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啟雙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開展班內分層教學,既不打亂學生原來的班級,又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組織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輔導,進行分層次的測試,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全面發展,切實踐行“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一、科學分層,制定策略
在對學生進行分組之前,教師應先組織一次測試,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數學思維能力,結合平時的表現,將學生分成A、B、C三組。
A組(優等生):數學基礎較好,思維能力也較好;B組(中等生):數學基礎和數學思維一般,或者數學思維較好,基礎卻不夠扎實,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C組(待進生):數學基礎較差,數學思維能力不強,學習興趣和信心不足。根據上述的分層情況,結合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策略。A組:基礎知識扎實,數學思維能力強,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對他們要提出更高要求,除了完成好課本習題外,還要安排一些“聰明題”或者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不斷刺激他們的求知欲;B組:夯實數學基礎,訓練運算技能,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多提問、多鼓勵,使其中有一部分同學能想A組轉化;C組:理解并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能進行簡單運算,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C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缺乏學習興趣和信心,需要教師耐心輔導,發現進步,多表揚,幫助其消除心理障礙,增強學習自信心。
分層實行彈性機制,根據學生的成績變化進行適當調整,既成績進步給予獎勵,能力達到新的層次就上調,如果學習吃力就需要下調。
二、研究教材,精準備課
教師要設計出符合課堂分層教學需求的教案,首先要認真研究教材,掌握數學知識體系,挖掘數學思想,提煉數學方法。然后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能力,對教材進行恰當的處理。例如,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如何設計難度遞進的問題讓學生去探討?如何講解例題,哪些地方要精講,哪些地方可讓學生去探索?如何設計各層次的作業?案例1:備課《圓的面積》,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數學基礎、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等方面因素,分層次制定教學目標。經歷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能利用公式計算圓的面積,屬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確定為基礎目標,適用于C組學生;理解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能靈活利用公式解決圓的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具有挑戰性,屬于應用范疇,適合中上層學生。教學的最后選取一道難度較大的練習題留給學生們課后研究,屬于目標提升,適合A組學生去研究。
三、課堂授課,分層設問
各層次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學習表現,要能夠針對他們的差異表現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獲得必需的、有價值的數學知識。課堂上要多讓A、B組的學生探索問題、討論問題,自主或在老師指導下尋找出答案,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鼓勵他們對數學題要一題多解,探尋最優解題方案,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而對C組同學,在學習課本內容后要布置一些基礎練習,加強個別輔導。授課內容與課堂練習也要注意難度和題量的不同要求,從而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
四、作業分層,輔導鞏固
布置適當有效的家庭作業,并指導認真完成,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途徑。作業布置也要分層次,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匹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允許學生根據實際水平選擇合適自己的作業。這樣也能使學困生順利完成作業,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避免出現抄作業的現象。作業大致分為三個層次:1.基礎類作業:針對數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作業量較少,難度較低;2.提高類作業:針對學習中等的學生,作業要緊扣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3.探究類作業: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以綜合性、拓展性為主,增加思考難度,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分段考查,分層考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除了學校統一考試外,其它測試可以將考試內容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基礎試題、中等程度試題、難度較大試題。學困生要能完成基礎試題,中等生則需做完基礎試題與中等程度試題,優生要求最高,要完成全部試題。這樣分組考核,使不同組的學生能夠感覺到各自取得的進步。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