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程程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命化教學面臨改革。在此過程中,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將有關生命整體性的思考融入后續的學習與生活。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創新,其一是教材與生活的連接,其二是學生與生活的連接,其三是教師與學生的連接。針對上述渠道,本文將從具體的學習項目出發,積極論述“生命化”課堂的新內容。
【關鍵詞】項目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生命整體性
生命的力量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間既包含認知、情感、意志,又包含習慣、傾向。隨著“生命化”課堂的改革,教育者不僅要讓學生意識到生命整體性,還要讓他們提高自己的生命能力。然而,生命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引入項目學習。憑借豐富且多元的學習項目,學生逐漸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一、以學生為主體,調動課堂氛圍
(一)優化項目主題,促進平等交流
生命化課堂講求以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促進學生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然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這也導致了他們在面對抽象化的文字表述時經常存在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設計多元的學習項目,在此過程中,教師將生命教育的內容融入項目主題以降低理解難度。與此同時,學生在具體的項目化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和優點,感受教師對自己的關懷與愛護,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
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生命最寶貴”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既要掌握“生命來之不易”又要明晰“保護生命”的方式方法。考慮到課程的連貫性,教師還增加了一個關鍵點,即“尊重生命”。在備課階段,教師根據“尊重生命”的內容設計了一個主題為“救貓還是救畫”的辯論賽。根據辯題內容,學生將思考一個場景:如果博物館中突然發生了一起大火,你是其中的工作人員,當你要救一幅名畫時發現腳邊有一只貓,這時,你會選擇救貓還是救畫?通過上述辯題,教師旨在讓學生意識到無論是貓還是其他寵物,它都是一個生命,都要值得被尊重,此外,貓與畫代表的東西不同,如果說貓代表的是生命,那么畫代表的就是文化。屆時,教師將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抗戰時期的幾次文物遷移。通過兩個持方的觀點展示,學生既能了解生命之重,又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對于小學生而言,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因此,多元且頗具教育意義的學習項目總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生命教育與學習項目的融合就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內心訴求。憑借豐富的項目主題,學生逐漸意識到生命之重。
(二)優化項目呈現,促進生生互動
在構建“生命化”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晰學生的學情以及學習需求。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往往對直觀且有趣的視頻、圖片、音頻更感興趣。因此,如何構建生動且和諧的學習氛圍,如何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成為教師在設計學習項目時考慮的主要因素。為了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自由創造能力,實現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連接,教師積極優化項目的呈現方式,促進生生間的有效互動。
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意識到父母的不易。針對書本中的內容,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且幫助家長做家務的意識。因此,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鼓勵學生依托“父親回家后母親在做飯”“孩子在寫作業,父親在旁輔導”“每周的家庭大掃除”等諸多生活場景展開表演。對主動參與表演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鼓勵并引導他們盡可能真實地還原生活場景。經過一系列的場景還原,學生逐漸發現,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在家庭中承擔著一定的責任。這時,教師適當地展開引導:那么我們能做什么呢?通過這一提問,不少學生表示,自己可以為他們分擔家務,努力做好作業。
相比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往往更加自由且靈活。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及時設計相應的學習項目并優化項目的展示方式。憑借場景還原、演講等多種形式,學生能夠深入體會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及時參與反饋并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二、構建教學情境,連接書本與學生
(一)挖掘教材內容,創新生活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極具生活氣息的課程,因此,當教師搭建“生命化”課堂時可以從實際生活中獲取靈感。一方面,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然而,如果教師從生活案例出發,設計具體的學習項目就能喚醒學生的生命經驗。另一方面,教材內容并不能完全覆蓋“生命化”課堂所學習的內容。所以,教師列舉生活中的典型實例能夠拓展教學內容,填補教材的空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時新的社會熱點、學生身邊的所見所聞,名人的生平均可以作為學習項目的背景。
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為例,在講解“毒品更危險”這一部分時,教師利用互聯網資源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播放多段有關禁毒的影視劇作品。通過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情節,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毒品的危害。與此同時,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還設計了一個小組討論,即“如何拒絕煙酒,毒品的危害?”根據這一問題,學生嘗試性地從小學生視角出發,圍繞生活、學習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其中,有的學生認為,要加強理論認知,知曉毒品的種類避免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沾染毒品。
科學且合理的學習項目能夠將生活與教材聯系起來。為了讓學生將自己對生命教育的認識應用于日常的生活,教師可以設計多元的學習項目。憑借小組討論等多種實踐方式,學生能夠將具體的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二)以活動為載體,設計多元實踐
道德與法治講求“體驗學習”并致力于讓學生從切身實踐出發提高自己的參與感。一般來說,小學生獲取社會經驗的主要方式就是實踐。因此,教師以活動為載體設計學習項目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將內心的體驗逐步轉化為認識以及行為的原動力。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需要讓他們在諸多體驗機會中,親身觀察、嘗試、思考、總結生命教育的內涵。相比于傳統意義上的課程講解,以實踐為前提的生命教育總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地球——我們的家園”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首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環境污染以及環境保護的新聞、案例、視頻、音頻。區別于單純的信息搜集,各學習小組需要在信息整合、分析之后制作一個PPT。“環境污染有哪些?人類離開地球可以生存嗎?環境保護主要包含哪些方面?關于環境保護的政策有哪些?小學生應該如何踐行環境保護?”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學生能夠在預學后回答上述問題。考慮到課堂氛圍,教師將課程講解的主動權交給各學習小組。為了加強師生、生生互動,每當一個小組講解完畢后,教師都邀請一名學生展開評價,依托激烈的觀點交換,學生逐漸理解并拓展教材內容。
基于活動的生命教育講求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往往將探索的權利交給學生。通過自主搜集信息,感受文字描述,學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將體驗轉化為經驗。值得一提的是,實踐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往往具有多樣性,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激發自己的理解能力,更好地體會生命教育的內涵。
三、打破時空限制,連接教師與學生
(一)開放教學空間,拓展教學內容
從實際的教學內容來看,“生命化”課堂并不局限于課堂教學,相反,要想延伸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就要讓他們走出校門。為了促進學生靈活應用書本中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豐富的課外學習項目,這樣學生不僅能獲取更加豐富的生命體驗,加深自己對生命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的生命高度。
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會尊重”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擬定了一個簡單的“課外實驗”。根據實驗內容,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進入餐館等公共場所。當服務人員與小組成員溝通時,部分成員要說“謝謝”等表示感謝的話,部分成員并無表示,與此同時,部分成員還可以表示得比較輕蔑。隨后,學生觀察服務人員的表情、行為并感受尊重的力量。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被尊重”以及“不被尊重”的感受,教師還鼓勵他們參與志愿活動。通過與形形色色的人進行溝通,學生發現,很多人并沒有尊重他人的習慣。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要求各學習小組的學生展開后續的分享。憑借經驗與感受的交換,學生能夠意識到尊重的重要性。
從教材內容的擬定上來看,雖然小學道德與法治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例子,但文字化的表述并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為了讓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生命、感受生命的力量,教師需要打破時空的限制,積極引入戶外或社會空間。
(二)優化教學內容,提高講解趣味性
一直以來,教師習慣于利用嚴厲的呵斥以及繁雜的紀律控制學生的行為,維護課堂秩序。雖然上述教學情境看起來安靜且高效,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所以,教師的壓制不僅不會讓他們集中注意力,還會讓他們喪失探索知識的積極性。針對這一現象,教育者需要重視“生命化”課堂,將生命整體性融入自己的教學理念,即致力于讓學生享受課堂。
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安全記心上”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根據游戲內容,每一名學生都要回顧自己在上學或放學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險。隨后,學生被分為兩大組,其中,一大組為危險組,另一大組為安全組。其中,危險組的學生負責列舉上學或回家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險,安全組的學生則負責列舉遇到上述問題時正確的解決方法。由于該情境與學生息息相關,所以他們總能產生激烈的討論。接下來,教師引入本節課的主題情境:安全。
基于生命整體性,教師發現,學生并不是靜止的、沒有生命力的物件,相反,他們具有創造力與想象力。對于這一認知,教師應積極展開引導而不是單純的知識點傳輸。此外,考慮到師生間的互動,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納入教學內容的構建。
總之,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策略能夠為“生命化”課堂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由于生命整體性教育的內涵廣泛,所以,多元且富有教育意義的學習項目能夠讓學生將親身實踐后的所見所聞轉化為所思所感,并應用于后續的學習與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生命整體性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通過課本、學情、生活等多個維度的結合設計出貼合學生學習需求的,符合課程標準的學習項目以及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金鑫.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學習探究[J].教書育人,2022,No.789(23):75-77.
[2]關月梅.以項目研究破解新教材推進中的問題——以小學道德與法治“以案導學”項目實施為例[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1(S1):9-14.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重點自籌課題“生命化德育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學習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2021JY14-ZB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