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雪峰 聶保山
【摘要】農村寄宿制學校是社會經過不斷發展而衍生出來的產物,在某種程度上有效解決了農村孩子上學困難的情況,為一些在外務工的父母減少后顧之憂,與此同時,這種現象有助于培養學生集體觀念意識、自理能力及獨立意識等等。但是由于農村家庭的生活條件有限,而且留守家庭與單親家庭逐漸增多,寄宿學校的師資團隊力量與學校設施等等一些客觀因素與孩子年齡、家長文化等等這些主觀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基于此,本篇文章首先講述了農村寄宿制學校特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其重要性,又進一步提出了農村寄宿制學校特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疏導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 特殊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疏導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農村寄宿制學校特殊學生成因及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WW【2022】GH020。
【中圖分類號】G7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3-0034-03
一、引言
教育是民生之本、社會之基,農村學校是義務教育的主體。寄宿制學校在農村區域獲得了廣泛應用與普及,這對其的管理與教育工作產生一定的挑戰。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教育也逐漸融入到攻堅區與深水區。在黨的號召與深入推進下,使我國農村學校的教育環境與教學設備都獲得豐富與完善,寄宿制辦學也逐漸獲得社會的認可與支持。雖然寄宿制學校的生活、環境都比較好,但是其因為環境特殊顯得有一些封閉,使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讓人憂慮。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產生,在培養學生生活本領的過程中,同時也引發出心理方面的問題。如何做好寄宿制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使學生獲得綜合發展,是相關工作人員值得深思的問題。因此,學校方面需要及時提出相關解決方法,為他們今后的生活與學習做好基礎工作。
二、農村寄宿制學校特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條件不同就會使人形成各種不一樣的品質、生活習慣與性格特點等等。家庭環境也是一樣的,都可以為學生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參與到寄宿制學校以后,就會由于家庭環境不同而呈現出各種狀態。比如有的學生過于活潑、好動,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模式;還有的學生安全感不足,在與人交往中出現冷漠、膽怯等等現象。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常出現的幾種心理健康問題如下:
(一)留守兒童與家庭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經過仔細分析我國當下農村的生活形式發現,大部分家庭當中的青壯年都是在外務工,而家庭當中的主要勞動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而且這些老年人同時還需要肩負著學生監護人這一職務。因為家長們長時間在外工作,學生由家里的老人負責撫養,他們本來就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安全感不足,還要離開親人到寄宿制學校去學習、去生活,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不知道應該請教誰,這就會使他們陷入到惶恐中[1]。這種惶恐通常表現在人多的情況下坐立不安,被他人說幾句就會胡思亂想,遇到教師的批評就會一直傷心、難過。還有的學生具有學習適應難的情況,雖然在小學階段的成績比較穩定,但是融入到初中以后,就會因為科目與需要學習的知識點不斷增多,教學形式出現變化,那么他們就會難以適應,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展現出焦慮、不安的情況,擔心自己的考試成績不盡人意,會受到教師與父母的批評,同學的嘲笑或者看不起。經過多次失敗與痛苦以后,他們的內心當中就會出現焦慮的情況,心理問題也就會油然而生。
(二)殘缺家庭使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有一些學生的家長因為家庭生活的原因需要有一方長時間在外地工作,家長之間也就需要長時間異地生活,有許多這種生活情況使家庭最終出現了破裂。家庭環境是孤兒、單親、離異等等情況的孩子在寄宿制學校當中占據很大的比例。這類學生由于家庭變故,心理方面就會出現陰影,即使處在良好的氛圍中也會經常一個人躲在角落中,而這種心理大部分都是因自卑而產生的,這類學生由于家庭不健全擔心自己被同學瞧不起,經常覺得自己與同學相處不融洽,時間一長就會逐漸遠離班級生活。由于家長其中一方的死亡,另一方重組家庭的情況也是比較多的,這樣的孩子只能跟祖輩在一起生活,甚至還有的孩子并沒有監護人,在某個家庭當中只有幾個兄妹,出現同輩監護或者自我監護的情況。當這類學生與其他同學站到一起,內心當中就會出現負重感,導致他們有苦說不出,更加不愿意和他人溝通與互動,性格也越來越孤僻,長時間封閉自己的內心,對其他人與事都出現厭惡感,有一些學生雖然成績很好,但是因為性格孤僻,無法融入到群體中,在班級中沒有好朋友而逐漸陷入孤獨的生活當中,這種情況就會使他們逐漸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三)網絡游戲使寄宿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寄宿制辦校的主要前提就是需要做好“封閉”工作,也就是學生的進出時間會受到約束。而這種約束就正好卡在學生的心理需求的重點處,寄宿生就會認為學校的這種“封閉”就是和自己“對抗”。有一些學生還會冒險翻墻跳出校園只為了去網吧打游戲;還有一些學生在半夜將電教室的門撬開進入電教室就是為了上網[2]。由此行為導致的不良后果他們也不管不顧,只想上網玩一會兒。網絡當中的游戲場景與電視劇中的虛構內容,使學生出現幻想,并沉迷到其中的場景與情節中。這一類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在融入到寄宿制學校以后,學習能力與行為習慣都會變差,無法服從校園管理,性格也越來越冷漠、自私,甚至會出現報復性傾向。
三、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寄宿制學校屬于比較特殊的環境,學生長時間處在由教師與同學構成的封閉環境當中,和自己的親人、好友沒有過多的接觸機會。當他們在接觸到情感問題或者生活方面遇到困難時,都得不到親人的幫助與調節,此時的他們就會萌發出自卑、膽小的心理。時間一長,就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經過仔細分析這類學生的整體表現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情緒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很穩定,而且非常容易激動,尤其是在遇到一些無法滿足的情況時。還有就是一些寄宿男生會比不寄宿的男生孤僻、倔強。對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使他們形成陽光、樂觀、上進等等優秀品質,因此,重視寄宿生的心理狀態與探究心理教育疏導法是寄宿制學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四、農村寄宿制學校特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疏導策略
農村寄宿制當中的學生群體是我國社會經濟與教學改革形成的特殊群體,首先,這類群體的形成和社會經濟的上升緊密相連,而且我國城市化進程速度提高,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到城市中工作,而為了有效管理學生,就將學生安排到寄宿學校;其次,農村獨生子女家庭持續增加,農村學生數量遞減,為了將教育資源集中起來,農村教育機構就選擇了并校,而且速度非常快,這就使人口少的學校不斷被取締,而這類學生就需要到比較遠的鄉鎮去學習,路途遠的學生就會選擇住宿,這就形成了農村寄宿校的主體。而經過對寄宿生的關注與了解,這類群體的心理問題逐漸呈現出來,甚至有部分學生由于解決不了問題而衍生出更多問題。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去提出相對應的疏導方法,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為學生與家長之間創建溝通的橋梁
對學生來講,在成長旅途上父母在其中的價值是無法替代的,與父母之間做到有效溝通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所以,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人員可以組織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創建家校溝通群,比如“釘釘群”“微信群”等等,或者利用家長會等等形式和學生父母能夠保持有效聯系[3]。首先,教師還需要向父母們講解一些有關心理方面的知識,促使他們可以掌握相關心理教育法與應對技巧,從而正確、有效地去調節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其次,教師還需要讓學生父母們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在校學習表現與生活表現,掌握和孩子交流的有效方法,明白孩子的想法與心理狀態,使他們可以設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并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
(二)對教師加強培訓,提高職業素質
心理教育在當下教育中是單獨的專業,具有一套豐富的理論體系與知識體系。所以,當下時期的寄宿制學校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培訓教師,使教師的職業素質與專業能力逐漸獲得提高,只有這樣才可以有目的性地進行心理教育工作。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寄宿制學校方面可以利用專家與校內培訓有效結合的形式提高教師培訓,比如,定期帶領教師聽講座、報告等等,主要培訓內容就是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例子,講解一些常見心理行為問題的區分方法與相關理論知識,向他們普及有關心理咨詢的知識。定期組織教師開展交流或者討論活動,從而解決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問題,持續增強教師的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三)掌握與了解學生的訴求
在寄宿制學校當中開展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獲得有效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工作當中真正掌握與了解學生的訴求,有目的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與宿舍管理人員需要經過心理調查問卷、談話等等形式,對每一位住校生開展心理篩查活動,將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排查出來,并對他們的心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使他們可以逐漸克服消極、抑郁、自卑等等心理,并幫助他們設立正能量心態。另外,教師還需要利用學校平臺對每一位學生創建心理檔案,動態追蹤特殊學生的內心活動與思想方向,創建心理咨詢免費熱線、免費網絡咨詢活動去回應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與訴求,使他們逐漸打消心理障礙,健康成長下去[4]。
(四)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心理教育活動
寄宿制學校的環境與氣氛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在工作中需要將以下兩點做好:首先,創建出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學校方面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創設出優秀的環境,有效發揮出校園宣傳櫥窗的作用,向學生宣傳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主動優化寄宿生的宿舍環境、條件設施、活動場地等等,創造出充滿人文氣息的環境與氣氛,使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其次,需要為寄宿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班主任在教室當中需要大力倡導“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主要負責人”這一思想,根據每一個年齡段學生的個性特點,經過開展少先隊活動、班集體活動等等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利用讀書節、藝術節等等相關活動去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社會心理素質,使他們都可以獲得健康、健全、協調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來不斷提高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心理教育成果。
(五)利用社會資源的作用
長時間以來,有許多政府部門與社會團體組織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問題,所以,農村寄宿制學校就可以主動與這些社會組織聯系,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的作用為其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首先, 宣傳部門與電視廣播部門需要通過不同的宣傳形式,播放出心理健康教育廣告,傳遞出自信、陽光、積極的文明理念,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并創造出正能量的輿論方向,為其學校開展心理教育工作打下堅實基礎[5]。其次,各個地區的基層組織(婦聯、社區、心理咨詢師行業協會等等)需要和農村學校進行合作,進行與心理健康有關的“公益活動”,在豐富與完善學生精神文化的過程中,還可以使學生逐漸形成正常心理,這樣可以為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利條件。
五、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時期是非常主要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素質發展具有一定的關聯。但是,當前我國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在心理教育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所以,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做出優化與調整,以現實情況開始著手,實事求是地為他們設計出有效的疏導方法,并做到在實踐過程中檢驗、完善,從而逐漸解決其他方面的問題,使學生順利度過困惑期,陽光、積極地成長下去。
參考文獻:
[1]張英俊.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9,5(8):93+100.
[2]席文梅.開展閱讀療法,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1):31.
[3]張建利,吳鴻燕.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8(2):14.
[4]帖玉玲.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對策研究初探[J].學周刊,2020(8):171-172.
[5]郭建玲.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思考和建議[J].考試周刊,2016(86):173+147.
作者簡介:
武雪峰(1983年3月—),女,漢族,甘肅省武威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及班級管理。
聶保山(1981年11月—),男,漢族,甘肅省武威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及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