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磊
(雙峰縣水利局,湖南 婁底 417700)
雙峰縣地處湘中腹地、衡婁邵干旱走廊,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以種植水稻、棉花、蔬菜、大豆、茶葉等為主。由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加上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影響糧食生產安全。本文以雙峰群力灌區“中梗阻”暢通工程為例,通過系列工程措施,打通灌溉渠系,新建或拆除重建渠系建筑物,提升渠道水利用系數,實現有效灌溉面積大幅提升,從而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的工程實踐,可以為其他灌區類似項目改造提供有效經驗。
群力灌區灌溉主水源為群力水庫,位于邵東縣界嶺鎮群力村境內,集雨面積為13.1 km2,總庫容為1 183.6萬m3,正常庫容為1 090 萬m3,興利庫容為1 060 萬m3。重點為邵東縣的界嶺、雙峰縣的青樹坪、三塘鋪,鎖石,印塘5 個鄉鎮52 個村提供灌溉水源,設計灌溉面積為3.7 萬畝,目前實際灌溉面積為1.8 萬畝,近3 年糧食總產年平均4 033 萬kg。
灌區是以骨干水源、多種基礎水利設施有機聯系,蓄、引、提結合,長藤結瓜的完整灌溉體系,是農業生產的堅強后盾,同時為當地群眾飲水及城鎮發展提供水資源。群力灌區自建成運行以來,為灌區工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灌區投入不足,配套不全,年久失修,灌區工程日益老化,險工隱患逐年增多,工程效益呈下降趨勢。
雙峰縣“中梗阻”暢通工程以建設灌區骨干工程與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連接渠道為主,選擇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的項目區,通過高標準設計,堅持“渠、田、路、草”統籌考慮,對接農業農村部門的高標準農田規劃與方案。由縣水利局負責灌區渠首工程、骨干輸配水工程等改造與建設,農業農村局負責田間灌排渠系和排水工程的改造與建設,合力補齊農業、水利保障農田灌溉方面的短板弱項,打通灌區渠道與高標準農田之間的“中梗阻”,從而實現“灌溉渠系全線暢通,糧食作物高產豐收”的目標。
群力灌區自1960 年建成投入運行以來,渠道主要采用干砌石襯砌,經過多年運行,修補了多次,但由于資金有限,導致維護管理不能滿足現代高標準農田灌溉需要,問題突出,急需解決。
灌區興建于20 世紀60 年代,雖然當時國家投資建成了高標準干砌石渠道,但由于后續維護投入不足,多年來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改造,渠道砌體老化破損,漏水嚴重,部分支渠已基本廢棄。
渠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積,減少了有效過水面積,不能保證灌區用水量的需要,在汛期還會危及渠道安全。
灌區渠系建筑物眾多,因設計標準低,加上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物老化、破損,漏水嚴重,危及工程的運行安全。特別是暗涵,大部分為干砌石頂拱,現狀坍塌變形嚴重,渡槽結構老化破損,伸縮縫止水材料老化漏水嚴重。同時各類閘老化破損嚴重,漏水量大。
蓄、引水工程分別由鄉、村、組分級集中水權,統一管理、統一維修,由于重視不夠、管理不力,灌區部分蓄水工程處于廢棄或半廢棄狀態。一是小水庫蓄水量減小。全灌區原設計小型水庫,總蓄水量為341 萬m3,現狀年實際蓄水量僅為160 萬m3。二是山塘水量亦減小。原規劃設計時山塘水量可達1 700 萬m3,但由于歷史原因,到目前為止,共廢棄百余口,減少蓄水量達570 萬m3。同時管理不善,只管放水不管蓄水的現象日益嚴重,山塘蓄水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可供水量減少。
雙峰縣是一個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大縣,是湖南省產糧大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示范縣。灌區在全縣農業生產中發揮了突出作用。灌區治理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區域生態環境,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乃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灌區自身安全運行及解決灌區“中梗阻”的需要。灌區已投入運行幾十年,大部分骨干工程及其控制性建筑物老化破損嚴重,局部尾灌區灌溉系統已經廢棄,形成了有水用不上的局面,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2)灌區供水保障服務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及鄉村振興的需要。群力灌區地處“衡邵干旱走廊”,炎熱少雨干旱,區域干旱頻發,對群力灌區實施“中梗阻”暢通工程,推進灌區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水”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將有效助力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
3)實際情況需要。近些年來,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開展了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小農水工程建設,灌區水源工程以及田間工程均已搞好,而作為卡脖子的工程灌區渠系由于資金問題無法完全搞好,有水用不上,影響了整個灌區效益發揮。
4)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群力灌區共涉及邵東、雙峰縣5 個鄉鎮52 個村,農業人口7.0 萬。搞好灌區建設,讓灌區農民受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農業豐收,對于提高農業、工業產值,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有著現實的意義。
“中梗阻”暢通工程項目遵循“先上游,后下游,先主干通后支干”的處理原則,保證灌溉水可以順利到達農田。
1)灌區建于20 世紀60 年代,經過續建及改造,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灌溉與排水體系,通過幾十年的運行,渠系布置基本合理,結合灌區實際情況,在現有渠系的基礎上進行渠道防滲、渠系建筑物改造、渠系清淤。
2)改造的骨干輸水渠道走線基本維持不變,各干、支渠進水口、分水口高程維持不變,根據渠道配水結果,復核骨干輸水渠道過水能力。
3)完善排水系統,保持排水暢通,排水系統與灌溉渠系統一布置,一般要做到引有渠、排有溝,盡量保持原有排水系統。
4)高標準設計,堅持“渠、田、路、草”統籌考慮。
5)對接農業農村部門的高標準農田項目。
1)主干渠及支渠渠道襯砌改造6.96 km。
2)渠系清淤45.60 km。
3)建筑物加固改造共324 m,改造圓涵35 處。
1)精準布局,確保項目發揮作用。群力灌區“中梗阻”暢通工程項目與高標準農田銜接面積為1.02 萬畝,保證灌溉水可以順利到達各支渠,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銜接,著力解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灌區渠系全線暢通,糧食作物高產豐收”的目標。
2)創新方式,探索小型水利項目的建設模式。
①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在家閑散勞動力參與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吸引了73 名村民籌工籌勞進行建設,解決了當地38 個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增收問題,發揮了財政資金以工代賑的作用。
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統一設計、統一財評的基礎上,資金分配直接至村級,按照《村級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辦法》進行招標組織實施。
3)強化了運維管理。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直接負責支渠以下工程的維修和養護,這種群管模式理順了政府、管理部門和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由于農民直接參與和管理,也使得“兩工”取消后帶來的田間工程建設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破解。
1)促進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渠系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促進農業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將極大改善項目區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2)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項目的建設將大幅度提高項目區的抗災能力,使得原有的部分旱地和未利用地成為高產穩產的良田,光、熱、水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滿足現代化生態農業的要求。
1)改善地表水環境。擴大了灌溉面積,緩解了當地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并可適當將水源轉移到工業及生活中,提高當地群眾生活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2)改善地下水環境。項目區灌排條件、土壤及耕作條件都將得到改善,灌溉用水量減少,地下水資源的開采量也隨之減少,有利于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項目的實施,將使渠道滲水減少,提高工程輸水能力,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提高灌區供水的灌溉保證率。項目實施后改善灌溉面積12 486 畝,每畝增產糧食80 kg,總增產糧食998.88 t,增加灌區面積產生的直接效益為95.89 萬元。
1)“中梗阻”暢通工程打通了水源工程和田間工程,同時也促進了水利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部門協作,使灌區和田間形成了完整的水生態安全網絡,確保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是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的具體行動。
2)“中梗阻”暢通工程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大灌區庫塘渠溝保護和監管力度,推進庫塘渠溝休養生息,實施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和諧優美的灌區水環境。
3)“中梗阻”暢通工程可形成較為完整的生態防護體系和區域經濟開發優勢,促進農業經濟的長期穩定和生態環境良性的循環,對項目區及周圍的生產生活、土壤環境、農村經濟及水質狀況、水土流失等都將帶來極為有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