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群
摘要: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在繼承和發揚千年龍城崇文重教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培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龍城正學”好教師團隊,以“四跨”為特色,組建核心團隊。在團隊培育的過程中,重視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采取分層培養、分類培養的方式,以項目助推教師成長,基于大數據信息化平臺的評價系統進行評價,綜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關鍵詞:教師發展;“四有”好教師;分層培育;評價機制
*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策略研究”(編號:J-c/2020/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新時代“四有”好教師為目標,在繼承和發揚千年龍城崇文重教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培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龍城正學”好教師團隊。
“龍城”是常州的別稱,既象征著源遠流長的江南文脈,又彰顯著千年龍城崇文重教的傳統。“正”,意味著守初心,走正道,聽黨話,跟黨走;還表示動作在進行中,寓意學習永遠在路上。“學”,作為名詞,指教師有扎實的學識;作為動詞,指教師成長的途徑是學習。“龍城正學”是希望教師在“四有”的基礎上,終身學習與實踐。
一、團隊特色
聚焦“龍城正學”好教師團隊培育的目標,我們以“四跨”為特色,組建核心團隊。“四跨”指團隊具有“人員跨界、結構跨層、梯隊跨齡、城鄉跨域”的特點。人員跨界是指團隊成員覆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等全學科,形成跨學科研究的“學術共同體”,保障成果的輻射面;結構跨層是指團隊成員層次清晰,有校長、分管教師發展的副校長、中層干部以及一線優秀教師,并邀請省內外教師發展中心的專家作為指導團隊,管理層、研發層、教學層、保障層、指導層形成合力;梯隊跨齡是指團隊成員包括老、中、青三代,有50多歲的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也有30歲左右的骨干教師和剛走上工作崗位的職初教師;城鄉跨域即與江蘇省內多所學校牽手,領銜常州市8所高中開展項目研究,依托江蘇省名校長工作室管理平臺,打造“名師孵化器”。
二、培育方式
在團隊培育的過程中,我們重視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關注教師的學習動機,力求將培訓內容真正轉化為教師發展的專業能力與素養。
(一)分層培養
分層培養就是基于教師工作年限、教師發展階段特別是教師能力水平和成長潛力進行劃分,以期實現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提高。
學校組織不同梯隊教師制定三年發展規劃,設定明確的目標,運用扎實的措施來強化過程考評,均衡教師梯隊發展,增加高端教師儲備。對團隊成員實施分層培養,重點借助三大工程:青年教師發展工程、卓越教師培養工程、名師引領工程。
1.青年教師發展工程
青年教師通常是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他們是教育事業中的寶貴資源,是未來教育的希望。但由于經驗不足,他們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開展教育理論知識、基本教育技能和方法、教育職業道德的養成和堅守等方面的培訓,促進青年教師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我們通過師徒結對,大力發揮校內名教師的示范引領和傳幫帶作用;另一方面,我們轉變培訓方式,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的有機融合,實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研修;改進培訓內容,以“一中講壇”的形式推行菜單式培訓,聘請省市教研員和校內正高級、特級教師開設專題課程。
2.卓越教師培養工程
卓越教師通常是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色,受到學生、同事、家長尊重和認可的教師,他們是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卓越教師培養的目標在于打造教育教學理念新、創新實踐能力強、綜合潛能素質高的教師隊伍,以適應我國由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邁進的現實需求。我們與華東師范大學專家團隊合作,采取集中培訓與教師工作坊研修相結合的方式,對學校高級教師、市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就課程開發、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研究項目實施、個人風格形成等方面進行培訓和指導。
3.名師引領工程
我們依據高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求,聘請省內外名師擔任導師,實行“一對一”導師制,對團隊教師展開個性化培養。另外,我們還積極創設平臺,為高端教師提供領銜國家級、省級課題項目的機會,激勵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目前,學校有“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人、蘇教名家1人、正高級教師13人、省特級教師12人、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1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5人。借助名師引領工程,我們不斷創新研訓機制,在省內外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分類培養
鑒于各學科教師的成長軌跡不同,我們按特殊學科、有專長愛好、高學歷人才等標準把教師分成三大類,遴選培養對象,明確培養目標,積極探索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如將信息技術學科中擅長競賽輔導的教師培養成為在全國有影響的信息學奧賽教練,將音樂學科教師培養成為在全國有影響的民樂團和交響樂團指揮,將對戲劇教育、勞動教育、科技
創新等感興趣的教師培養成為起示范帶頭作用的專家型教師等(如表1所示)。
同時,針對班主任這一特殊群體,學校以分管主任和年級組長為關鍵責任人,采取“雙向選擇組閣制”形成各年級班主任團隊;以市特級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為中心打造核心團隊;定期開展班主任培訓,開設主題班會展示課和校內班主任技能評比活動。
(三)項目助推
我們還嘗試以項目助推團隊教師的成長。比如,我們開展“紅色精神”體驗式項目,引導黨員教師堅定理想信念,恪守高尚師德;運行“卓越教師工作坊”項目,探索教師新型培養路徑,激發教師教育自覺,打造師資培養品牌特色;實施“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學術共同體項目,聚焦真問題,開展真研究,推進“三新”真正落地。
1.“紅色精神”體驗式項目
在“龍城正學”好教師團隊培育過程中,我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整合各方資源,以“紅色精神”體驗式項目堅定理想信念,線上線下聯動開展導向鮮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貼近實際的黨建特色活動,如學紅史,傳承紅色基因;訪紅人,重溫紅色記憶;踏紅旅,追尋紅色足跡;觀紅劇,傳遞紅色精神;表紅心,傳播紅色文化……每年暑假,我們都會組織團隊青年教師赴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紀念館,追尋“常州三杰”足跡,傳承“常州三杰”精神。通過一張張照片、一幅幅手跡、一段段影像資料,青年教師深切感受烈士參加革命、獻身革命的堅定信念,深刻體會烈士“謀將來永遠幸福”的理想信念和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從而堅定潛心治學、關愛學生的信念。
2.“卓越教師工作坊”項目
“卓越教師工作坊”項目是學校委托華東師范大學組織實施的中青年教師提升工程項目,旨在借助著名教育專家的力量,引進全國領先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辦學經驗,吸納優質教育資源,探索新型教師培養路徑,打造“龍城正學”品牌特色。
項目運行五年來,一批成員成長迅速,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有5位教師因工作需要調往其他單位,引領更多教師卓越成長;有4位教師順利達成自己的成長目標,獲評特級教師、特級班主任等。
3.“三新”學術共同體項目
在“三新”實施背景下,依托教育部重點課題“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科融合教育的實踐研究”,我們組織團隊優秀成員成立“學術共同體”,進行頂層設計和科學引領,統籌校內外資源,將割裂的學科研究活動轉變為學科內及跨學科的教研活動,實現各學科教學理念、知識、方法的同促共進。2022年暑期,成員撰寫出7萬字的高考分析報告,并面向全校教師和聯盟校教師代表進行匯報。
三、評價機制
(一)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
我們依據“四有”好教師標準,創造性地構建“龍城正學”好教師團隊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涵蓋4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如圖1所示)。每個二級指標還設有三級指標。該指標體系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色:第一,評價標準覆蓋教師發展各個方面,并將以“師能”為首的評價標準轉向以師德為首;第二,評價人員由學校管理者轉向家長、同事、學生等相關人員,采用多元主體的評價方式,通過多方評價全面刻畫教師形象,用評價展示教師當前自我發展水平,讓教師更認同評價結果;第三,評價具有普惠性,能發現每一個教師身上的閃光點,由此實現通過評價激勵全體教師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打造信息化綜合素質評價平臺
為給予成員更加客觀的評價,減輕教師負擔,學校開發了信息化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龍城正學”好教師團隊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常態化采集成員階段性成長數據,為成員精準畫像。
通過數據分析和反饋,最終生成“龍城正學”好教師評價分析報告,使成員清楚認知自己的發展情況,以堅定目標加強學習,逐步發展完善自我。
團隊領銜人和成員在共同經歷、共同探討、共同實踐中共同成長,助推團隊專業提升。2022年5月,第三方評估機構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在學校第四輪主動發展結項評估時高度評價學校教師發展:學校師資隊伍培育整體目標達成度高,教師專業發展成效顯著;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提升明顯,主動發展意識強;教師發展舉措得力,研修過程扎實。
未來,我們會將“龍城正學”好教師團隊培育的做法提煉成可復制的經驗,向更多區域輻射,真正實現校內校外雙循環,助推更多教師團隊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