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松 唐俊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電影的歷史脈絡
一直以來,中國電影就與戲劇有著密切的聯系,“電影初到中國,也稱為影戲……中國電影傳統的形成與當時的戲劇有直接的關系。”[1]因此,很多電影史學家也把中國早期電影稱為“影戲”。從歷史維度考察,中國戲曲萌芽于先秦時期,形成于唐代,發展于宋金,成熟于元代。經幾百年經久不衰的表演和演變,在幾百年的戲曲表演實踐和嚴謹的傳承方式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戲曲藝術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有藝術審美的高度、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有高度凝煉的程式化表演。從藝術形態上來看,中國戲曲主要分為“全本戲”和“折子戲”,前者有完整的戲劇結構和情節鋪墊;后者是從前者中摘取出的最精彩的“一折”或“一出”,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抓住觀眾。這是因為:“折子戲表現的重心不在‘情節上,而在全本情節‘線的某一‘點上,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情事理,唱、念、做、表等皆有獨到之處,更易取悅觀者之耳目。故折子戲在演出的靈活性和藝術性方面,皆有全本戲所不及的長處。”[2]縱觀幾百年來的戲曲表演和劇目傳播,發現有一個主要的精神理念,即弘揚中華民族獨有的儒家思想:忠孝節義(對國盡忠;對父母盡孝;做人恪守氣節;做事業甘愿吃苦耐勞甚至舍生取義),折子戲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廣泛傳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影響。觀眾常被戲曲里的英雄人物以及起承轉合的劇情打動。幾乎每一出經典戲曲的故事情節都是精彩紛呈的,讓男女老少和廣大觀眾喜聞樂見,流連忘返。這是由于傳承年代久遠的傳統戲班子每天都會進行多場次的戲曲演出,這些經典的故事情節設置、色彩鮮明的人物性格以及戲劇環境的傳奇特征等要素,都已經經過戲曲藝人幾十代的實踐創作細心打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地。
由于古代中國人生活節奏緩慢,戲臺上演員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較遠,很難聽清演員比較生活化的講話,所以必須高聲歌唱(唱腔)才能聽清唱詞。加之要配合戲曲表演中大量的身段動作,從而加強了演員的舞臺視覺沖擊力,還有是為了使觀眾能遠距離識別人物性格而運用夸張的臉譜等表達形式。當前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高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使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普遍對傳統戲曲表演不感興趣,常常感覺京劇和地方戲曲的節奏緩慢,敘事沉悶,欣賞不了傳統戲曲的唱腔和身段等等,大多數年輕人反應看不懂傳統戲曲。因此多年來傳統戲曲的傳播和欣賞都遭遇了極大的難題和挑戰。
從人類學角度來看,人是無法脫離自己的“文化符號”的,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傳播因素。正如美國符號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所述:“人是如此需要這一類符號源(symbolic sources)的啟示來發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的。”[3]傳統戲曲的藝術精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如同西方文化中的莎士比亞。我們中國人其實也有自己的莎士比亞,就是那些能夠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的經久不衰的經典戲曲折子戲。那么戲曲在當下的中國觀眾中又如何有效傳播呢?如何讓年輕人熟悉喜歡折子戲并且熱愛發揚這些經典的傳統戲曲呢?通過現代年輕人普遍喜愛的藝術形式——電影,并且利用現代電影的高科技手段,創作忠實于傳統戲曲故事情節和思想主題的現代電影作品。
電影藝術誕生于1895年的法國,對中國來講是舶來品。上個世紀以美國好萊塢為龍頭的世界電影無論在形式和思想上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電影科技不斷升級換代,視聽效果更是日新月異,電影創作觀念和技術手段都在迅猛地提高和發展。回顧整個中國電影發展史,幾乎每個階段都有理論家和創作者為“民族電影”搖旗吶喊,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1905)就以戲曲形式拍攝而成,到了20世紀30年代,電影的民族特性日益加深。一方面是電影擔負起了民族救亡的重任;另一方面是當時的中國電影人在自覺尋找電影的民族特性,積極向廣大農民群眾靠攏。中國早期電影導演鄭君里認為,中國電影具有“土著電影”的特質,正如他所說:“電影的藝術形象通過了各個民族的特殊的文化生活傳統……電影的思維形象(藝術性)與民族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4]建國以后,“十七年”階段,中國電影人又再次回歸了“民族傳統”,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如徐昌霖的《向傳統藝術探勝求寶》、羅藝軍的《主題·真實性·傳統——談影片<枯木逢春>創作中的幾個問題》以及姜今的《論形式美》等文章,它們都對當時的電影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近代電影學者林年同認為:“中國電影是有特點的。中國電影并不是西方電影學院派的某一個分支。電影,作為一種科學技術,它是外來的,但是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媒介,我們卻不能簡簡單單地將其視之為外來的。”[5]
2016年,北京電影學院提出了“中國電影學派”的構想,得到了眾多電影學者的響應,并逐漸成為一門顯學。“中國電影學派”主張:“未來應進一步從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資源,以此支撐中國電影藝術的創新發展,建構彰顯中國自身的藝術傳統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理論體系,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創作實踐……此外,還應加強對中華優秀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作為文化體系中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文化綿延至今且歷久彌堅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6]
當下,我們不是要拍攝所有的折子戲,而是選擇歷經時間打磨的經典折子戲。在把它拍成電影時,應遵循折子戲的原有故事情節,保留完整的人物關系、劇作結構、保持傳統折子戲的主題立意和思想,并利用電影高科技視聽手段和蒙太奇鏡頭語言,進行影像創作。例如李連杰主演的根據經典京劇折子戲《刺馬》改編的電影《投名狀》(2007);吳宇森導演根據傳統戲曲故事改編的電影《赤壁》(2008);還有陳凱歌導演創作的電影《趙氏孤兒》(2010)等等;這些作品首先要忠實于經典折子戲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更要利用電影拍攝手段使其能夠更有力、透徹地表達傳統經典折子戲的主題思想和中華傳統。并且在此基礎上利用電影創作的最新觀念和最新手段,拍攝出節奏緊湊引人入勝,更能吸引年輕觀眾,并具現代性視覺沖擊的商業電影。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媒體電影技術
一部精致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和藝術高度往往是電視連續劇等無法超越的,這一點在浩如星河的電影經典作品中足以明證。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多媒體、視聽傳媒和人們的生活無縫連接,視頻藝術作品也不斷碎片化,大小長短的視頻無時無刻地滲透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有人說這是一個“全民電影的時代”,未來的科技手段足以讓我們拿起自己的手機就可以拍攝自己心中的電影和視頻了。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或許已經到來,但值得警惕的是,短視頻也需要追求其內在的藝術質量和美學思想。
綜合以上網際網絡多媒體、多元化傳播渠道和方式的開拓,利用電影精品的制作思路和手段拍攝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經典折子戲題材的古裝網絡大電影,也是電影作品創作的方向之一;或者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折子戲的電影作品,分切成若干單元的精品短視頻,擴大其在抖音、快手等視頻網站播出的空間,以期達到更大范圍、更多社會層級的輻射播出,目的就是利用各種網際網絡傳播渠道達到更加廣泛深入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的社會效果。
創作者可以從關漢卿的元曲《竇娥冤》到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在眾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中國傳統戲曲的經典折子戲當中找到答案。目前筆者粗略整理出了以下作品,首先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戲曲劇目例如“春草闖堂”“金玉奴”“鐘馗嫁妹”等。推理探案題材的有“法門寺”“十五貫”“包公系列”等作品。愛國忠君的劇目有“趙氏孤兒”“蘇武牧羊”“穆桂英掛帥”等。最后還有一批享譽世界的京劇昆曲名戲如“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游園驚夢”等。
可以說,中國經典戲曲折子戲中膾炙人口的名戲數不勝數,如同一個可以被不斷開掘的文化寶藏。我們應當盡早地激勵年輕的中國電影人,在這座寶藏中大力開掘,運用最現代的電影拍攝手法推陳出新,鼓勵經典名著折子戲的電影化再創造。人類文明的進步大都以復興為起點,例如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文明火種得以延續的重要覺醒時刻。高速發展的人類文明已經到了百年不遇的巨變時刻,此時讓我們更多的電影人秉持初心,回到中華文明最初燦爛的起點,以最昂揚的斗志、最勤奮的精神,努力創作拼命工作,以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電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奉獻一份璀璨的禮物吧!
中華最古老的藝術精神必須和世界最前沿的電影高科技手段相結合,才能撞擊出最燦爛的時代火花。尤其是那些中國古代的玄幻題材、封神系列和民間鬼怪等等戲曲故事加上最先進的數字特效、電腦合成、3D、4D,VR、IR虛擬影像、人工智能等等高科技力量的介入,一定會使中華優秀傳統戲曲折子戲的視聽效果如虎添翼,精妙絕倫。
在這一點上,北京電影學院對電影高科技和多媒體的科研探索一向走在時代前列。應當積極地利用這一科研優勢,把最新的電影科技應用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電影的制作中,使此類電影實現優先科技創新和市場轉化,力求每部電影都能夠站在電影科技時代的最高點。
三、建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電影基金”的必要性
拍攝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影是每一個中國電影人的使命和歷史責任,更需要黨和各級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社會各界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熱愛中國電影人士的大力支持。因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影創作實際是在建立一個龐大的文化系統工程。難度較高,結構也比較復雜,需要眾多中國電影人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并相互支持。電影項目中除了運用現代電影觀念改編傳統經典折子戲這一項非常浩大的文化建設工程之外,還有一些使傳統文化的電影項目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引申的其他電影文化活動,需要電影人以及全社會所有熱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志愿者們提供各個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因此,筆者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建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電影公益基金”來扶持此類電影的策劃、籌備、拍攝、制作、發行推廣、理論研討和專項研究等一系列社會公益活動和項目的實施。
為了拍攝制作更多更好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影系列,實現這一系統電影文化工程的順利建設和實施,必須要考慮此項工程今后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電影公益基金會”將來還應當倡導拍攝制作一些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歷史人物的故事片電影和紀錄片電影。具體計劃如下:一是拍攝以文化、歷史名人為主題的紀錄片或者人物傳記片。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二是拍攝以中華非物質遺產為題材拍攝紀錄片電影或故事片電影;三是拍攝以中華傳統文化著名遺址為題材的系列紀錄片或者故事片。如古代著名宮殿遺址系列、古代著名寺院遺址系列以及古代著名戰場遺址系列等等;四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電影”為核心舉辦系列評選、征集、頒獎表彰、影評、學術交流研討、舉辦傳統文化電影節等活動。
為了推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電影”向國際化、更廣泛的世界文化發展空間拓展,可建立一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電影公益基金”。要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電影”系列作品創作出一批批精品影片,能夠成為世界級電影經典保留在電影歷史長河中,就必須做到此系列電影作品制作的現代化和傳播國際化。電影作品的標準在商業方面要以美國好萊塢的國際商業大片為目標;藝術方面要敢于向歐洲和世界級的藝術電影作品發出挑戰。我們的口號應當是“永遠走中國優秀民族電影創作之路,永遠趕超世界一流電影的制作水準!”為了能夠實現這個全體中國電影人的美好愿景,我們必須探索建立一個強大有力的具有指導性、旗幟性的高端電影創作平臺——“弘揚傳統文化電影公益基金”。只有如此才能讓新一代中國電影人在創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創作之路上,得到最有力的政策支持、最強大的資金調配、最先進的技術運用和最豐富的社會資源保障!
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被譽為人生的安身立命之學和經世致用之學,也將成為21世紀世界思想文化的主流。因此我們每一位中國電影人都要勇于擔當,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以中華傳統文化為題材的電影,并且力求作品在廣大電影觀眾中,尤其是在年輕的電影觀眾中傳播開來,不斷發揚光大,進而增強年輕一代國人的文化自覺,樹立強烈的文化自信,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思想源泉、思想淵源和豐厚滋養,也是中國電影人一生要不斷學習研究、要善于運用和不斷弘揚光大,并向全世界人民傳播和共享的一份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 王勁松,男,北京人,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電影表演創作與理論研究;
唐 俊,男,江蘇興化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在站博士后,主要從事電影導演研究。
參考文獻:
[1]鐘大豐.中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11.
[2]解玉峰.從全本戲到折子戲——以湯顯祖《牡丹亭》的考察為中心[ J ].文藝研究,2008(09):87-96.
[3][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58.
[4]李鎮.鄭君里全集(第一卷)[G].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6:3.
[5]林年同.中國電影的特點[ J ].電影文化,1981(01):14-17.
[6]侯光明.中國電影學院派的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1(1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