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華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于幼兒教育,有助于完善幼兒園文化教育體系,開闊幼兒的文化視野,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與文化自信心,更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傳播、長久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內涵深厚,幼兒教師要充分考察非遺文化的特點、幼兒課程教育實際,設計合理、多元、有趣、高效的非遺文化教育課程。文章從抓住幼兒興趣、巧妙課堂設計、拓展延伸活動等三方面出發,簡述非遺文化在幼兒課程中的教學路徑。
【關鍵詞】非遺文化;“妝糕人”;幼兒課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偉大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經由人們世代相傳,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充分彰顯著中國人民的文化情懷。非遺文化之于幼兒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與價值。在物質文明繁榮的當代,幼兒早已接觸過多種多樣的現代化產物,如大規模機器生產的玩具、含有科技元素的玩具等。相較起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和文化,更為親近自然、貼近人性,能夠豐富幼兒的文化認知視野,讓幼兒從動手制作中領略非遺文化之獨特魅力,并自覺地將之傳承下去。
一、抓住幼兒興趣,了解“妝糕人”
(一)媒體展演,趣味非遺
目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幼兒課程教育相結合的研究不在少數,在幼兒課程中融入非遺文化,有助于幼兒更廣泛地接觸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文化之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本次研究課題組選擇了“妝糕人”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并試圖探究如何促成“妝糕人”這一非遺文化同幼兒課程的深度融合。不論是哪種非遺文化,要想順利推進其與幼兒課程的融合,首先要確保幼兒對這一文化項目有足夠的興趣,才能有效促成非遺文化的普及教學。“妝糕人”是福建一帶傳承悠久、類別多樣的民間彩塑藝術形式,既是民間美術的優秀代表,同樣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從材料上看,“妝糕人”常使用糯米粉、梗米粉、面漿、調色素、蠟油等來制作,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對生活經驗尚淺的幼兒來說,還需進一步了解。從技法上來看,“妝糕人”彩塑的制作工藝比較多樣化,基本技藝有捏、搓、粘、卷、按、剪、貼、滾、刮、壓、插、涂等。“妝糕人”傳承者們在制作時信手拈來,輕巧自如,而這對尚是新手的幼兒來說有一定難度。從“妝糕人”的造型來看,不僅復雜精美、復雜多樣,而且作品與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民間典故有所關聯。因此,如若將“妝糕人”這一非遺文化融入到幼兒課程中,必須要為幼兒普及講解相關的文化故事,如何合理編排課程內容是幼兒教師需要思考和實踐的重要問題。“妝糕人”的各種特點對非遺文化在幼兒課程中的應用來說存在諸多挑戰,但同時也為幼兒教師提供了一些教學巧思。在課堂中,幼兒教師首先要展示多種多樣的“妝糕人”彩塑作品,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妝糕人”作品馬上吸引了幼兒的目光,但想要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討論興趣,還需要幼兒教師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趣味展演。一方面,課上展示的“妝糕人”形象應相對貼近幼兒的認知實際,如孫悟空、豬八戒、哪吒等幼兒比較熟悉的神話或動畫人物。另一方面,幼兒教師可以指著“妝糕人”作品發問:“大家想不想知道美猴王孫悟空是怎么做成的?”然后為幼兒播放制作視頻。實物展示與媒體演示相結合,再加上幼兒感興趣的人物角色,幼兒對非遺文化的興趣逐漸被點燃了。
(二)融于游戲,提升興趣
“妝糕人”是一種獨具福建地方特色、受人民大眾歡迎的民間藝術,也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其歷史久遠,但傳承不息,這足以彰顯出“妝糕人”這一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通過調查、了解,幼兒對“妝糕人”知之甚少,因此如何提升幼兒對“妝糕人”的學習興趣,是幼兒教師開展非遺文化課程教育應首要解決的問題。以媒體展演等形式在課堂中引入“妝糕人”彩塑藝術,幼兒逐漸對“妝糕人”的制作工藝產生興趣,但這種興趣更多的是好奇心,不足以維持幼兒繼續探究。因此幼兒教師可以采取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借助游戲活動進一步提升幼兒對“妝糕人”的興趣。例如借助分類游戲讓幼兒認識更多的“妝糕人”形象、提升幼兒對“妝糕人”這一非遺文化的興趣。幼兒教師提供動物、植物、人物等多種多樣的“妝糕人”作品,讓幼兒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其進行分類。如動物類的“妝糕人”可以繼續按照動物的生活環境來分,將動物繼續分為海洋生活、陸地生活、空中飛行三類。人物類的“妝糕人”也可以分為神話人物、動畫角色等不同的種類。分類游戲充分激發了幼兒們的課堂討論,拉近了幼兒同“妝糕人”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復習了科學、文化等領域的知識。游戲活動極大地活躍了非遺文化課堂,能促使幼兒不斷產生對“妝糕人”的興趣,引導幼兒逐漸愛上“妝糕人”、愛上非遺文化。
二、巧妙課堂設計,創作“妝糕人”
(一)合理選材,巧妙創作
幼兒對“妝糕人”有了一定的興趣之后,幼兒教師就要著手準備材料,讓幼兒親手制作“妝糕人”。為了使幼兒保持學習興趣,幼兒教師應當提供易上手的制作材料,及時為幼兒提供幫助。幼兒教師要合理準備糯米粉、傳統大米粉、調色素等材料,確保材料合理、安全地使用,必要時可以讓“妝糕人”傳承者親自為幼兒講解簡易的制作過程,并在課堂中為幼兒的創作提供指導。幼兒教師還要為幼兒提供小盆等器具,指導幼兒將糯米粉與粳米粉按照合適的比例混合攪拌,使其逐漸形成團狀。然后將面團煮熟后放涼,指導幼兒使用調色素將面團染色,有了成色的面團,幼兒就可以開始創作“妝糕人”了。幼兒教師的合理選材對非遺文化課堂設計成果至關重要。由于“妝糕人”材料準備過程比較耗時,因此在初學時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親歷“妝糕人”制作的全部過程,在后續的非遺文化課程或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事先為幼兒準備好各種顏色的面團,讓幼兒集中進行實踐創作。幼兒教師要指導幼兒用竹簽固定“妝糕人”的主體,而后先創作一些簡單的“妝糕人”形象,如花鳥蟲魚等。對于較為復雜的“妝糕人”制作工藝,幼兒教師要放慢速度,帶領幼兒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完成制作。如捏這一動作,雖然簡單,但是力氣大小、方向的不同,捏出來的效果也會有差異。在制作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邊做邊展示,讓學生逐步掌握制作“妝糕人”的基本動作,控制好力氣。幼兒教師也可以適時發問:“大家看老師做得對不對?”以此檢驗幼兒是否理解和掌握“妝糕人”的制作技藝,從而巧妙地帶領幼兒創作出簡單的“妝糕人”作品。
(二)小組合作,多樣創玩
在幼兒課程中引入“妝糕人”這一非遺文化,幼兒通過親手制作,掌握了“妝糕人”的基本制作流程和技藝,領略到了“妝糕人”背后的文化情懷。在學習之初,幼兒在“妝糕人”傳承者和教師的帶領下,創作出小鳥、小花、小貓等簡單的小動物或植物;隨著幼兒學習的深入,制作的“妝糕人”形象也更加復雜起來。幼兒教師可以繼續探究“妝糕人”在幼兒課程中的教學路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帶動幼兒互相合作、多樣創玩。在為幼兒分好組之后,幼兒教師可以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創作“妝糕人”。例如某小組有三個幼兒,他們互相捏出對方的形象,然后創作出三人一起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場景。幼兒通過觀察同伴的體型、動作、衣著來設計“妝糕人”,又在“妝糕人”的手部捏出不同動作,放在一處,整個場景惟妙惟肖、趣味橫生。小組合作創玩不僅能提升幼兒“妝糕人”的制作技能,而且還能促進幼兒與同伴的互動交流,讓“妝糕人”的創作元素更加多元,更加貼合幼兒的日常生活。因此也受到諸多幼兒的喜愛。
三、拓展延伸活動,傳承“妝糕人”
(一)設定主題,個性創新
“妝糕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傳承,現今愈來愈發達的物質文明,對傳承“妝糕人”彩塑藝術的影響是利弊共存的。現代科學技術、多樣化的物質材料,能夠不斷提升“妝糕人”的制作工藝、擴大“妝糕人”彩塑藝術的傳播渠道,但同時也會擠占“妝糕人”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的市場空間。在相關非遺文化保護工程和政策的支持下,“妝糕人”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其與幼兒課程教育的結合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妝糕人”文化想要在現代社會中持久傳承,應與時俱進,加以改進和創新,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幼兒非遺文化課程活動中,幼兒掌握了“妝糕人”的簡易制作工藝后,幼兒教師可以拓展延伸“妝糕人”制作活動,設定主題,集合眾智,引導幼兒發揮個性,在“妝糕人”制作活動中實踐創新,讓幼兒課程成為“妝糕人”傳承與創新的新場地。例如以“飛天”為主題,幼兒教師可以先為幼兒展示嫦娥這一經典“妝糕人”形象,然后啟發幼兒自主創新。拓展延伸活動給予幼兒以較大的自主活動空間,使得幼兒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如有的幼兒動手制作了駕筋斗云的孫悟空、現代火箭、飛機、風箏、宇宙飛船等各種各樣的人物或事物。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幼兒的個性,幼兒教師可以讓學生一一介紹自己的創意作品,并以“飛天”為主題在幼兒園內展示拓展延伸活動的成果。
(二)設計故事,共同演繹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妝糕人”不僅是一種民間美術工藝,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蕩氣回腸的神話傳說、膾炙人口的民間典故、受人愛戴的英雄人物等。了解、制作“妝糕人”,不僅是為了傳承其制作工藝,更要發揚其文化內涵與獨特精神。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妝糕人”中蘊含的文化情懷,通過設計故事,讓故事演繹與“妝糕人”教學實踐深度融合,讓幼兒在一捏一動中塑造人物形象、回味經典故事,如姜太公釣魚、關二爺的故事等都為幼兒們所喜愛。除了演繹文化經典,幼兒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創新演繹現代故事,如《阿囡講防疫》這一公益短片創新性地將“妝糕人”藝術同防疫工作相結合,富有故事趣味,而且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模仿短片內容設計、制作“妝糕人”,而后幼兒操作“妝糕人”來演繹防疫故事。此外,冰墩墩和雪容融等冬奧吉祥物形象、《小豬佩奇》等動畫片也是幼兒演繹故事的常客,幼兒教師要激發幼兒創意,鼓勵幼兒自主創編演繹。
四、結束語
非遺文化在幼兒課程中的應用空間較為廣闊,但前提是幼兒教師要精心設計有關課程,促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幼兒課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幼兒教師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采用多樣化的媒體形式,吸引幼兒主動了解“妝糕人”等非遺文化。幼兒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設計、拓展活動等途徑,提供給幼兒自主創作“妝糕人”的空間,設定主題或故事情節,讓幼兒主動創新、演繹情境,實現非遺文化與幼兒課程的有效整合。在行動研究過程中,幼兒教師也要持續觀察幼兒的表現、了解幼兒的需求,不斷調整非遺文化與幼兒課程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將“妝糕人”作為典型案例推廣到更多的幼兒非遺文化課程教育中去,引導幼兒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積累文化素養、傳承優秀非遺文化。
【參考文獻】
[1]田恬.論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幼兒園活動中的應用[J].好家長,2019(41):36.
[2]李嫣紅.幼兒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活動探索[J].教育評論,2021(9):159-163.
[3]蘭志娟.在幼兒園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9(19):27-2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立項課題“深度學習領域下非遺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有效運用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MJYKT20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