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媛媛
PBL項目式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開展一系列的導向性學習。PBL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力理論之上,以“問題式”教學為基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探究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與教學策略。其中重要的要素是“問題”,以“問題”為基準,圍繞不同階段的動態化問題,組織實施教學。在我的地理教學實踐中,把PBL有機嵌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在真實的實踐情境中理解地理學科。
一、PBL與新課程改革深度關聯
我國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勤奮實踐”。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在眾多能力中, 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核心,主導“問題化”的教學可搭建不同聯系,串聯各種能力的培養與素養的形成。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不同學科角度思考問題、收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問題。筆者所在學校—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學校,從建校起便致力于開展以跨學科融合為主題的統整項目課程。以統整的方式,將不同學科的學習元素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科內的PBL項目式學習,基于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形式,培養學科素養及重要能力。
二、PBL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真實情景。首先,教師應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角色。在 PBL 學習中,教師基于真實情景,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與自然、社會、人類生活等真實世界相聯系。真實情景的建立,是引導學習者主動積極探索的驅動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探索與求知欲。但在一線教學中,地理教師常常以教學任務為中心創建虛擬情景,創建的情 景脫離生活本身與實際,使生活現象與地理知識斷層,造成學生無法真切了解問題情景,無法融入問題情景。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僅從片面信息中獲取有用信息進行思辨,知識遷移無法正常進行。
(二)聚焦問題導向。1.問題設計。第一,學情。在問題設置前需要一線教師清晰了解學生已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基礎,在掌握學生認知能力情況下,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學生已有知識與所學知識之間如何建立聯系、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已具備的地 理素養等等。第二,問題的邏輯性。創設探究問題環節,需要注意問題是否具備邏輯性和遞進性。驅動問題是啟發學生思考、引發質疑、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要點。第三,問題應該是全面而綜合的。2.項目過程探究。在學生對問題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專題研習。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學生探究的主導者,為學生搭建支架,起著推動作用。在整個探索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整合,也強調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地理是一門兼具理科與文科特性的學科,特殊的性質,認定地理學科必定與各學科有交叉,因此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需 要教師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理解等不同學科所要求學習能力。將學習與生活,學習與未來建立起聯系,真正實現杜威提出的“從做中學”。3.教學評價。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基于問題式的主體探究,能讓學習主體收獲不同的學習成果,并對于地理素養的培養有某一板塊的積累。通過多形式的展示:繪制地圖、探究報告、模型設計、設計圖等多種學習成果的展示,能將地理成果可視化。 教學評價因基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主體,從不同維度展開: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 通過評價量表、學生成長檔案袋等形式,從不同角度科學且合理地進行評價,既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評價,又能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學習自信心。
(三)注重實踐運用。地理新課程標準還指出,地理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程,地理素養中包括地理 實踐力,其實用內容可包括:繪圖、繪制地圖、制作模型、實驗操作、實地考察、社會研究等。基于PBL項目式學習在地理學科中的運用,正好達成地理課程標準 的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調查研究、展示匯報等評價形式,能與不同主體建立互相學習的共同體,打破應試教育的局限,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