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大多數高三同學在備考文學類文本主觀閱讀題時,會花很多時間識記人物性格、情節作用等,當大家習慣了按閱讀題型準備的時候,主觀題卻常常偏離常規,時時制造新鮮刺激。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命題方式往往使同學們如霧里看花,不得答題要領。在這里,我們對近三年來的高考試卷和各地的部分模擬考題進行精確研究,進一步明確命題類型,強化大家關鍵能力的培養。
一、深入——深耕精研
(一)入乎其內的潛泳式命題
當命題人選擇現當代文壇大師的一個自然文本將其變成鑒賞文本時,除了考慮作品本身文化內涵豐富的共性外,更主要的是考慮到作家個性化的表達魅力,而潛泳式的題型恰是從文本內部“弱水三千”中取 “一瓢飲”生發而來。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這道題:“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這個題目要求分析子胥的思緒,其實就是分析其心理變化過程。但題目有限制條件,“舟行江上”意味著還未上船和靠岸下船都不在答題范圍之內,所以同學們首先要在全文中截取“舟行江上”相關部分,再找到子胥在江上“目之所見、心之所感”,之后才能進一步梳理子胥動態發展的心理變化過程。
潛泳式的命題本質上仍然立足于對文學類文本基本要素的考查,只是相比于籠統的套板知識記憶性考查,它會抓住這些要素中某個與眾不同的“點”深入挖掘,微觀其意,細觀其心,靈活地考核大家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審慎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同學們必須靜下心來深入挖掘文本、關注細節,才能準確作答。
(二)出乎其外的印證式命題
自從2020年新高考I卷中首次出現以“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簡要說明小說情節安排及其效果”的新題型后,各地出現了不少類似的優質考題。比如,南昌市2022年高三第三次模擬測試選取鄭振鐸的《蟬與紡織娘》一文,命題者采用作者的主張:“文學要真實地反映生活”,倡導“為人生”的寫實主義,要求同學們對這一文學主張進行理解;成都市2023屆高中畢業班則依托魯迅對柔石作品的評價“用了工妙的技術寫成”“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動”,要求大家結合婦人的矛盾處境分析文本《為奴隸的母親》是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慘境況的。
由此可見,印證式命題往往先從文外找到某個精彩論斷,要求我們依據所給論斷來審視文本、訴諸論證。這種全新命題方式考查了大家在更開放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因為所給論斷同學們很陌生,增加了理解難度,所以想要清晰、充分印證論斷也絕非易事。
可以預見,未來主觀題仍然遵循隨時隨地的改變和一切不確定的生成,但無論怎樣的命題形式,其實質仍然是與文本深度互動對話的潛泳式命題,或是跳出文本從專業鑒賞的角度審視文本的印證式命題。所以,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也需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二、宕出——升格賦能
(一)高階思維品質培養
文學類文本閱讀主觀題型的作答屬于“高階思維”。題目可能涉及梳理脈絡、理解主題、追問人性等,其所體現的能力要素也非常多,比如語言解碼能力、邏輯思辨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各個能力要素在閱讀作答過程中將同時發揮作用。
這里,同學們特別需要培養的是歸納演繹能力。因為歸納是多中求同,正好符合潛泳式命題的作答特點——大家根據文本中的多個具體細節歸納概括出人物形象、情節特色、物象作用……演繹則是從一般到個別,而印證式命題恰恰是對同學們用文本中的具體內容來闡釋已知抽象論斷的考查。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才能用清晰精練的語言把切合角度的內容有條理地闡釋出來,而這一點正是很多同學缺乏的。
(二)關鍵經驗積累
平時考試時遇到的單篇閱讀文本,同學和老師總是會共讀細品,那如何將這種單篇閱讀經驗轉化為可供推廣的可靠經驗,達到從“這一篇”到“這一類”的閱讀思維養成呢?我們不妨尋找若干典型母題來做聯讀。母題是東西方文學探討的共性話題,反映的都是人成長過程中所要經歷的種種狀態。因此,我們應該先從一個角度找到母題,盡可能掌握其常見的表達模式。
比如,我們將2016年全國I卷李銳的《鋤》、2019年全國Ⅱ卷的《小步舞》以及丁肅清的《爐火》進行聯讀。《鋤》描寫的是失地農民“六安爺”對土地的眷戀與不舍,《小步舞》展現的是老舞蹈師舊時代的芳華消逝后的壓抑痛苦,《爐火》反映的是兩個老人在打鐵時代過去后的無奈處境,將三部作品聯系起來看,它們都在表達同一思想:加速城市工業化進度、放棄人們原有精神家園的深沉思考。
完成了這一步后,再遇到具體的小說,我們已然站在文本之巔,閱讀的實際收獲必然遠超斷章取義中一鱗半爪的感悟。
(三)精準審題訓練
目前,很多同學能讀懂文本,但答題為什么“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其實是審題出了問題。對題目的“靶向分析”是撬動答案的支點,而大家對題目暗示的答題角度、思考方向往往匆匆一瞥或視而不見,于是就出現了若干與題目無關的名詞概念堆疊,所以作答前一定要先明晰題目所給角度和方向,才不會出現答題時“一樹繁花”,對答案時“落英滿地”。
三、篤行——靜思建模
雖然命題是反套路的,但答題的路徑并非不可視,我們可以通過可視化的路徑建構答題思路。
(一)精確聚焦,尋找突破點
見到題目,大家首先需要思考問題包含什么要點,精確聚焦關鍵詞。如在講解2023年蘭州市《無法完成的畫像》第9題時,題目引用了作者的論斷“在有限的故事之內,要寫出的是無限的故事和無限的空間”,要求同學們據此說明本小說情節安排及其效果。這時我們就應該反復去讀作者的論斷,通過細讀,你會發現題目特別強調“有限的故事”“無限的故事”“無限的空間”,沒錯,這就是題目突破點。再如在練習太原市2022學年高三期末考試小說題目《最后來的是烏鴉》時,命題者出了這樣一道題:“‘輕逸’是卡爾維諾美學思想的基礎,他認為文學‘是尋求輕松,是對生活重負的一種反作用’。請簡要分析這篇小說在哪些方面體現出了輕逸的氣質。”同學們一讀題目很容易就抓住 “輕逸”這個關鍵詞。再結合卡爾維諾的那句話,你會發現雖然這是給文學下定義,但其實是在給“輕逸”做注解,于是再次關注“輕松”“重負”,最后破解了卡爾維諾眼中的“輕逸”其實就是輕松和不沉重。
(二)激活問題,尋找信息源
有了關鍵詞的牽引,同學們就要深挖文本:關鍵詞可能包含的理由和論據是什么?
比如在《無法完成的畫像》這道題中,大家會思考:“有限的故事是什么?”“無限的故事、無限的空間又是什么?”再深入文本,通過情節概括,師傅為“小卿”母親畫像的故事就是有限的故事,隱藏在有限故事背后的革命者為革命事業獻身的故事就是無限的故事,而這兩個故事正好被放在了從抗戰到新中國成立后這個無限的時空背景里。而“最后來的是烏鴉”這個題目,我們又會質疑思考:文本既然體現的是輕松和不沉重,那么這個故事本來應該是什么樣的——一個槍法百發百中的小伙子和一個驚恐地目睹了這一幕的德國兵的激戰場面。但實際呢?小伙子打鳥、打松果,甚至后來出現了一只烏鴉,故意不打它。最后德國兵著急了,指著天上的烏鴉說:“這里有只烏鴉,你看不到嗎?”還因此送了命。這時,我們會發現作者的寫作重點并不是激烈的較量場面,于是讓原本緊張的節奏舒緩下來,戰爭的沉重感也瞬間消解。
(三)有序表達,突出得分點
有了之前兩個環節的鋪墊,這一環節水到渠成,只需要同學們用精練的語言把切合角度的內容有條理地闡釋出來。此刻要注意的是,表達時要按照邏輯順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有層次地呈現答案。
總的說來,創新并不玄妙,命題者無論采取何種命題形式,其實都是考查同學們獨立面對文本解答相關題目的能力,所以我們在備考過程中,要深入研讀文本,仔細研讀考題,清晰地完成閱讀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