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華
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思辨能力體現了學生對教材的解讀與感悟,體現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運用與表達。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辨能力還體現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巧抓關鍵字詞,品讀揣摩,培養思辨能力
葉圣陶曾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遍喿x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揣摩關鍵字詞,讓學生感受關鍵字詞在一定語言環境中特有的含義,品味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
在《桂花雨》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到兩處特別描寫桂花香氣的句子: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
“全年,整個村長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學生初讀會發現這兩句話中的兩個“浸”字,都表現了桂花的香氣濃郁,讓人沉醉其中。 但細細品讀揣摩、思辨,學生會感悟到兩個“浸”字表達的情感有不同:前一句的“浸”只是表現了桂花的香氣濃郁,沁人心脾;后一句的“浸”不但表現了桂花的香氣,還表現了鄉親們和諧的生活。 兩個句子中同一個“浸”字的含義不盡相同,將無形的桂花香氣寫得可感可觸,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之情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蘊含在字里行間。
二、巧思上下文聯系,勾連辨析,提升思辨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需要關注字詞句表達的含義,還要關注字詞句段之間的內在聯系。文本的內在結構一般會傳達出一種思辨的邏輯,如能以此勾連辨析,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習得語言,還可以形成學生的思辨能力。
如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首先由提綱挈領的主問題將課文前后內容聯系勾連起來:“為什么把蟋蟀的住宅稱之為‘偉大的工程?” 讓學生在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過程中,邏輯思維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蟋蟀建造如此精致特別、舒適衛生的住宅, 工具是這樣柔弱簡單,動作是這樣精細,修建的過程還是終其一生, 不斷完善的過程,堪稱是一個奇跡,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
接著,讓學生思辨:這“偉大的工程”如此隱蔽,法布爾卻能把它描寫得如此栩栩如生,他是怎樣觀察的? 為什么說他是這樣觀察的?學生一是能想到到作者細致、反復的大量觀察,才能得出結論——蟋蟀選址的要求和住宅的特點; 二是能根據“工具非常的柔弱簡單”,說明作者一定是用放大鏡或者什么特殊的觀察工具和特殊方式來進行觀察,因此蟋蟀一直在洞穴里扒土,作者也能夠觀察到它修建住宅的過程; 三是從蟋蟀長時間地修整住宅,感受到法布爾是如何進行細致、連續的觀察。 如此引導學生回顧梳理各段內容依存的關系,品味語言,依托文本進行再思考和表達,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與提升。最后老師借機補充法布爾在荒石園三十年如一日觀察昆蟲的資料,讓學生想象并描述法布爾長期觀察的情景,進一步體會法布爾觀察時的耐心、恒心及求實的精神。 這樣延展的教學過程,學生聯系文本,辨析神韻,領悟精髓。
三、巧聯生活實際,質疑批判,形成思辨能力
閱讀是一個汲取智慧的過程,更應該是培養學生獨立個性思考后,能得出科學、合理的見解和分析。 這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允許質疑的空間,讓學生在這樣一個空間里進行深度閱讀,從而形成高品質的閱讀思維——批判思辨。
比如,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對“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理解交流中,有的學生說:“稻田花香陣陣傳來,農民在討論今年是個豐收年,旁邊是田間的青蛙在呱呱叫,這顯示了一片靜謐祥和的景象。 ”也有的同學大聲提出質疑,認為“清風半夜鳴蟬”說明此時已經是半夜,當時的農民已經睡覺了,不會還在“討論”。 老師不應否定質疑的同學,因為不同的學生閱讀時關注到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在討論中也能夠客觀分析,靈活表達。
閱讀學習過程中,教師如此拋出有思辨含量的問題,給學生批判的時間與空間, 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沉入文本,在質疑、答疑中,碰撞思維的火花,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辨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能大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小學一線教師,應該堅持積極探索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