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鳴,王修春,左偉俊
(1.湖南省水務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5;2.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5)
引水隧洞是水庫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導流和調節水資源的功能。而引水隧洞的施工難點在于受地形、氣候、設施等外部影響因素較大[1],為了確保引水隧洞能夠安全、高質量完成建設及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對引水隧洞的施工技術難點進行總結歸納便顯得尤為重要[2]。本文將結合椒花水庫中的引水隧洞工程,對引水隧洞的施工技術進行探討總結。
湖南省瀏陽市椒花水庫的引水隧洞工程,計劃從新建達滸河壩左岸下游30 m 處引水至椒花水庫大壩右岸下游430 m 處,長3.236 km,設計引水流量為2.5 m3/s。采用無壓城門洞形式,斷面凈寬2.4 m,高2.8 m(直墻高2.2 m、頂拱角度為106°),進口底板高程為115.6 m、出口底板高程為114.6 m。
引水隧洞石方洞挖施工范圍為樁號隧0+000~隧3+228 m 段,其中樁號(0+000~0+010)段,隧洞埋深(2~14)m,圍巖以弱風化黑云母英云閃長巖為主,圍巖以Ⅲ、Ⅳ類為主;樁號(0+010~0+220)m,隧洞埋深(14~95)m,圍巖為微新黑云母英云閃長巖,為中硬~堅硬巖,圍巖以Ⅱ類為主;樁號(0+220~0+240)m,隧洞埋深(90~100)m;圍巖為黑云母英云閃長巖與淺變質巖接觸帶,圍巖以Ⅳ、Ⅴ類為主;樁號(0+240~3+200)m,隧洞埋深(30~150)m,圍巖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冷家溪群淺變質砂巖、砂質板巖、泥質板巖,圍巖以Ⅲ類為主;樁號(3+200~3+228)m,隧洞埋深(10~30)m,圍巖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冷家溪群淺變質砂巖、砂質板巖、泥質板巖,圍巖以Ⅳ類為主,局部為Ⅴ類。綜合分析,隧洞圍巖Ⅱ類占7%,Ⅲ類占90%,Ⅳ、Ⅴ類占3%。
引水隧洞具體動工前要做足準備工作。首先就是要對隧道沿線的地質狀況進行勘探,通過鉆孔取芯確定隧道沿線的巖層狀況及其水文地質,繪制相應的地質施工圖;其次在對隧洞的施工工序進行安排時,應對工程的地質條件、施工工法、工期進度安排、工程特色進行統籌考量。對每個施工工序指定專項負責人,明確其施工責任并落到實處。做好“三通一平”,為良好的隧道施工提供先決條件;最后,安全是施工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在進行施工前,必須集中對全體工人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提升工人安全防范意識。工地中危險地方必須進行安全標識,施工中的危險步驟,必須做好安全防護措施。
引水隧洞建設的關鍵在于合理開鑿洞口,開鑿前應對隧洞圍巖巖性、現場的水文地質條件、現有的施工設備以及隧洞斷面尺寸大小等進行詳細調研,在此基礎上選擇最優的開鑿技術[3]。當前主流的引水隧洞開鑿技術有全面開鑿法和導洞室開鑿法[4]兩種。
全面開鑿法適用于圍巖堅硬的地質狀況,該方法可以大面積施工,加快施工進度,但由于在爆破過程中,會有大量的能量釋放,可能會對工程結構的穩定造成影響,因此需要進行相應的支護施工。
導洞式開鑿法不同于全面開鑿法,首先在圍巖斷面開設導洞,隨后依據隧洞形狀和斷面大小開鑿隧洞。導洞式開鑿法相較于全面開鑿法,施工進度較慢,且施工工序較多,但其優勢在于可根據開鑿的導洞提前知悉隧洞內部水文地質狀況,減低隧洞的排水施工難度,隨著導洞隧洞貫通,隧洞內通風狀況也會得到改善。
施工中防排水主要采用“以排為主,結合截、防、堵”的施工方案,并要考慮隧洞內的永久防排水。根據實際地形在洞口段洞開挖截水溝,將坡面流下來的水通過截水溝及時排走,防止洞口上方的雨水對隧洞造成危害,針對地面存在的洞穴要及時進行封堵,確保排水暢通無阻。洞身防水采用排水孔結構,排水孔布置在水面線以上,孔深1 m,間、排距均為2 m,可根據地質條件進行相應調整間、排距及孔深。孔內塞土工布做反濾結構,對施工縫設置橡膠止水帶止水。在進行隧洞施工時,應對洞中每處出水位置進行標記,同時記錄分析這些出水位置的水質成分、出水量,基于上述調查研究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排水措施。如若在施工過程中出現降雨,要防止地下水與地表水結合,做好防水排水工作。盡量避免在雨天開展防排水工作。面對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施工的工作斷面,可采用順坡排水或直接抽水的排水法。
隧洞施工會產生較多廢水,廢水中泥沙等小顆粒懸浮物占據污染物成分的比重較大,其SS 濃度范圍處于(800~10 000)mg/L 之間。因此,隧洞施工產生的廢水無法直接排出,應在隧洞進出口設沉淀池處理,將隧洞施工產生的廢水先進行沉淀處理,使廢水中的泥沙顆粒懸浮物沉淀到底部,沉淀后的上方水體可重復利用,底部的棄渣進行堆存處理。隧洞施工期應根據廢水產生量決定沉淀池、事故池的大小及數量,對廢水進行處理后再使用,禁止直接排放,降低隧洞施工產生的廢水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隧道排水系統排出的地下水應采取清污分流。生產污水必須經過一定的處理后方可排放,防止對地表水、地下水水質產生影響,清潔水則可以作為施工用水循環使用。在特殊情況下,經過一定的處理達標后,還可以作為工程區的應急備用水源或直接排入當地原有輸水渠道。
引水隧洞開鑿完成后便可以進行錨桿施工,進行錨桿施工前,施工人員應使用全站儀等儀器對鉆孔進行明確標注。在選擇鉆孔設備時,應結合鉆孔規格和施工區域的巖層狀況科學合理選擇鉆孔設備。鉆孔完成后要及時清理孔洞內的殘渣,并及時封閉孔口,保持孔內清潔。進行插桿施工時,工作人員應對插桿插入圍巖的垂直度及長度進行合理把控。朝注漿孔進行注漿時,整個過程應連續不斷,且應恰當把控注漿速度,確保整體操作流暢連續,并在注漿完畢后盡快插入錨桿[5]。局部地質條件不良地段,采用注漿小導管、管棚等方式進行支護。
在混凝土噴射施工前,要對噴射面進行清理,保證受噴面的干凈整潔。同時因為受噴面沒有設置錨桿,所以應該自插鋼筋進行標記,自插鋼筋位于噴射混凝土下方(3~5)mm,同時應控制自插鋼筋外露頭高度。為提高混合料配比的科學性,工作人員應當根據技術規范需求在現場進行配比試驗。根據施工要求、施工狀況條件、混凝土強度、回彈值限制選擇合理的噴射方法。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時,應從下往上螺旋噴射,控制在半徑15 cm 范圍內,且噴射施工應確保連續進行,保障混凝土的施工質量[5~6]。
襯砌的施工時間是由圍巖的穩定性所確定的,而體現圍巖穩定性的重要指標是隧洞周邊的位移值。襯砌施工的開展需要符合以下兩點:隧洞周邊位移增減幅度變小和支護表面無新裂縫產生;隧洞標高、斷面尺寸、中線等均滿足設計規范要求[7]。襯砌施工開始前必須對隧洞凈空尺寸進行查驗,應嚴格按隧洞中線位置控制準確并滿足設計標準。在短隧洞襯砌時,由于隧洞斷面和長度均不大,模板一般采用普通鋼模板。本工程隧洞長度為3.268 km,單個工作面施工長度達1.6 km以上,為加快襯砌立模速度,可采用鋼模臺車進行混凝土襯砌施工。為保證襯砌具有足夠的和易性和密實性,混凝土的坍落度應控制在設計規定范圍內。在立模前應查驗襯砌中線、水平、斷面尺寸和凈空大小是否符合尺寸。持續觀察襯砌施工完成區域隧洞穩定狀況,時刻警惕襯砌開裂、形變、侵入凈空等現象,及時記錄、分析并上報給相關主管技術人員。
為提升引水隧洞承受內、外水壓力的能力,隧洞圍巖與混凝土襯砌間的裂隙須進行注漿回填,進而使隧洞圍巖與襯砌形成整體,兩者共同作用充分發揮圍巖的承載作用,改進襯砌的受力條件。同時為提高隧洞圍巖的力學性能,將隧洞圍巖開挖施工中形成的松動圈進行補強,增強圍巖承載能力和減少滲漏,對襯砌施工后的圍巖還應進行固結灌漿,灌漿包括回填灌漿、固結灌漿。
回填灌漿:現澆鋼筋混凝土襯砌段的頂拱必須進行回填灌漿。無壓隧洞預留的回填灌漿孔在頂拱范圍,呈梅花形布置,排距3 m。回填灌漿孔深入圍巖10 cm。
固結灌漿:無壓隧洞對IV、V 類圍巖隧洞段全斷面的50%進行固結灌漿,灌漿孔預留在二次襯砌中,并結合回填灌漿孔一同布置,孔深深入圍巖B/2(無壓隧洞B為洞寬),環向夾角45°,無壓隧洞6 孔,排距2 m,梅花形布置。孔內灌入水泥凈漿,灌漿壓力為(0.3~0.5)MPa。
引水隧洞作為水庫修建中的重要水工構筑物,其施工質量和效率會大大影響水庫的施工。由于引水隧洞的施工技術要點多,安全隱患大,因此對于引水隧洞的施工,有關部門和施工單位要充分認識施工技術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施工技術,確保引水隧洞的施工質量。促進我國水利工程事業邁向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