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關于閱讀教學建議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嶺南文化是一方沃土,發揮教育體系在嶺南文化傳承和創新中的作用,不僅可以加深在校師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對繼承和弘揚嶺南文化、建設廣東文化強省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選取適當的讀本,成為智慧閱讀活動的載體
廣州是有著兩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文化魅力孕育著無限生機。這么豐富多元的嶺南文化教育資源,我們如何選擇利用,讓它成為我們智慧閱讀的材料呢?我們學校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了《童說嶺南》系列的書籍作為讀本,開展閱讀活動。本系列叢書分別有《街巷探秘》《廣飲廣食》《小腳走古跡》《古韻系列之歇一歇》《言之有物》等。
廣州處于粵語方言區,有不少老百姓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粵語童謠,粵語童謠都與廣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反映兒童生活的點點滴滴,承載著成年人的童年記憶。因此,童謠不單是兒童文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有些傳統童謠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但現代媒體的發達和現代教育手段的多樣化,使得傳統童謠的傳承出現危機。隨著時代和生活場景的變遷,傳統童謠的搶救便顯得越發緊迫。我們為了推動嶺南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選取了“繪聲繪色看方言”系列圖書的《廣府童謠氹氹轉》,讓這些經典童謠能夠在孩子中傳承下去。
以上讀本以獨特的手繪漫畫形式展現濃郁的嶺南韻味,非常有趣味性,把嶺南美食文化、粵語文化、建筑文化、歷史文化、粵語兒歌文化等教育資源整合起來融入到我們的閱讀中去,成為智慧閱讀活動的載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思維習慣。
二、開展系列實踐性活動,培養閱讀思維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通過引領學生閱讀《童說嶺南》系列書籍,指導學生讀整本的書,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1.開展研學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廣州是歷史名城,各處的古跡不僅僅屬于這座城市,更屬于每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廣州人。為了讓學生了解廣州的歷史,增強榮譽感,激發他們對嶺南文化的興趣,我們首先引領學生閱讀《小腳走古跡》,走進五仙觀、華林寺、純陽觀、海幢寺、波羅廟等古跡,發掘這座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在閱讀前,為了把嶺南文化引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嶺南文化就在身邊,激發讀書的興趣,我們在閱讀課用圖文并茂的課件向學生介紹傳統的嶺南文化,播放醒獅的視頻,了解醒獅的文化,學生都非常喜歡。上美術課時,老師教學生制作醒獅臉譜,制作完后把醒獅臉譜裝飾在每個課室的墻報上,學生看著自己制作的漂亮的臉譜,心里美滋滋的,嶺南文化已經進入到孩子的心里了。
老師在閱讀課上帶領孩子閱讀《小腳走古跡》,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知道廣州有那么多名勝古跡,都很高興,交流的時候都說為自己是廣州人而自豪。書本里的古跡有些孩子去過,但大部分沒去過,所以書本里包含的訊息有些是明晰的,大部分是模糊的,為了讓學生更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我們開展了一次實踐性活動,到黃埔古港古村進行研學活動,帶學生重走鼎盛千年的海絲文化之旅,回望“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感受廣州輝煌的海上貿易史。黃埔古村是廣州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是廣州輝煌海貿史的見證。黃埔古村因黃埔古港而繁榮,人才輩出,至今在黃埔村還保存著古港口、古宗祠、古廟宇、古民居及名人故居等,是一座“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活的博物館。學生興高采烈地跟著導游游玩,認真聽導游介紹,并做好筆記,收獲良多,書中的古跡就出現在眼前,別提多高興了。回到學校,學生意猶未盡,聚在一起交流討論,把《小腳走古跡》翻了又翻,商量著要去哪個古跡游玩,興致可高了。
2.家校共育,共促成長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我們要通過家校共育,來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嶺南文化的傳承,學校和家長要形成合力,家長也要重視嶺南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背著書包的你,走在上學路上時,是否曾嘗試探尋所經街巷故事?在廣州,每一條街巷,每一處風景,都隱藏著一段引人入勝的什么故事呢?“食在廣州”早在一百年前就已享譽全球,廣府人素以好吃、擅吃著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你又是否知道,艇仔粥、雞仔餅、咸煎餅、佛跳墻、泮塘五秀……藏著一段段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而扣指謝茶禮和揭蓋加水的廣州獨特飲茶文化又是從何而來?假日里,我們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去閱讀《街巷探秘》和《廣飲廣食》這兩本讀本。之前是老師帶領學生去讀書,帶著學生走出去進行研學活動,現在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讀本,互相交流學習,答疑解惑,并開展“我為廣府文化代言,請為我點贊”研學活動,帶著孩子到書中所提到的街巷去回味隱藏的故事,去品嘗廣州的傳統美食……
學生們精彩的“我為廣府文化代言,請為我點贊”研學活動微信朋友圈的展示,讓很多朋友真真切切感受到我們學校開展的智慧閱讀活動,扎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嶺南文化,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發展了思維。
3.小組合作,激發潛能
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了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現在,即便在廣州老城區的幼兒園和小學,不少小朋友已不會說粵語或不愿意說粵語——如果是來自外地移居廣州的家庭的小朋友,尚可理解,但眼見不少廣州土生土長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就實在令人擔憂了。我們利用《言之有物》《古韻系列之歇一歇》《廣府童謠氹氹轉》這三本有關慣用語、俗語、歇后語、童謠的讀本,讓孩子們在校外日常生活中講起粵語,傳承嶺南文化。
我們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會講粵語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學習小組,每組4-6人。為了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可以使讀書活動在輕松融洽和諧的氛圍中進行。讀書活動中,每個小組根據學生的特點明確分工——善于組織的學生當組長,負責組織學習;善于書寫的學生做記錄;善于表達的學生做中心發言人,負責面向全班交流本組學習結果;請會講粵語的成員根據書本內容教其他成員講慣用語、俗語、歇后語和唱童謠。我們開展了主題班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歇后語比賽、童謠表演等,成員們積極籌備,策劃節目,組織排練,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盡自己的能力為小組爭光。
4.動手操作,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我們在活動中要放手讓學生參與操作活動,使他們在擺、拼、剪、折、量、捏、畫等活動中,體會主動參與學習的樂趣,提高動手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在做中學,玩中學,在做中求進步,從而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和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學生們閱讀《童說嶺南》系列讀本,會把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用生動的日記、漂亮的手抄報、獨特的生活書等方式記錄下來,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大提升,少兒圖書館與我校合作開展了“立體書發展故事會”,為學生們帶來了“神奇立體書”系列活動與相關講座。同學們對精美有趣的立體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校美術課和課后社團創意美術的立體賀卡學習,已經讓同學們對立體書的制作方法都有一定了解,同學們通過相關教學資料,加上簡單的練習,就能輕易掌握立體書的原理和基本技巧了。
在假期里,學校讓學生們進一步探究有趣的廣府文化,發掘粵語詞句背后的故事,DIY一本屬于自己的“立體《粵語詞典》”。在制作的過程中,很多細節值得琢磨,如立體書如何站起來,如何貼要保證能合上,等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對學生的精細動作很有幫助,而且對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的思維發展也是非常好的啟發。學生們熱情高漲,摩拳擦掌,運用已學的知識和無限的創造力,制作出一本本精美的《粵語詞典》立體書。打開立體書的一瞬間,一個個立體的頁面,一處處靈動的設計讓我們嘆為觀止,只想沉浸在這個充滿藝術感和想象力的世界中,享受閱讀帶來的驚喜和快樂,這就是立體書的神奇魔法。
我們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應當積極利用讀本以及身邊的嶺南文化,讓學生參與到里面去,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思維習慣,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