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雪香
隨著“雙減”政策的發(fā)布,初中語文教師要全面貫徹“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優(yōu)化創(chuàng)新原有的教學模式,即從學生分層、學習小組分層、作業(yè)分層、學習目標分層、問題分層五個方面進行構建“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分層教學創(chuàng)新課堂。
一、精準分層——通過學生分層,展開教學評價
如教師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實,把學生分為 A、B、C三個層次,分層標準確認后,教師就要針對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制定對應的教學計劃: A級學生本身具備解決大部分學習難題的能力,教師可以給這類學生適當增加教學的深度,以促進這類學生思維的拓展,針對B級學生教師要引導其進行自主學習,逐步接近 A級學生,而 C級學生則需要教師“一對一”的輔導教學,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拉近和其他學生的差距。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我們要“有始有終”,所以在分層教學中,首尾呼應是不可或缺的。而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是激勵學生不斷提高的關鍵,而分層教學的評價也必須要有針對性、能夠區(qū)分開來的。對于 A、B類的學生,教師要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并為學生指明今后學習進程中的明確的方向,鼓勵學生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學習生活。對于 C級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把鼓勵式的教學方法付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不能吝惜對學生的夸獎和鼓勵,引導C級學生把自己的基本功打牢,充分融入到集體學習中來,每天進步一點點,從而讓自己的整體實力得到持續(xù)性提升。
二、因材施教——制定分層作業(yè),提高學生能力
教師通過采取作業(yè)分層的方法,既能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又能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另外,通過從簡單到復雜的作業(yè)安排,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有所突破,進而達到了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如教師在教學《雪》的一課時,可以主動地引導學生去閱讀和理解課文,讓學生從文字中體會到雪的美,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自然。教師會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課外作業(yè)。如讓部分學生在熟悉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自己找到有關生字的字詞,并在課后進行練習,讓學生熟悉課文的內(nèi)容。讓讓另外一部分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識之后,理解文章中的重點段落語句,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深層含義,然后進行一次精煉的總結。另外,對有一定學習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擴展學生的思考能力,指導學生把作者在文章中運用到的描述自然與人文的技巧,運用到寫作中去。最后,要引導學生多讀一些魯迅的其他著作,以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人各有志——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習目標分層
例如,教師在教學《女媧造人》一課時,教師要將教學目標有側重的進行細化, 對于AB兩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對于故事的發(fā)展脈絡進行大膽的想象,讓學生續(xù)寫或者改變文章的結局,而對于C級的學生來講,則需要掌握文章寫作手法,熟練地閱讀文章內(nèi)容,熟悉文章內(nèi)容和寫作技巧,高質量的完成朗讀任務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文章的時候, AB級的學生就可以根據(jù)朱自清先生對于景色描寫時的角度以及賦予的個人感情色彩入手,來指導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提高學生在進行景色描寫抒發(fā)情感時的寫作技巧。對于C級的學生,只要能根據(jù)課程大綱的要求進行文章內(nèi)容的學習,熟練掌握文章的生字、基本的擬人技巧,并能把握全文的核心,最后能夠順利地完成章背誦的教學任務。在教師的客觀評價以及鼓勵幫助下,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也可以幫助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四、分層問答——進行分層提問,提高整體素質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回答。教師可以向學習能力略低的小組提問,如何理解文中單句的意思,問學習能力中等的小組如何理解課文的主題,然后由學習能力優(yōu)秀的小組來概括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教師也可以采用多種發(fā)問方式,提出同樣的問題;對于知識理解不深的學生,用直奔主題的提問方法;對于有較高理解力的學生,可采用進階提問法,將其它內(nèi)容與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思考,既能兼顧基本知識的學習,又能擴展學生的思維。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