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聰
【摘? 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肩負的重大使命,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的主要措施?;诖耍恼陆Y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探討音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徑,為一線音樂教師提供參考和意見,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推動學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音樂教學;心理健康;中小學教育
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更是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6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建立健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是中小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教學活動中全員全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措施之一。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從深化發展階段至全面融合階段,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被作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中心工作。而學科課程中除了主要的學科教育資源,還隱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音樂這一門特殊藝術形式的學科更是如此。
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原因分析
過去我國的中小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追求升學率,在學科教學中普遍照本宣科,采用“題海戰術”等唯分數論的教育方式培養千篇一律的“小鎮做題家”,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換言之,學生的綜合能力被忽視,后進生被忽視,教學以課本知識為本位,這種片面的人才觀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不言自明,這與我國當下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不符的。再者,眾多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教養方式,如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過高期望、“小皇子”般的過度寵愛、過度要求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影響,學生的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有效疏導,久而久之引發學生的心理疾病,如焦躁、抑郁等。尤其是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低齡化趨勢愈來愈明顯,如何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各中小學校及一線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音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音樂對個體的影響是多維的,包括個體的情緒狀態、行為方式等,因而具有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作為音樂術類課程引入中小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已經證明,其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載體。
(一)有利于活躍音樂課堂,增強參與積極性
音樂學科有一個不同于其他的課標學科的優勢,即音樂能讓學生放松心情,暫時忘卻學業的煩惱。同時,音樂輔助課堂營造的良好氛圍有利于學生的情感發展,這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了沃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若教師充分運用心理學知識,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以此為突破口,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音樂體驗活動的積極性,人人都能成為小小音樂家。
(二)有利于舒緩緊張情緒,提升學習幸福感
音樂可以引起個體情感發展已是公認的事實,已有大量的研究證實了音樂教育具有心理調節的功能。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感受音樂的美,進而感受世界的美。因此,音樂課堂通過旋律、節奏兩大要素激發個體的情感,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其中可以盡情釋放緊張的情緒,消解復雜的心理負擔。
(三)有利于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音樂是富含著多樣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也為個體之間的交流對話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載體,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多樣、正確地向外界表達自身情感和個體意志,且能夠避免自卑、自傲等不良心理問題的產生。此外,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包括合唱、合奏等需要人際合作溝通的多樣化形式,能夠讓學生在校園集體活動中獲取經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音樂教學融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豐富音樂體驗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教育界老生常談的道理。如果學生對課堂活動不感興趣,那么教學難以實現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換言之,“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因此,教師如何設計一堂課,才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才能使音樂學習中單調乏味、反反復復的聲樂練習變得更加活潑生動、妙趣橫生?筆者認為,在課堂上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尤為重要。在實踐教學中,如筆者在執教音樂節奏的教學內容時,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生動的鄉間小路的雨天情境,將全音符比作牛蛙在歌唱,將二分音符比作小鳥在歌唱,將四分音符比作雨水在敲打瓦片。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并用雙手輕輕地拍打出相應的節奏。學生首先分小組依次進行展演,再讓所有小組同時進行展演,合作展現出鄉間小路的雨天情境。這樣一場經過教師巧妙設計的教學活動不僅成功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促進了學生的參與度,更是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下知道了節奏的不同、感受到了節奏巧妙配合之后的非同凡響,為后續的多聲部合唱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智能教育應用引入課堂教學,為學生創造直觀的音樂情境,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促進學生主動求知。除了設計音樂游戲、角色扮演、生生互動等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師還需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并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需求。除了課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下組織豐富的音樂活動,將音樂融入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多途徑感受音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全面發展。
(二)深度挖掘音樂資源,引導學生自我調節
音樂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其魅力更多是在于“潤物細無聲”。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著手,挖掘音樂中豐富的心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心育,諸如情緒化、人際關系緊張、抗挫折能力薄弱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失衡問題,給學生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基于此,教師應當更加重視立足課標、深度挖掘音樂教材內容中的有利元素,以支持性的音樂為主,并有意識地將其融入音樂教學活動,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抓住合適的時機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心理品質。此外,音樂文化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紅星閃閃》一曲就勾勒了一個愛國愛黨、機智勇敢的英雄少年的形象,筆者在執教時挖掘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抓住有利的時機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此達到有效的德育效果。類似這樣充滿正面教育意義的音樂素材有很多,學生除了伴隨著激情飛揚的音樂從資料中了解抗戰時期英雄革命任務的偉大事跡,更是在真實的史料故事中體會自豪感和民族感,小小的愛國情懷的種子就這樣在學生的心田上悄悄地發芽。
(三)關注音樂學習表現,滿足學生的基本情感需求
在進行音樂教學尤其是聲樂內容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予以重視的一個環節。例如,在學生學習獨唱或集體合唱時,常常會發生兩種過于極端的狀況,一種是性格較為外向的學生會與其他同學進行聲音強度的比較,有的學生聲音特別洪亮,就會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力,部分同學之間開始比拼誰的聲音更大。另一種則是不敢唱,這類學生聽到其他的同學唱得響亮就更不敢發聲,表現得沉默、膽怯和抗拒。這兩種在歌唱活動中常見的學生外在行為,體現了學生完全相反的兩種心理活動。對于此類情況,教師應當引起重視,并積極干預和引導,對喜歡“比聲大”的學生,適當地肯定其積極性,并耐心地引導和幫助這些學生學會如何欣賞音樂,除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學會分辨音色的美、旋律是否動聽,并將音樂與其聲嘶力竭的喊叫區別開來以外,更需要多帶領他們欣賞一些悠揚、舒緩的音樂,并創設相對應的情境,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音樂所包含的情感;而對那些膽怯的學生,教師則需要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歌唱示范、樹立榜樣、適度獎勵等方式,盡可能地消除這些學生的焦慮感和恐懼感,鼓勵并肯定他們參與的行為,培養其勇敢、自信的品質。研究已經表明,個體的基本情感需求是其健康發展的基礎。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個體與生俱來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需要,個體首先得到低層次需要的滿足才能激發出其高層次的需要。因此,教育工作應當既足夠了解學生,不僅要滿足學生基本的需要,也要能夠滿足學生高層次的需要。
(四)多元評價音樂能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
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如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創造性等。而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即心理潛能的開發。在筆者的執教生涯中,常常會發現每個班級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音樂課上總是沉默不語,不愿或不敢向教師和同學展現自己,深入了解后發現,這類學生其實大多是由于音樂學習自我效能感水平較低,從而導致此類消極參與的課堂行為。學習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身是否能夠完成某一學習任務程度的主觀判斷,是影響個體發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比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易獲得成功。具體到音樂學科上,一個音樂學習自我效能水平較高的學生,更傾向于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更愿意在音樂課上展現自己的演唱能力;而學習自我效能感水平較低的學生則常常被動參與音樂教學活動,認為自己學不好音樂知識、沒有音樂天賦而自卑。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發展,更在其身心發展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增加個體成功的經驗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此,為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自我效能感,幫助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教師應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善于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引導學生勇敢展現自我,并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期望,使學生在音樂體驗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慢慢地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進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結束語
音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減輕負面情緒和壓力、提升主動性和幸福感等方面起到極其顯著的作用。教育教學應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成長成才的基礎,也是一項具有挑戰的系統工程,這需要社會、學校和家長達成一致的目的,合理建設保護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葉一舵.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3):20-23.
[2]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