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敦平
【摘? 要】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平時課堂教學還是使用傳統模式“教師不厭其煩地傳授,學生無可奈何地接受”,教師只重視學生能承接多少知識,學生主動吸收知識的的自主學習能力卻反而被忽視了。由于初中語文的學科特點,本就不易出高分成績,再一味地“填鴨式”教學,學生對學習語文燃起的火焰瞬間被澆滅了,談何愛上語文課,剩下的不就是“無趣”和“躺平”了。本文從以下幾點闡述了語文教學的觀點。
【關鍵詞】巧設情境;設置懸念;生活情境;角色表演;故意留白
雙減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應順勢而變,“減負增效”是面臨的大課題,培養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真正主人,提高創新時間能力,順理成章地成為語文教師的不二選擇。
一、巧設情境,拓展思維
怎樣設計成功的開篇導語,關系到開課第一時間段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迸發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情感,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每節語文課正課前,我都會“奢侈”地運用3~5分鐘時間來循循善誘,比如一張照片、一段文字、一首小詩、一段視頻……,與學生一起欣賞,再做適當點評,學生學習的熱情被激發,小組合作討論,不急于過早給答案,學生腦洞大開,哪怕是天馬行空的想象,也給予充分地肯定,從而開拓了他們的思維空間,發言的內容可謂是五花八門、奇思妙想,一下子為學習正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情境就是將書本內容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如學生一節體育課跑步鍛煉的照片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給全班同學觀看,這樣的情境導入方式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代入感強,易于產生共鳴。課堂氛圍是愉快和諧的,教師由此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展開想象,創造性思維發散開來,學生在良好的語文教學情境中得到了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無窮無盡。如教師教授朱自清的《春》,可以播放一首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在美妙的古箏曲調中穿越到大唐優美的春天意境世界里,聽畢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春天在哪里?為什么說春天是一年中最有活力的季節?又如教師教授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先放一段陜北雪景的視頻,黃河冰凍、蒼茫大地、銀裝素裹、堆砌雪人等美景激起學生對北方大雪的無限向往,在欣賞雪景中引發學生放飛的思路,給南方從未真實經歷下雪的學生留下一個感性的印象。
二、設置懸念,激發熱情
電視劇的某集播放時間即將結束,往往出現細節片段驚險萬分之時,字幕出來吊足了觀眾的胃口,暗示了下回的情節發展,讓人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心境,恨不得馬上就一窺究竟。懸念設置移植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吸引其繼續閱讀下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被塑造成探索者、發現者,主動學習的思維被觸發了。在一節短暫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巧設一兩個懸念,留給學生思考空間,吊足他們探究文本內容的胃口,何嘗不是語文學習的一種樂趣所在。
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課,作家莫泊桑在開篇第三自然段這樣寫道:“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此時,教師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問題:1.父親為什么總要說這句話?2.于勒叔叔如果突然出現,又會為我們一家人帶來多大的驚喜呢?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分組討論,學生逐步領悟于勒叔叔以前是個“敗家子”,是全家的恐怖,現在怎么又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特別是他被送去美洲后寄回家里的第二封信內容的細節描寫,表現出全家人把信當成“福音書”,父親對于勒發財回來拯救全家的生活,給予無限的希望。如果原文只是平鋪直敘,就無法達到波瀾起伏的敘述效果了。
三、運用媒體,兼收并蓄
現在的很多教室安裝有希沃一體機,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教學內容,化抽象知識點為直觀呈現,生動形象,內容有趣,教學氛圍濃厚。巧妙創設情境教學,快速調動學生融入有趣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對所學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多媒體手段仿佛給語文教學安上一雙電動溜冰鞋,急速向前,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充分調動起來,拓展思維空間,從而增大課堂容量,使語文課堂呈現出璀璨的光彩。
教師在教授八年級說明文《蘇州園林》時,按文中作者的說明順序展示幾張蘇州園林的照片,將本有些無趣的說明文文字介紹隨著“江南美景”的逐張呈現,蘇州園林印在學生大腦的形象這間立體、飽滿起來,文中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概括總起句: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的整體特征深深震撼了學生,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又如在教授《白楊禮贊》時,學生通讀全文后,播放一段介紹西北白楊樹的視頻,再安排學生配樂朗誦,比起平時集體朗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很好地完成了以讀帶講的任務。將文中高度評價白楊樹的一句話: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打印于畫面下方,表現白楊樹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意志,全班學生竟也異口同聲地跟著朗誦起來,仿佛身處西北高原,產生共鳴,其中的激情與豪氣溢于言表,油然而生。
四、故事描繪,感染氣氛
初中階段學生擁有太多的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他們時刻等待著吸收有趣的故事。授課時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特點有的放矢,導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奇聞趣事。課前,教師先準備幾則相關的有趣故事,授課過程中教師有板有眼的講述,語言文字轉化為活靈活現的一幅幅畫面。此時的學生沉浸在愉快的想象世界里,師生共同融入故事的趣味中,教師運用聲調的變化、適當的肢體語言,走到學生中間,調動學生的聽課情緒,為講解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筆者如教授《西游記》名著導讀時,先給學生講幾個經典故事情節,如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講述過程輔之以略加夸張的語言,發揮想象力,設置幾個小問題反問學生,故事講畢,學生意猶未盡,紛紛舉手提問:1.各路神佛在天上地下、龍宮冥府、山林湖海,怎么盡情施展各自神通?2.孫悟空擁有七十二變、火眼金睛、筋斗云等超凡能力,其他神妖如豬八戒、二郎神、牛魔王、紅孩兒等分別有什么本領?教師在學生的強烈好奇心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受到了感染,整節名著課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五、語言表達,身臨其境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優美而富有感染力語言表達,娓娓道來,學生認真傾聽,以崇拜的眼神注視著教師,而生動的課本文字瞬間轉換成具體的形象,呈現在腦海中就是無數的電影畫面,學生不由自主地在教師的語言引導、描述中與文本文字融為一體,宛若身心俱在畫中一般。
教師教授《回延安》時,這是一首陜北民歌,以 “信天游”形式寫成的,使用了極其富有陜北地方色彩的語言,展現的是濃郁陜北風情。教師先示范朗讀這首詩歌,再提示詩歌的敘事寫作順序:“回延安——聚延安——話延安——看延安——頌延安”,拮取經典語句:1.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2.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分析“信天游”的語言特點:兩行一節,節內押韻,形式活潑,節奏自由。詩人通過對回訪延安時激動心緒的描述,熱烈地傾訴了對延安的感激和眷戀之情。上課伊始,先提問:同學們,你們以前可有朗讀過其他“信天游”詩歌?再問:誰來讀讀課前布置每人上網搜索的一首陜北民歌,學生紛紛舉手,反應特別好,他們都不甘落后,認為自己找到的才是真正的陜北民歌的經典之作。多媒體播放幾首代表性的陜北民歌視頻,學生欣賞完畢,點評最喜歡的那一首,將選擇權交給學生。回到文本中,學生澎湃的情感久久不能平靜,爭先恐后地找出心儀的詩句,揣摩詩人蘊含其中的情感,教師“拋磚引玉”,學生反響熱烈,收效明顯。
六、結合生活,體驗快樂
一切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皆來自生活,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學習語文,懂得深刻的感悟,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豐富多樣,同時促進學生如饑似渴地去吸收、理解、實踐化知識,學會主動學習語文。
教師教授楊絳寫的課文《老王》一課,等課文分析結尾時,布置一道小作業:寫一段敘述性文字,細心觀察,學會模擬本文敘寫我們身邊類似的一個普通小人物, “他”雖窮苦卻不甘于命運,想要贏得別人的尊重,更需要社會的人道關懷,他們是怎樣過著柴米油鹽的普通人生活的?又或者我展示了幾張校園美景照片,因為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了,整個課堂突然活躍起來,每個學生聚精會神地盯著照片,校門口的一段林蔭小道,右邊的參天大榕樹,百年紀念碑,讀書亭下幾位正在認真讀書、思考的同學身影,嬉笑怒罵中或莞爾一笑,或忍俊不禁。這時候,我抓住機會啟發學生:這是老師手機隨手抓拍的幾張同學們在校園內的生活照,請同學們用你手中的筆,各用一句話來描寫所看到的細枝末節,并點明平凡而快樂的生活意義。我們會發現平常不愛寫作的幾位學生今天如同下筆有神助,表達相當到位。
七、故意留白,回味無窮
一部優秀的影片在尾聲階段故意沒有完美的大團圓結局,留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使人意猶未盡、欲罷不能,從而觀眾會產生欣賞續集的期待心理。語文教學結尾環節試著借用這一手段故意留白,對故事結局的走向,留下幾個疑問,不設框框條條,讓學生自由體驗,大膽假設。
如教授《最后一課》時,教師分析完課文的主題思想后,可以留幾個問題給學生:最后一節法語課結束了,韓麥爾先生會去哪里?學生會用什么心情學習德語?又如教授《桃花源記》時,這個美麗平靜的世外桃源從此再無人尋找到,那么留下了懸念:桃花源怎么會憑空消失了呢?它究竟是否存在過?陶淵明描繪它有什么用意?讓學生帶著他們的疑惑插上想象的翅膀,為故事續上不同的結局,使一篇課文在教學結束后還能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達到極佳的效果。
總之,“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先入為主的情境設置,激發熱情的懸念設置,兼收并蓄地運用媒體,感染氣氛的故事描繪,身臨其境的語言表達,激發思維的生活情境,量身訂造的角色表演,回味無窮的故意留白,都是奔著要上好一節語文課的目標去的。教師只有真正懷揣學生才是課堂主體的教育理念,想方設法精心設計,用心雕琢出適合每一節語文課的教學方法,才能做到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和求知欲被真正喚醒。教學道路是漫長而有趣的,好比一個在大海邊拾貝的小孩,為每拾到一只顏色、花紋、形狀迥異的貝螺而欣喜萬分。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地總結、學習、改進,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激起語文教學汪洋大海里的幾朵浪花,并能帶給學生每一節快樂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
每節課不同的文本內容需要一種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德育并舉,寓教于樂,形象化深奧的道理,趣味化枯燥的事物,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短短一節45分鐘語文教學實踐中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無論酸甜苦辣,給予學生各種滋味的品嘗,才有新鮮感,讓學生收獲滿滿的喜悅。
【參考文獻】
[1]付衛東,劉慧敏,陳安妮,胡依然.教育新基建助力“雙減”政策落地:需求、優勢與挑戰[J].現代教育技術,2022(1):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