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吉興
森林是人類最早認知到的自然資源。在遠古傳說時代,中國已有了原始的山川測量工具,伴隨著古代數術的發展,山林測量技術逐步得到提高。木商業的興起,促進了木材計量方法的發展進步。20世紀初葉,森林計測學引入中國,開創了現代測樹學發展的新時期。
古代山林川澤的測量
古代先民長期生活于森林之中,在生產實踐中,逐漸積累了關于測量的知識。據戰國時尸佼著《尸子》記載,相傳黃帝或堯時,“倕為規、矩、準、繩,使天下仿焉”。這里的“規”相當于今之圓規,“矩”相當于今之曲尺,“準”為原始的水準儀,“繩”為直繩。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測量工具。
相傳禹治水時,“左準繩,右規矩……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開展過大規模的山林測量。
據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記載,西周的商高提出:“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也即是說,將矩平置可以校正垂直線,用矩仰視可以測高,用矩俯視可以測深,將矩臥倒可以測距離。利用“矩”這個工具,巧妙地運用相似三角形原理進行測量。到西周時,山林測量已較普遍開展,正如《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記:“山有木,工則度之。”
周代以后,山林已被作為國家的重要財源之一。據《周禮·天宮冢宰》記載,當時實行“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以知民之財、器、械之數,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數,以知山林、川澤之數”,也就是將山林資源列入了每3年開展一次的調查內容之一,表明當時人們已認識到山林資源是會發生增減變化的。
西漢時出現的《九章算術》,總結了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所積累的數學知識,經由多人多次作增補而成。其第九章《勾股》,講的是應用勾股定理進行測量的問題,其中涉及到山林的測量。三國時的劉徽,應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測量了海島的高度和遠近,也適用于測山林及距離。
南宋淳祐七年(1247),秦九韶撰《數書九章》,其《測望》部分涉及到山林、川澤的測量,進一步運用了勾股和重差定理,測算計算方法較劉徽的方法大為改進、便捷。
宋之后,中國的測量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早期木材的計量方法——杉木“龍泉碼”法
杉木是生長迅速且利用價值高的樹種,宋元以后開始大量栽培,到明代已成為中國南方最重要的商品材。隨著杉木交易的發展,以“根”“堆”作為計量單位就不夠了,而需要一種比較精確且簡便的計算方法。明末清初,在長江流域杉木市場出現了類似計算杉木材積的“龍泉碼”,這一計量方法系明崇禎年間由江西省龍泉縣(今遂川縣)五斗江人郭維經父女所創。郭氏父女將60根大小不同的杉木列為一個“甲子”,研究干圍、材長與材積的關系,發明了量干圍計量杉木木材的方法。
郭氏父女以“兩”為基本計量單位,按十分法,1兩為10錢,1錢為10分,1分為10厘等,規定干圍1尺的杉木,計量為3分,干圍每大半寸加0.5厘,同時需對劣材、病材讓碼。這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類似于材積的杉木木材檢測法,較17—18世紀德國學者胡伯爾(Huber)提出的按中央斷面積推算樹干材積的方法早了100多年。
“龍泉碼”發明后,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長江流域省份就通行此法,并且不斷改進完善,相沿相習有300多年的歷史。采用此方法量木材時,用竹篾制的灘尺量其周圍,灘尺也是十進制,其寸、分用漆標記在篾尺上,通常量其眉高處周圍。
用“龍泉碼”定碼定價的過程,大致分為落篾、確定基本碼、調整碼值、計算貨幣價值四個步驟。“貫”為“碼”的貨幣計量單價,單位為“元(銀元)/兩(碼)”或“兩(銀子)/兩(碼)”,因為地域與時間的不同,隨著市場的變化,“貫”的單位有漲有落,因而俗稱“死碼活貫”。
顯然,“龍泉碼”法計量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材積。“龍泉碼”法在使用中被發現存在著加碼幅度過大問題,導致檢量徑級越大、誤差越大。過去由于計量簡便,運用靈活,各地使用日益廣泛,也日益完善。但終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對材積單獨、準確計量的要求,也不便于以“立方米”作為計量材積單位,“龍泉碼”法已于上世紀50年代退出歷史舞臺。
森林計測學的引入
森林計測學(后稱“測樹學”),作為專門學科最早起源于德國,于明治五年(1882)前后引入日本,再由中國留日學者從日本將其引入中國。學者們參考日文書籍,確定了一批中文的專業名詞:測樹、森林經理、林分、林相、地級、作業級、林木蓄積、郁閉度、立木度、森林立地、法正林、施業案、林價等,大部分一直沿用了下來。
中國學者侯過(1881—1975)、張福延(1891—1972,后改名張海秋),早期先后赴日留學,均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林科,他們引入了德國學者胡伯爾(Huber)和斯馬林(Smallim)的分段檢量直徑測算木材材積的公式、樹高的測定、樹干解析等測樹學方面的技術與理論。其后,張福延編述《森林數學》一書,于民國9年(1920)由中華農學會出版發行。
民國18年(1929)張海秋到中央大學林學系任教,開設測樹學等課程,進一步引入西方國家的測樹學知識,使之與中國的有關理論和技術相交融。這一時期,周楨(1898—1982)、干鐸(1903—1969)、邵均(1903—1977)、張靜甫(生卒不詳)等學者也從事著測樹學的教育和研究,中西方資料已逐漸交融于一體。張海秋編撰的《測樹學講義》,體系完整,材料翔實,僅測樹高一項,就介紹了20多種中西方方法,以及邁爾(Mayer)、浮士特曼(Faustman)、普勒司納(Pressler)等測高器,內容豐富,既有理論,又有實例。
引入森林計測學后,嚴宙耕、蘇甲熏、周重光等學者在多個地方,選定標準地、采伐標準木,做了許多樹干解析工作。邵均積10余年教學研究經驗,在民國29年(1940)寫成《樹干解析法》一書,包括總說、外業、內業、制圖、測算方法之比較等內容,附有樹干解析用表,既有理論,又有實際操作方法,此書于民國35年(1946)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