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古詩詞鑒賞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考試得分率往往不高。試題講評不是核對答案,而是查漏補缺;試題講評不能走過場,而要切實有效。試題講評課要講更要評,要以深度的學情分析為基礎,提供適切的學習支架,做好教學補償。
關鍵詞:初中語文;試題講評;古詩詞賞析;教學補償
試題講評不是核對答案,而是查漏補缺;試題講評不能走過場,而要切實有效。試題講評要講更要評,以深度的學情分析為基礎,提供適切的學習支架,做好教學補償。南京市九年級語文統考卷出過一道古詩詞賞析題,要求“寫一段賞析性文字”。古詩詞賞析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考試得分率往往不高。考試結束后,我特別關注了這一題的答題情況,發現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能力確實存在共性缺失。講評這一題時,我優選支架,進行了教學補償。
一、 教學實錄
師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講評試卷的古詩詞賞析題。先來審題,用紅筆圈出題干中的關鍵信息。
(出示試題內容,見下頁圖1。隨后,指名一位學生回答。)
生 “氣概”“志向”“決心”,還有“圍繞其中一個關鍵詞,寫一段賞析性文字”,字數要求“150字左右”,分數是“書寫5分,內容5分,文從字順4分”。
師 不錯!你準確抓住了題干中的關鍵信息。這是我們班一位同學的答案(同步出示內容,如下頁圖2所示),下面小組合作,任務是:結合圈出的關鍵信息,找出答案存在的問題并說說修改建議。
生 我們組認為他是圍繞“愛國情懷”在賞析,題目則要求圍繞“氣概”“志向”“決心”。修改建議是:把第二段的“‘氣概’體現的淋漓盡致”移到第一段。
師 其實細看,結尾處有“英雄氣概”,這段文字是圍繞“氣概”寫的。可偏偏把“愛國情懷”放在顯眼的第一段,這確實會混淆視聽。還有問題嗎?
生 “‘氣概’體現的淋漓盡致”中的“的”要改為“得”。還有,“壯懷激烈”“空悲切”后的句號要去掉吧。
師 是的。第三段的“猶未雪”后的句號也要去掉。這些是文從字順的問題。還有問題嗎?
(學生搖頭。)
師 大家再看這位同學的答案(內容如圖3所示),比較一下,想想第一個答案還有什么問題。
生 第一篇的賞析都是一個角度,第二篇賞析的角度很多,有動詞角度、修辭角度。
師 很好!那就為第一篇的賞析轉換一下角度。賞析“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時可以先描述一下畫面。“靖康恥,猶未雪”呢?
生 可以根據注釋補充介紹一下創作背景。
師 其他句子呢?
生 “臣子恨,何時滅”是短句子,鏗鏘有力,更能抒發岳飛的悲憤。
師 厲害!同學們,第二篇有沒有問題?
生 我覺得對下片的賞析太少了。只賞析了一句。
師 (笑)是的,我也這么認為。第二篇還有沒有其他問題?
(學生沉默。)
師 看來大家對第二篇還是比較滿意的。這個答案是滿分。我們班還有6個滿分,寫的和這篇差不多。但老師有個疑問:你們看了第二篇的賞析,真的能理解岳飛的這首《滿江紅》嗎?
(學生笑。)
師 不能,是吧?為什么呢?
(學生沉思。)
師 因為這兩篇賞析不約而同地把對這首詞的理解,拆分成了對個別句子的賞析。再看看你自己的答案,是不是也存在這個問題?
(學生點頭。)
師 同學們,我們一起想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 我覺得還是要先讀懂這首詞。
師 (笑)英雄所見略同!第二篇的賞析“岳飛的《滿江紅》以上片敘事、下片抒情展現英雄氣概”概括得巧妙。大家再認真閱讀《滿江紅》,想想寫了什么事。
生 岳飛靠在欄桿上,很憤怒。
師 這是現在發生的事。他還回想到從前的什么事呢?
生 為國征戰多年……但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走。
師 未來他想做什么事呢?
生 打敗金兵,接回二帝。
師 抓住“以前”“現在”“將來”這條時間線(板書“以前”“現在”“將來”),我們很快地了解了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接下來,怎么寫好賞析性文字呢?其實,書上有現成的例子。
生 課外古詩詞的小字部分。
師 沒錯!(出示《別云間》《山坡羊·驪山懷古》《定風波》的文下小字部分,略)小組合作,比較分析這三段賞析性文字在內容和結構上的異同。
生 都是總分總結構。不同的是《別云間》的開頭介紹的是寫作背景,《山坡羊·驪山懷古》的開頭是景物描寫,《定風波》的開頭是敘事。
師 先說“同”再說“異”,非常有條理。能不能具體說說呢?比如,《別云間》賞析文字的行文結構。
生 先用一句話交代寫作背景,告訴我們這是“一曲悲壯動人的生命之歌”;第二句和第三句扣住“悲壯動人”分析詩歌內容,還點明了情感。最后一句,我覺得是總結,與第一句呼應。
師 分析得很好!《山坡羊·驪山懷古》的賞析以景物描寫開篇,“不禁讓人悄然生悲”,然后分析詩歌內容告訴我們為什么“悲”,這是什么樣的“悲”,最后總結。《定風波》的賞析開頭交代事件,然后緊扣“思索人生”具體分析詩歌內容,托物言志,一語雙關。最后總結,點明情感。由此我們不難提煉出一個詩歌賞析的寫作支架。
(教師板書,如圖4所示。)
師 下面,請大家再次閱讀岳飛的《滿江紅》,依據我們提煉出的這個寫作支架,修改或重新寫一段賞析性文字。
(學生修改或重寫。)
師 大家來看一位同學重新寫的賞析性文字,根據寫作支架來點評一下。
(出示學生賞析文字,如下頁圖5所示。)
生 開篇交代事件,然后點明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的決心,接著分析詩歌內容。“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和“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沒有分析。
師 是的。這段文字中的兩個“要”我特別喜歡,緊扣“決心”。但分析中少了之前為國征戰的內容,“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句緊扣“決心”,是值得分析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換成從對偶、夸張角度賞析可能更好。同學們,要注意明確賞析角度。課后,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交流。好,下課。
二、 教學反思
在講評本題之前,我仔細翻看了每個學生的答案,找出了兩個典型答案。出示的第一個答案最具典型性,除中心不突出、分析碎片化、賞析角度單一外,文從字順方面也有明顯問題。在這一點上,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都丟了分。出示的第二個答案雖然是滿分答案,但賞析有余、理解不足。兩個典型答案存在共性問題:一是碎片化分析,對《滿江紅》全詞的理解成了對個別句子的賞析;二是只在語言、手法上賞析,這看似準確到位,實則并沒有真正理解這首詞的內容與主題。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反思近期的古詩詞教學,確實存在著重培養學生的語句品析能力,而弱化整體感知和概括主題的問題,導致學生在古詩詞賞析上這兩大基本能力的缺失。深度分析學情后,確定了本節試題講評課的教學目標:運用方法整體感知詩歌內容,能緊扣中心,清晰且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分析學生做題情況時,不僅要比較分析,選出用于講評的典型答案,還要歸納出存在的共性問題,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學習所能達到的高度。
有效的習題講評需要適切的學習支架。本次試題講評,我優選了兩個學習支架。引導學生準確感知《滿江紅》的內容時,我舍棄了師生逐句翻譯這個省力卻耗時的常規環節。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出內容,但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仍不夠通透。究其原因,學生難于把握的是敘事部分。我想到了小說中梳理情節常用的學習支架,用“從前”“現在”“將來”這條時間線,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梳理。大部分學生借助這一支架,能快速準確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
在寫賞析性文字這一環節,我比較了答案示例和教材助學系統(課后練習和課外古詩詞的文下賞析),覺得課外古詩詞的文下賞析更適合作為本題仿寫的示例。于是,我讀了幾篇課外古詩詞的賞析文字后,總結歸納出詩詞賞析的導學支架。
本節試題講評課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能緊扣中心有序地表達自己的理解。講評的效果最后還得用題目的要求“請你結合《滿江紅》一詞的理解,圍繞其中一個關鍵詞,寫一段賞析性文字”來檢驗。讓學生當堂修改或重新寫一段賞析性文字,能促使學生將學習支架轉變為語言運用,實現知識向能力的遷移;教師也能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試題講評的有效性。通過巡視,我選擇了一位同學重新寫的賞析性文字做范例,并要求學生根據寫作支架來點評。學生根據寫作支架(緊扣中心選擇值得賞析的詞句、賞析要明確角度等)進行點評后,我也再次評價,使其明確后期的修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