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
國家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特別強調,在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的同時,要加強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和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我們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進行項目式學習,其中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和有益補充,以基于現象的項目式學習“環境地圖”為抓手,有效實現活動育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
一、基于現象的項目式環境地圖項目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環境地圖”來自于英文Green- Map,是象征環境的Green(綠色)和Map(地圖)的合成詞。它的特征是用世界統一的圖形文字(GreenMap·icon)的表現形式,把對環境有益的場所,以及希望盡快消除的對環境有害的場所用標記符號制成一份地圖。反映自然環境本底狀況,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和破壞及所做出的環境質量評價,受破壞后的自然環境對人類帶來的危害及所做出的環境影響評價,人類對環境采取的保護和治理措施等內容的專題地圖。
學生學習環境保護、生態、建筑、歷史、地理、嶺南文化、城市規劃等跨學科知識,進行戶外觀察、調研交流、地圖制作、展示和答辯,自信演講、團隊協作,跟環境保護專家、建筑專家在環境問題分析、環境保護、歷史建筑等方面進行交流;總結經驗,拍攝和錄制視頻,制作編輯小視頻在視頻號傳播,提升信息技術能力。把環境地圖轉化為生態桌游,進一步物化活動成果,提升活動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有了物化的推廣價值。
二、基于現象的項目式學習實踐原則
(一)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原則
1.基于現象,確立學習主題,創設真實情景,關聯社會、生活、環境的真實問題。項目式活動設計,要激發學習動機,加強社會實踐,讓學生親身參與、實地調查,設計調查問卷、訪談社區管理人員、居民、各行業人員,聯系社會和生活找到項目點。
2.明確學習目標,圍繞問題,開展知識學習和體系建構。項目式活動用問題來帶動關于項目設計的思考。本質問題:什么問題將會驅動這個項目?真實的觀眾/作品的展覽:愿景是什么?精心制作的最終成果:將要制造出什么?關鍵內容:重要的課程內容是否都得到了合理覆蓋?嚴格的評價:如何保證學生學了并獲得了進步?時間線/透明度:項目的流程是否都得到了充分的思考?你如何與學生們分享?學生選擇:項目的哪些方面可以讓學生表現出他們的創造性?基礎文本:學生讀些什么來發展他們的理解?
3.圍繞項目,多學科融合開展問題解決的實踐。針對廣州榕樹事件,開展“不‘榕置移——榕樹生長與環境”項目學習。科學老師在《植物與環境》單元講述榕樹生長知識,以及人類如何創設環境友好社會,在討論和調研中形成一個意義深刻的跨學科項目式探究學習。以科學為主線,協同各科老師參與,語文老師請學生們用榕樹為第一人稱給政府給市民寫信,開“榕樹去留”辯論會;數學老師與學生們計算榕樹吸收二氧化碳效能,量化植物在碳中和中的作用;參與省環境教育促進會牽頭的推文和調查問卷活動,為保護榕樹貢獻力量。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榕樹的生長狀態,到人民公園進行連續兩年的調研考察,制作環境地圖、形成科學調研報告。
4.將語言表達力融到項目中,以此聯結不同的學科,幫助學生建立統一語言表達體系。各科教師在學科領域,建立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思考的共識。每門學科都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如何幫助他們分析和學習該學科,搭建口頭語言表達的框架,將語言表達分成四個不同的部分。身體:聲音、體態語。語言:詞匯、語言的多樣性、結構、修辭技巧。認知:內容、澄清和總結、自我調節、推理、觀眾意識。社會性情緒:和他人共同工作、傾聽和回應、說話自信。以PKN演講、作品展示秀、答辯、視頻等形式作為語言輸出的有趣方式。
(二)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技巧
1.學校的兩類綜合實踐活動。一類是PBL項目周。學生們創作各種作品:科普情景劇、自編科學雜志、未來城市模型、鞋盒博物館、地理模型、藝術畫廊等,項目帶有很強的創造性、藝術性活動的特征,讓學習因此不同。另一類是學科教學延展。項目化學習是一系列產生深度和真實學習的技術。學生沉浸在豐富的學科內容或一個現實世界的問題中,并通過應用知識和發展技能體現項目工作的真正價值。教師則提供包含學科內容的各種資源,如書籍、文章、視頻,以及聯系社會資源,如社區、企業、政府部門等。
2.項目籌劃與實施的關聯性和延續性。第一,固化經典,是每一屆學生都要做的。一、二年級垃圾變寶項目,三、四年級環境地圖項目垃圾分類主題,五、六年級垃圾分類科創發明項目,七、八、九年級生態環境社會調查項目,高中一、二年級生態保護模擬聯合國對話項目。第二,延續性,不同年級有相同項目主題,但在能力上表現為螺旋上升。一、二年級,了解校園項目;三、四年級,水環境項目;五、六年級,社區水資源項目;七、八、九年級,水資源檢測和保護項目;高中一、二年級,中國水治理歷史現狀和未來項目。從五年級到八年級,都有類似的水治理項目,五年級做過了,八年級還會做,但是做的重點、目標、方式、成果都有所不同。第三,上一個項目和下一個項目之間的關聯性。
(三)項目式活動出項的渠道
項目式活動出項非常重要,是激勵學生及團隊繼續前進的動力。學校及教師應盡可能動用學校及社會資源,給學生創設多渠道多層面的展示空間。如在校園開設展示日、周,答辯會、推廣會、發布會;在社區和項目開展地進行展示和與行政部門對話,推動項目成果的應用。邀請新聞媒體的報道,提升學生的自豪感和責任心。
(四)評價體系
以發展性評價為主,對最終產品的總結性占總分的25%,此外還包含對學生一對一的口頭評價,以及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和技能的評價。項目社會效益評價,選擇來自社會、生活的熱點問題作為主題,與廣州園林、工業園區、社區緊密關聯,項目可以與相應的企事業單位連接,安排項目在社會展出,在媒體播報,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評價不僅對作品,還可以通過調查問卷法研究和分析學生的成長和家長對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反響,科學數據分析證實項目式活動達成學生核心素養的效果。問卷從學生參與度、學習研究方法、價值情感態度、家長認同度、核心素養等方面來設計。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