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彤


摘 要: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明確了“學寫文學短評”的單元任務。針對學生“不知道怎么寫”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文學短評的定義、對象、方法等提煉成可操作、可量化評價的步驟方法。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后,順勢開展“學寫文學短評”的教學,聚焦“小”切口,論證有“深”度。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短評;寫作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明確了“學寫文學短評”的單元任務。文學短評結構完整、觀點鮮明,語言流暢又短小精悍,既需要感性理解,又要有理性闡釋;既能敦促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又能讓其學以致用,提高文學審美能力,是高中生議論文寫作入門適宜的訓練方式。但由于第一次正式接觸“文學短評”這個概念,學生普遍反映“不知道怎么寫”。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文學短評的定義、對象、方法等提煉成可操作、可量化評價的步驟方法,供學生參考吸收。在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后,筆者順勢開展了“學寫文學短評”的教學。
一、 教學背景
因教學計劃調整,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初步了解了蘇辛豪放派的詩歌風格,為后續的鑒賞、評論作品奠定了基礎。筆者設計了“學校春潮文學社想出一期推介蘇軾作品的專欄,現向同學們征集關于蘇軾作品的文學短評”的情境任務,請學生就《念奴嬌·赤壁懷古》展開交流和點評,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將其遷移到新語境中。
二、 教學過程
(一) 聚焦“小”切口
師 剛剛,我們從“寫壯景”“懷英雄”“抒悲情”三個角度對《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了賞析。結合學習內容,請各小組討論并總結:評價詩歌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學生自由成組,交流討論。)
生 可以抓住詩歌的意象、意境進行評論,剛剛我們就分析了詩歌景物描寫的特點。
生 我覺得可以評論詩歌塑造的人物形象,比如抓住周瑜的形象進行探究。
生 我發現還可以對詩歌抒發的情感進行評論,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面對古人功業,抒發時光不再、年華易老的情感,感慨壯志難酬或懷才不遇。
生 我認為還可以評價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等,如對《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借景抒情、虛實結合、借事抒情、對比襯托等手法進行分析和評論。
師 同學們能夠結合所學,發現這么多評論詩歌的角度,非常好!當然,我們還可以從不同文學作品的對比入手,比如對比蘇軾與其他豪放派詞人作品的異同,或者將蘇軾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這也是一種不錯的評論角度。針對以上角度,老師羅列了一些論題。(投影出示圖1所示內容。)
師 你覺得以上哪些論題更符合文學短評的要求,為什么?大家先討論一下。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生 我覺得論題1、3、5的評論角度相較于論題2、4、6,顯得更“小”,更適合作為評論的切入口。
生 我也這么認為,比如選擇論題4作為評論點,那么短評內容必將涉及虛實結合、對比反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各種表現手法,但選擇論題3,只從赤壁戰場的地點錯位入手,通過將真實和想象中的赤壁景象進行對比,評論虛實結合手法的使用及用意,就會更有針對性。
師 沒錯,在很短的篇幅中,一味地面面俱到往往只能流于浮泛。因此,創作文學短評時,可以將大的評論角度分解為小的方面,從小切口入手加以評述,實現以小見大。
(二) 論證有“深”度
師 學習了以上文學短評的內容和評論角度,大家還要學以致用,運用敘議結合的方式,在適當復述或者引用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分析與評論,并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請同學們勾連此前所學習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相關內容,嘗試修改《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詩歌短評作業,稍后展示。
(學生修改之前的詩歌短評作業后,進行展示,內容如下頁圖2、圖3所示。)
師 短評1選擇的角度非常巧妙,從詩詞對人的不同稱呼這個角度入手,分析了蘇軾的創作情感和寫作用意,可謂從小處入手又另辟蹊徑。短評2將情感作為評論的落腳點,以人物為抓手,從史實出發,旁征博引,十分難得!但是老師要指出一點:文學短評與讀后感不同,讀后感側重于“感”,可以談對作品的感悟和體會,因此“敘”的部分比較多;而文學短評
更側重于“評”與“議”,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分析論證。
師 (總結)本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寫作文學短評的方法。課后請同學們尋找蘇軾在不同人生階段創作的詩詞,自選其中最感興趣的一篇,從蘇軾的創作心境、藝術手法、情感指向等角度,創作一篇文學短評。
三、 教學反思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單元導讀中要求“嘗試寫作文學短評”。“寫作文學短評”是單元學習任務,而“嘗試”則表明了對高中生寫作評論性文章的能力要求:“與專業人士撰寫的,以學術性、研究性為價值取向的文學評論相比,高中生學寫文學短評一般要求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寫出一篇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觀點鮮明、語言流暢,兼具議論性與文學性的鑒賞類文章”[1]。
但降低對學術性和研究性的要求并不意味著降低學習任務的難度。對于高中生來說,如何從課文中尋找寫作點、提煉寫作知識,如何找到合適的評價角度和寫作切入口,如何用簡要的文字把個人對于作品的理解和評價清晰地表述出來,是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本次教學嘗試以“學寫文學短評”做任務驅動,從學寫文學短評的三項基本原則——深入研讀,明辨細賞;善于聚焦,定題小巧;敘議結合,深入挖掘表達——入手。
其中,“聚焦‘小’切口”的教學活動是針對定題小巧設計的。評論角度的選擇是短評寫作的“核”,要從“小”處切入。常見的切入口有感悟點(自己感悟深刻或感悟獨特的地方)、動情點(自己最有感觸、最想表達的地方)、興奮點(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疑惑點(自己有疑問、需要深入探討的地方)、排斥點(自己不同意、不能接受,甚至反感的地方)。當然這都要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不可拾人牙慧、落入窠臼。[2]在一節課內,無法讓學生細細品味這些切入點,所以筆者設計了6個論題,并讓學生橫向比較,較為直觀地呈現了“何為以小見大”。
“小”切口只是基本要求,學生理解文意之后,還要知道如何選點,如何評議結合,而不是停留在淺表層面的“感”。因此,筆者設置了“論證有‘深’度”的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發現寫作方法,逐步向“深”處行進:
一是善用比較法。對于初學者來說,比較法是不二選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學會鑒賞,求同存異,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并在理性比較分析中,感知作者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感受原作的獨特魅力。比如短評1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將《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豪放派詞人所作的懷古詞放在一起比較,并選擇了“稱呼”這個切入口,評價詩人的用意和情感,十分新穎。
二是注意精敘詳議。短評2出現了以敘代議的現象,文中雖然也有觀點,但流于淺表,并沒有就觀點展開分析論證,停留在敘述、描寫、抒情層面,混淆了文學短評和讀后感的區別,這是學寫文學短評過程中學生常犯的一種錯誤。所以,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讀后感側重于談個人閱讀后的啟發,談自己的感想收獲,屬于感想體;文學短評則是敘述、分析和評價的結合,內容是分析、評價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或者以小見大,對某個事件、某位人物、某種現象進行判斷和剖析,是綜合觀察、判斷、衡量、評價等方法的復合分析過程,屬于議論體,不可讓敘述喧賓奪主。
當然,因為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對這種將讀后感和短評混為一談的現象進行深入指導,因此,本節課后可以再設一節課,對其他類似于讀后感的短評進行細致的修改,討論如何增加文學短評的議論性和針對性,做到敘議結合、精敘詳議。
參考文獻:
[1] 朱再枝,何章寶.“文學短評”寫作探究——以統編本高中語文必修(上)“學寫古典詩詞短評”為例[J].中學語文,2019(31):41.
[2] 孫玲玲,闞婷,康宏東. 中學生文學短評的寫作——以《短歌行》為例述談[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