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畫是一種簡單、直接的表達情緒和內心感受的方式。繪畫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線條和色彩,在兒童心理分析中,線條和色彩都是可見的情緒,充分表達了兒童的喜怒哀樂,是兒童心理的體現。文章基于新課程標準,探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在其繪畫作品中的呈現,并提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藝術課程標準;心理健康;兒童心理發展特點
作者簡介:石麗(1981—),女,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愛德校區。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強化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間的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系統性;要優化課程設置,細化學科育人目標,明確實施要求,增強課程指導性、可操作性[1]。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學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各個學校也加強了對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將心理教育引入學科教學。
在小學美術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心理需求,這些信息有助于美術教育教學工作更好地開展。在美術課堂中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促使學生產生表達思想、宣泄情感、表現個性特長的強烈欲望。在小學階段,我們要讓學生接受良好的藝術熏陶,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一、繪畫作品中兒童心理問題的呈現
(一)繪畫技法中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呈現
繪畫是一種簡單、直接的表達情緒和內心感受的方式。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繪畫作品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他們頭腦中的所思所想?!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沒有明確對學生繪畫技法的要求,學生們的繪畫技法往往呈現出不同的水平。不同性格的學生有著不一樣的繪畫風格,每次看到那一張張風格各異的作品,筆者總能獲得驚喜。帶班時間長了,筆者還能做到“見畫識人”。由此可見,繪畫技法中滲透著兒童的思想和人格。認真聽課且自信的學生,下筆速度特別快,美術作業往往很出色,畫面比較完整,構圖也相當合理。認真聽課但不太自信的學生,下筆時有些猶豫不決,經常反復修改,甚至出現時間到了卻還沒畫完,只好草草了事的情況。聽課不認真但是很有自信的學生,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快速完成美術作業,不論質量好壞,也談不上畫面完整和構圖合理。不認真聽課又不太自信的學生,經常是握著畫筆、望著畫紙發呆,最后什么也沒畫出來。
(二)繪畫表現中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呈現
1.聽想法
兒童往往會在畫面中融入自己的內心想法。由于對事物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大部分兒童的畫面表達相對抽象。這個時候,教師要通過聆聽學生對自己想法的表述,才能清楚地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想在繪畫中表達的內心感受。
2.看涂色
小學生喜歡用各種顏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涂色,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涂色情況來了解他們的性格。通常來說,涂色均勻、線條邊緣涂色清晰的學生,一般是有耐心、做事細致有條理的孩子;反之,涂色雜亂無章的學生相對躁動,耐心有待提高。
在美術課堂中,那些定得下心的學生,涂色效果往往比較好。反之,定不下心的學生總會因為各種事情分散注意力,以至于不能有效完成涂色。
3.看線條
繪畫線條的流暢度、穩定度與兒童的肌肉發育有關,和兒童平時的握筆練習有關,還和兒童的性格有關。線條連接不夠好、線條流暢、線條飄的兒童,一般來說相對膽大、自信心強、不拘小節;線條停頓處多、下筆過輕或者過重則說明兒童可能自信心不足;線條平穩流暢、銜接細致的兒童一般做事慢條斯理,對自身有一定的要求。
從繪畫線條來看小學生的心理,其中涉及的元素比較多。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線條長短、流暢度和力度這三個方面來觀察學生。繪畫線條長、流暢、力度適中的學生,心理上一般會表現為開放、自信、穩重、樂觀等;繪畫線條短、力度較大的學生,則可能存在心理壓抑、自信心不足的問題;繪畫線條力度很小的學生,可能是自信心不足、謹小慎微、敏感等。同理,學生所畫的線條歪歪扭扭、流暢度低、很不規整的,如果不是技法的問題,那么這類學生通常缺乏自信,處事猶豫不決。
4.看構圖
構圖在繪畫中是很重要的一環,能體現學生的整體布局能力,對畫面效果起著重要作用。
(1)從構圖過程看學生的性格。例如,一些膽小且動作慢的學生,會花一整節課的時間來思考構圖,但最后只畫了很少一部分內容,甚至一筆不動。當詢問他們為什么沒有畫好時,他們會解釋說自己知道怎么畫,但接著就沒有了聲音,只是一臉委屈。遇到這樣的學生,我們更需要耐心地引導他們,給予他們信心,而不能給予他們過多的壓力。
(2)從構圖主題和內容看學生的性格。構圖的主題和內容也能反映學生的心理。例如,畫的內容有太陽、藍天、白云、家人,這些兒童通常是陽光向上的;如果畫的內容多為繁雜的環境、擁擠的街道、狹小的空間,那么兒童通常是處于焦躁不安的狀態。繪畫是基于個人意識的創作,能夠清晰地反映作者的心理,通過分析兒童畫來把握小學生的心理,能為教育活動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
5.看作品的故事性
美術作品的故事情節往往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成長環境有關,表現在作品中,就是一種自我經歷的再現。通過觀察學生作品的故事性,教師可以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并對其開展有效的心理輔導,也有助于跨學科學習和研究[2]。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習慣
學生應從小培養良好的美術習慣,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美術學習習慣的培養。
其一,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物、教師的范畫、演示視頻,特別是實物的形狀、色彩,都是學生較容易掌握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從繪畫學習的需要、習慣養成、能力培養等角度,闡明細致觀察的習慣在繪畫中的重要意義,促使學生借助自己觀察能力的發展逐步提升美術水平。
其二,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讓學生學會獨立完成美術作業,使其做到作品畫面完整、構圖合理。教師可以采用分步驟講解的教學方式,在講解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學生獨立完成美術作業。
在美術學科中,創造性培養是十分重要的,美術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創造性。筆者通常會在課堂導入環節花更多心思,如借助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從視覺、聽覺等感官角度,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二)在美術活動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術活動課是美術課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其綜合探索性能夠給予學生廣闊的學習空間。
新課改背景下,我校根據校本資源、學生學情,舉辦了“愛德小畫家”系列畫展等活動,還開設了制作風箏的鳶緣工作坊、大師繪畫社團等,以此豐富校園美術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美術活動能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是美術,讓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有趣。重視師生的精神引領,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很大的幫助。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效率更高,也更容易產生新靈感。
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拉近師生關系,激勵學生學習和創作。在學習氛圍濃厚、紀律良好的班級中,學生的作畫興致更加濃厚,創作出的作品更加出色。同時,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教師還能與學生進行密切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創作意圖,以便更好地給予學生各種幫助。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互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充分肯定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在繪畫指導中照顧學生心理
1.用肯定贊揚的方式
學生大都喜歡被表揚,受到表揚的學生一般會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進行學習。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大都已經養成了自己的繪畫習慣,很多學生會因為過往的繪畫經歷,使自己陷入思維定式,認為自己畫不好畫、不會畫畫,因此對于繪畫總是敷衍了事。可事實并非如此,這個階段的學生經過長時間的閱讀和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吸收了很多優秀的繪畫技法,只是他們自己還沒意識到。這時候,教師只要稍微地給他們鼓勵,他們的創作積極性就會變得濃厚。
有一次筆者在批改作業,這時候,一個男生膽怯地把他的美術作業塞給我,頭一轉說:“請老師批作業。”翻開他的作業本,里面的內容讓筆者大吃一驚:人物動態感很強,線條運用得十分靈活,畫面構圖精準。這個男生絕對是日常善于觀察并很好地掌握了繪畫技法的學生。于是,筆者把他的作品直接展示給全班同學欣賞,并大大地表揚了他一番,說這名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努力堅持下去就會有更大的收獲。這名學生一下子就驚訝害羞了,不敢相信自己的作品還能被表揚。在接下來的幾次作業中,他一次比一次認真,創作自信心大增,筆者相信今后他的繪畫水平一定能有更大的突破。一個小小的鼓勵,對于教師來說也許很簡單,但是在不少學生看來,卻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肯定。
2.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
在美術課堂上,教師經常聽到學生說“我不會畫”“我畫不好”……其實,學生將這些話說出口,無形中會變得畏懼創作,否認自己的創作天賦,慢慢地就讓自己有了一個畫不好畫的理由。所以,筆者時常對學生說,繪畫更重要的是創作的態度,只要盡自己所能,態度端正、認真地去畫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多顧慮。當學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美術學習困難,冷靜、理智地分析問題影響因素,并以積極健康的方式給予學生關愛。
教師應適當降低姿態,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采取學生喜歡的交流方式。在與小學生對話時,教師要有一定的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這樣一個案例:小宇同學是一個有個性、調皮的孩子,有時候會不理會教師的安排,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過去筆者也很少和他交流,只要他不吵鬧,便不再關注他。有一次,筆者在與他談論繪畫作品的時候,跟他聊起了家常。從他的話語中,筆者發現他家里管得很嚴格,父母的控制欲比較強,因而慢慢養成了這樣的性格。但是一說到媽媽,他的態度便溫和多了。由此可見,只要教師耐心傾聽每個學生的表達,就會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并能從中找到有效的心理教育切入點。
結語
總之,兒童的畫是兒童內心的一扇窗戶,繪畫是兒童的一種特殊“語言”,具有內在邏輯和獨特表現形式。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我們可以嘗試從他們的繪畫作品入手,通過分析繪畫作品,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小學美術教師要積極落實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探究學生的心理活動。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嚴文華.透過心理圖畫看中學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