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智英
【摘要】本文從自主預習能力、學生知識分層優化、引入生活情境、體驗探究過程等五個方面談了自己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認識體會。
【關鍵詞】自主預習 分層優化 生活情境 體驗探究
多年來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今,回頭細數走過的足跡,反思探索中的點點滴滴,感觸頗多。下面就一些數學教學策略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實踐。
1.提升學生自主預習能力。有的教師認為數學特別枯燥難以理解,讓學生自主預習是浪費時間,其實不然,良好的課前預習對學生有著很大的作用。自主預習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初中數學教材具有簡煉、概括、邏輯性強的特點,預習時學生搜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分析教材,能鍛煉學生學習能力,大多數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都很強,學習也更主動、高效。所以,教師應采用多種預習形式,努力提升學生自主預習能力。預習決不僅僅就是課前把課堂上將學習的教材看一看,預習的形式有很多種,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布置預習任務。對于概念性的數學知識,可以采取標記預習法。在預習時,邊閱讀邊用特定的符號做出標記,并在書上空白處提疑問,為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做準備;對于計算類或解決問題類的數學知識,可以采取嘗試解題預習法。在預習時,讓學生大膽嘗試獨立審題、解答例題,然后再嘗試解答書中習題;對于空間與圖形類的數學知識,可以采取動手操作預習法;對于公式的推導等操作性較強的知識,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剪、拼、折等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對于實踐類的數學知識,可以采取調查預習法,也可以利用網絡或調查等多種渠道搜集信息、搜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新知識。數學相對比較枯燥,很少有學生會把讀數學當作一件快樂的事來做,所以需要數學教師反復實踐指導。
2.多方位推進分層優化。首先,學生分層優化。要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狀況與體能狀態都是有差異的,針對學生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考試成績等情況對所教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將每個層次的學生編入不同的小組,形成均衡小組,引起公平競爭,實現整體提高。這個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的成績和平時解答的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其次,教學設計分層優化。備課時,要對教材進行科學的處理,既要緊抓住“雙基”不放,更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難易程度的把握要有層次區別,對于A層學生要求最高,掌握知識點要全面系統,并能學以致用。對于B、C層要求依次降低;C層側重“雙基”知識以及一部分相對容易解決的重點難點。課堂設疑時,簡單型,較難型,少許難度型,不搞齊答,分類對應抽答,優先超越層次答題,給B、C層更多機會,更多的表揚。 課堂練習時,分簡易題(基礎題目),較難題(有一點深度),少許難度題(探究類)。做哪一個層次的題目教師不硬性規定,考慮課堂容量有很多時候不設置探究類題目,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
3.引入針對性生活情境。數學來自生活,數學回歸生活。教師要有意識的將生活情境針對性的引入數學課堂,加強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讓學生通過生活情境獲取數學知識,突出知識的感性形成過程,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在講授平行這節課的教學時,課前讓學生分小組去觀察操場上或附近有沒有平行問題,并要求學生盡量把觀察到的用圖畫下來,學生經過觀察、思考、討論會發現很多的平行問題,如:操場上的線是平行的,兩根電桿之間是平行的等,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去歸納“平行”的定義,這樣的引入,學生容易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對平行這個比較抽象的問題有了直觀的印象,學生在既愉快又輕松的氣氛中學會了平行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所以,需要引導學生處處留心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加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真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4.注重體驗探究過程。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學生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探索性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也使學生品嘗到思維成功的樂趣。如在講授一些公式法則時,如果直接告訴學生運算法則,然后死記硬背也能讓學生開展計算,這樣的教學也容易簡單的多,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是暫時的,不持久的。如果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觀察一系列的式子,讓學生猜測其中可能包含怎樣的運算法則,然后再驗證同學所作的猜測,整個過程始終讓學生交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對于知識的把握有實際理解。通過這些數學活動,學生對知識的產生有一個直觀、清醒的知識體驗過程,雖然學生沒有專門默寫背誦過這些公式,但是這些公式卻在學生心里扎下了根。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教學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一種精心編排的教學活動。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該在教室里四處巡視,采取以聽、看為主的交流形式,適時介入,適時調整,保障學生有效探究。
5.適時引入媒體破難點。現代媒體能根據教學需要將教學內容實現大與小、遠與近、靜與動、快與慢之間的相互轉換,生動地再現事物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克服了人類感官的局限性,減少思辨的困難;豐富學生的聯想,減少學生聯想的困難,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解題正確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尤其是幾何教學,例如,“立體圖形的展開圖”、“截一個立體圖形”等內容,運用課件演示,利用它表現的直觀、深刻性強,可無限分割,可重復展示的優勢展現知識的發生、轉變過程,突破思維障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 (三條中線、三條高或高的延長線、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于一點時,傳統教學方式都是讓學生作圖、觀察、得出結論,但每個學生在作圖中總會出現種種誤差,導致三條線沒有相交于一點,即使交于一點了,也會心存疑惑:是否是個別現象?使得學生很難領會數學內容的本質。但利用信息技術就不同了,在幾何畫板里,只要畫出一個三角形,用菜單命令畫出相應的三條線,就能觀察到三線交于一點的事實,然后任意拖動三角形的頂點,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發現三線交于一點的事實總是不會改變的。這個實驗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學生容易接受的直觀形式,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