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 黃鈺
[摘 要]財經素養教育與課程思政雙向融合開展,是高職院校落實財經素養教育標準框架的一種有效實踐。基于此,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實際,依據財經素養教育與課程思政的教育要求,從價值歸一角度進行分析,圍繞目標、課程、教師、資源、實踐五個方面闡述財經素養教育和課程思政雙向融合的實施路徑,以促進高職人才的全面培養。
[關鍵詞]財經素養教育;課程思政;融合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財經素養是新時代公民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2018年《中國財經素養教育標準框架》正式發布,這是由中國財經素養教育協同創新中心組織研制的國內首份各學段的標準,財經素養教育的實施也在各類型學校確立起來。
標準框架[1]是一個通用架構,目的是確保財經素養教育實施基準規范統一、質量參照相對一致。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需要依據高職類型教育的不同特點和要求,在具體的實踐當中進行針具有對性和差異性的探索運用。目前,把財經素養教育與課程思政在高職課堂中進行融合,是高職院校的一種有效實踐,更能實現財經素養教育的落地開花,體現培養成效。
1 財經素養和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教育要求
1.1 財經素養的內涵
國際經合組織認為,財經素養是“關于財經概念和風險的知識和理解力,是應用該類知識和理解力的技能、積極性和信心”,包含財經觀念、知識、技能及風險防范等在內的綜合能力,也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養之一。
具備財經素養,第一是要有知識技能的理解和積累,第二是要有知識技能的應用,真正實現用財經知識技能經營和改變自己的生活,優化社會的經濟利益。財經素養既反映人的金錢觀、價值觀,也體現人對財經資源的綜合管理能力,是人們擁有的有助于個體處理財經事務、確保財務安全、實現財富增值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1.2 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指課程里的思想政治元素,包括思想政治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在各門課程中融入這些內容,使學生既學習現代知識,又加強愛國主義和民族教育,培養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世界觀。
課程思政反映的是如何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核心問題,在深化課程的思政要素中,把國家意識、民族共同體、社會責任、文化傳承、品格修養等思政價值與各類課程的理論知識、技術技能有機融合,實現培育德智體美勞人才的目標。
1.3 教育要求
1.3.1 財經素養教育強調認知與能力的行為應用
從財經素養內涵要求出發的財經素養教育,是以財經資源使用為切入點,學習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國際貿易等知識,形成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之間的正確認知,培養其金融投資、風險防范的思維和良好的行為模式,為將來能適應經濟社會的要求做好準備,為能解決資金利益問題培養能力。因而,財經素養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樹立財經理念和風險意識,更是培養學生在將來的經濟生活工作所必須具備的財經行為活動能力。
1.3.2 課程思政是品德、知識、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
課程思政是建構在“立德樹人”本質要求上的綜合教育理念,其實施需要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下,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銜接,發揮綜合性、整體性的效能,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能從哲學上回應學生的困惑,從根源上為他們在生活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提供方向和解答,推動教育過程的品德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
2 財經素養和課程思政的價值歸一
目前,國內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理財觀的引導,以及受物質主義、金錢崇拜的影響,部分學生在錢財領域犯下錯誤。尤其是在開放社會中不同文化思潮和錯誤價值觀的影響下,高職院校的一些大學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投機心態加重、風險防范薄弱等問題。而財經素養教育和課程思政在價值本質上是一致的,學校有必要將財經素養教育與當前在所有專業中都必須開設的課程思政融為一體,協同教學。二者的歸一屬性使財經素養教育與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中進行雙向融合成為可能,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體現出重要意義。
2.1 理論層面
一是彰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和財經素養教育的相互融合作用。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們在現實中能自如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讓知識技能最終在現實社會得以呈現。財經素養與課程思政的雙向融合可以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規則意識、貿易強國意識,培養敬業精神、進取精神、合約精神,樹立合作共享和互利共贏理念,這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二是凸顯學生財經素養增強與課程思政正確引導的密切關聯。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較強,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技術手段,自主獨立處理事情的意念不斷提高,但容易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和蠱惑,認知有限,缺乏社會閱歷和一定的自控力,在消費行為和理財途徑上可能產生偏差。財經素養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雙向融合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財經觀念,端正致富心態,在面對復雜的經濟局面時,具備清醒的辨別能力。通過課程思政的正確引導,增強學生的個體財經觀念,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因此,財經素養與課程思政的雙向融合,能助推高職院校財經素養教育的落實和社會主義人才的培養。
2.2 實踐層面
第一,財經素養作為大學生的必備素養之一,對于培養正確的財富思政觀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財經素養是將來在社會展現財富創造、財富管理能力的基礎。因而,能夠對財經信息進行理智的分析,實施有效且正確的行動,已成為當今大學生提升個體核心素養必不可少的需求,開發和實施財經素養教育在高職院校顯得越來越迫切。
第二,課程思政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也是開展符合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財經素養教育的重要渠道。以高職學生為例,思政的重點是理想信念和價值體系的教育,大學生最終要步入社會面對工作和生活,需要一定的財經知識與技能,可以將思政元素引入課堂,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理念,以二者融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財經素養教育,這與高職院校全面育人的根本訴求是一致的。
3 財經素養教育和課程思政的融合路徑
財經素養教育和課程思政雙向融合的目標,是在高職院校培育人才的過程中,通過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將中國財經素養教育標準框架(大學)的內容全面接入到高職學生的日常教育和實踐活動中,以更高效、更靈活的教育實施方式,使學生擁有正義和道德的財富價值觀念與信念,具備個體社會生活中必備的經濟知識、理財技能、財富管理、財稅優化等財經素養,培養既具有專業技術技能,又兼備財經品質的高素質人才[2]。
3.1 完善頂層目標設計,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推進財經素養教育落實落地,必須統籌部署。財經素養教育的落實需要學校自己制定措施,因此就需要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當中。人才培養方案是高職各專業的教學總綱,只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了各專業、各年級學生財經素養教育的目標要求和具體內容,讓教學有章可循,財經素養教育才能真正開展。
首先,將財經素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德育思政目標,在畢業資格和素質要求中,明確培養財經知識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其次,將財經素養課程或是內容嵌入課程設置和安排,可以列入思政課程模塊或是其構成內容中。同時,財經素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要注意結合財經企業專家、思政教育學者的論證意見進行調整。只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財經素養教育的培養要求,才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及風險意識。
3.2 開發融合課程,財經素養教育和課程思政同步課堂
人才培養方案是總綱,課程是抓手。目前雖然只有極少數高校開設了大學生財經素養通識課程,但這是非常好的財經素養教育探索。可以采用三種方式建立二者的融合課程。
一是在原有的思政課中加入財經素養內容,與思政教育融合,引導學生將創造財富與幸福生活、促進共同富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統一起來;二是在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育中,設置財經素養專題模塊,將專業學習、思政鍛造、財經技能三者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樣的專業教育課程;三是形成一門專門的財經素養和課程思政融合的通識課程,納入德育體系和勞動教育,通過財經通識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金融投資、貿易理財的基本知識,真正實現財經素養教育的理念、技能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內容全面融合。
3.3 推進素質提升,打造協同育人教師團隊
首先,教師團隊中要有具備一定財經專業知識和財經教育能力的人員。只有教師的財經素養和財經教育能力有所提升,才能擔起學生的教育引導職能,提升學生對財經知識的掌握。各院校可以依據自己專業隊伍的設置方式,將這類教師設置為公共課程教師或是分散到專業學院中。其次,專業教師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以更好地將財經素養運用到思政元素的開發中。要在金融投資、貿易財稅領域挖掘思政教學資源,將金錢觀、風險意識、富國利民理念融入到愛國情懷、民族復興、社會責任、誠實守信、公民擔當等思政價值的培養中。
根據不同課程的要求和特點,讓財經教師走進思政課堂,而思政教師走進財經素養課堂,共同參與課堂授課,形成財經教師、思政教師及各專業教師相互配合共同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主體[3]。
3.4 建設教學資源,形成豐富多樣的資源種類
一是合適的教材。財經類的教材雖然很多,但主要是為財經類專業而服務的。作為要適應所有專業的財經素養教材,目前的開發剛剛起步,而結合思政元素的財經素養教材更是空白。必須加強教材建設,集中骨干教師力量,通過調研財經生活實踐、搜集思政案例,推出結合課程思政的財經素養通識教材,并逐漸擴展,根據不同專業大類開發出系列教材,實現培養財經觀念、知識、技能及風險防范的能力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二是精編案例庫。要在高職院校中普及財經素養教育,適應不同專業的共性要求,最好能有可供選擇使用的案例庫,減少各專業的教學開發難度,也能更好地貫徹財經素養“五維三標”框架體系。教師在案例的開發過程中,要將財經素養的思政要求從教學的源頭、目標和過程落到實踐中,注重從現實社會生活中總結和提煉案例。
三是豐富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運用數字技術創新教學形式,通過網絡課程、短視頻、微課、實訓平臺、動畫、MOOC等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使教師善教,學生樂學。
3.5 聯動學校和社會,搭建教育實踐平臺
一是要充分利用學校社團的作用,成立與財經素養相關的專業社團,由具有財經和思政教學能力的教師擔任社團導師,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如財經類企業調研、社會經濟觀察與體驗、專業科研項目、財貿盛會志愿服務等,使專業社團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擴展與補充。
二是建設校內校外教學基地。建設富民強國、鄉村振興、財經警示、財經趣談、金融詐騙等專題,通過掛圖、文化墻、實物、影視廳等多種展示方式,將專題教學與現場參觀結合起來,增強財經素養教育與課程思政的現實感和沖擊力。與財經商貿類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安排學生現場參觀或實訓,請企業導師講解企業發展歷史和國家的經濟政策,幫助學生認識職業環境,讓學生感受國家發展與人民幸福的關聯,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報國強國的決心,實現財經素養與思想政治認識的共同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財經素養教育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財經素養教育標準框架[J]. 大學(研究版),2018(1):9-35.
[2]張先鋒,梁阿莉. 財經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學科課程的融合研究[J]. 絲路文化,2021(6):110-111.
[3]董杰,徐叢璐. 課程思政下高職院校育人工作融入專業教學路徑研究[J].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