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碧云
如何將數學知識植根于學生的經驗中,這是一線教師感到迷茫的,筆者結合多年的研究及教學,以小學階段的第一節運算課——“加法的含義”的教學策略為例談一談。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出發點,也是一節課的歸宿。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總目標,讓學生逐步會用“三會”進行表達,要經歷簡單的數的抽象過程,以此制定出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動態、靜態)中,感悟加法的含義,掌握用加法計算的能力,形成初步的運算能力;
2.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理解教學內容,并抽象出加法模型,通過“說一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形成初步的符號意識;
3.認識“+” 這個符號,認識加法算式,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 ;
4.讓學生感受加法算式在生活中的運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制定教學環節
“兩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是本課的核心,依據學情分析及教學目標的設定,制定出以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根據對學生進行訪談的結果,學生的語言表達相對成熟,但要完整表達還是有一定障礙的。在教學中可以以魔法箱為素材或以游樂場為素材,或以信息化技術手段輔助的動態情境為素材,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通過觀察,借助語言表達(完整的3句話)發現在多種情境背后的共同屬性,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合并。
2.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根據訪談結果,學生容易接受動態情境,但要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理解兩部分,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需要我們深耕,要將大目標逐一細化成每一個小目標。學生要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活動的機會,有親身經歷(用自己的身體、頭腦和心靈去經歷)知識的發現、形成、發展過程的機會。
①帶著問題擺一擺(怎樣擺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由兩部分組成的)。
②學生動手嘗試。
③展示學生擺的情況。學生擺出了3種情況,在師生的評議中,明晰擺出來的學具要體現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就要知道先擺什么,再擺什么。感知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合并,從具體過渡到半抽象。
3.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揭示加法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如何從具體過渡到半抽象,又由半抽象過渡到抽象,使學生真正明白加法算式的由來,《小學數學教學概念基本解讀》中指出:小學數學教材沒有對加法給出明確的定義,主要通過情境圖,讓學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體會加法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量合并成一個數、量的運算。在教學中,學生看著點子圖明白了是由兩部分合起來的,但抽象到用數字3和1表示時,如何就能看出3和1合起來是4呢?利用等號“=”的對稱性,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然后引出數學上用“+”這樣的符號來表示,3和1合起來寫成3+1,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結果是4,那又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對,用“=”,表示同樣多。讓學生記住了加法的計算規律。學生經歷從具體到半抽象到抽象的全過程,構建起加法的數學模型。
4.回歸情境,鞏固運用
借助導入的情境圖,或者利用書本“做一做”欄目來檢測學生學習狀況,還可以安排多種練習環節,讓學生從抽象回到具體,用抽象出來的數學模型解釋生活現象。
5.全課總結,回顧提升
加法是一節關鍵的“種子課”,理清何為、為何,播下“加法”種子顯得尤為重要。充分研讀教材,了解學情,有助于教師明晰教學方向,精耕細作,為學生播好“種子”,為知識生長打好基礎,期待“種子”慢慢生根發芽,從而長成“大樹”。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