煉出實質性的帶有普遍應用意義的有效教學方法或策略。
3.自我反思的平臺。在做項目化教研活動前,教師要進行研究前的準備工作,根據某一個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問題,搜集相關的研究資料,嘗試進行相關的課堂教學,或指導相應的實踐活動。有了這些充分的準備,在項目化教研活動中,教師才更有發言權,這樣才能促使教師理性地審視自己或他人的教學實踐,生發教學智慧,提煉實踐經驗,優化教學行為,實現內涵的提升。
(三)實踐形態多樣化
1.基于學校課程改革的融合式課程。這類課程以國家課程為基點,依據不同學科相似的教學內容提取出來,進行二次開發,整合成為一個個主題活動,納入到學期教學計劃中,成為融合式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實踐、反思,不斷豐富課程內容。
2.基于學生成長的多元化課程。在對學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真實生活,推出了多元化課程群,并設計好課程內容。我校成立了“和美社團”,社團課程豐富多彩,藝術課程含有建筑、書畫、管樂等;信息課程含有智能機器人、編程師等;勞動技術課程含有農作物種植、傳統手工制作等;家政課程包括煮湯、做餃子、做團子等。這些課程融趣味性、知識性、操作性于一體,是國家課程的補充和拓展,使每個學生個性得到發展,為學生賦能。
3.基于學校文化的浸潤式課程。我校將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如勞動節、讀書節、繽紛藝術節、科技節等進行課程化設計,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避免活動的功利性和強制性,還善于將校園的景物加以課程化設計,豐富其課程的內涵。
(四)課程評價多元化
綜合實踐活動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學生成長導向,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提供依據,是課程管理的重要抓手,在活動實施過程中發揮著導向和監控作用。
1.評價主體多元化。綜合實踐活動評價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本,需要改變評價主體的結構,評價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社會人士以及學生本人。但并非每次活動都需要多主體評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評價內容的多樣化。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倡導多樣化的評價內容,將活動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自我超越。對于不同的評價主體,其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家長評價側重于孩子的主動探究性、成果的精彩性;組員評價重于同學合作的意識、參與活動的態度;教師評價側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成果展示的創意;自我評價側重于自我愿望的實現、老師的評價、伙伴的肯定。在實際操作中,學生自我評價是最容易產生偏差的,因為認識自己是最難的。所以我校綜合實踐活動側重過程行評價,結合了檔案袋、五星量表法、學分卡等多元評價方式。
二、課程管理要實現“三轉變”
只有掌握科學的管理策略,才能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管理策略的根本,要從以下三個轉變來實現。
(一)從管理走向領導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需要由校長、中層、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代表等人員組織一個課程領導的共同體,共同參與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領導、管理工作,共同對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設計和實施等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協同共建課程,共同促進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變革。
(二)從執行走向研究
傳統的課程管理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對于上級教育部門做決策,學校會機械地執行,對于學校各項教學任務和規章制度,教師無條件地實行。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形態比較特殊,它的實施會打破了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根據《綱要》要求,學校要承擔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教師要負責課程開發和實施。那么學校要立足學生實際、校本資源,致力研究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和管理策略,教師要不斷加深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理解、實施和研究,這樣才能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持續、健康地發展。
(三)從評價走向建設
評價只是課程管理的一種手段,通過有效、規范的評價管理,讓教師在課程開發、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完善課程體系,從而不斷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這才是課程評價的真正目的。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