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福麗 覃延長



[摘 要]近年來,搭伴養老逐漸成為無配偶老人養老的一種新選擇,這有利于緩解無配偶老人的養老困難、減輕家庭養老負擔等。本文通過對桐梓縣老人搭伴養老現狀的調研,分析其面臨的問題與成因,從老人自身層面、社會層面、子女層面提出優化搭伴養老的策略。
[關鍵詞]老年人;搭伴養老;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
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養老模式也日趨多元,搭伴養老開始成為老年人居家養老的一種新模式[1]。搭伴養老是指無偶老年男女,主要以相互照顧和養老為目的,未經結婚登記而同居生活的一種準婚姻模式和養老模式。該種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主體是60周歲以上無配偶的老年男女;未經過結婚登記;主要以養老和相互照顧為目的而共同生活[2]。WHO預計,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比例將達到35 %,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老齡化國家。中國包含貴州在內,正加速步入老齡化、高齡化社會,人口基數大,未富先老矛盾突出。隨著家庭功能的逐漸減弱和機構養老的能力有限,老年伴侶的相互支持成為今后養老的重要突破點之一,搭伴養老不僅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更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如何回應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期待與盼望,如何提升老年人晚安生活的幸福感,如何使搭伴養老模式發揮更好的作用,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1 搭伴養老現狀分析
本研究的數據來自2022年7月在貴州省桐梓縣開展的老年搭伴養老現象的調查。桐梓縣常住人口中,桐梓縣老年人人數為99 875人,女性人數51 275人,占比51.33 %;男性人數48 600人,占比48.66 %。桐梓縣無偶老年人數13 594人,占比13.61 %[3]。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本次調查共發放270份問卷,有效問卷共250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2.59 %。部分分析結果如下。
如表1所示,從年齡階段來看,排第一的是“60~69歲”,占比為40.0 %,其次是“70~79歲”,占比為32.4 %;從性別來看,男性占比54.4 %,女性占比45.3 %;從文化程度來看,“小學”排第一,占比為44.0 %,“不識字或很少識字”排第二,占比為27.6 %;從健康狀況來看,“比較好”排第一,占比為34.4 %。
如表2所示,在選擇搭伴養老的原因上,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需求,占比37.6 %,排在最后一位的是經濟需求,占比2 %;在子女反對搭伴養老的原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其他原因,占比40 %,排在第二位的是增加子女養老壓力,占比22.0 %,擔心財產分割的原因排在最后,占比6 %;在搭伴養老的顧慮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子女反對,占比28.8 %,害怕再次失去伴侶排在最后,占比1.2 %;在關于搭伴養老最希望得到改善的方面上,排在第一位的是法律政策,占比32 %,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其他方面,占比7.2 %。
如表3所示,子女對老人選擇搭伴養老看法的均值為3.2061,在理論均值3附近,說明總體來看子女對老人選擇搭伴養老的態度是一般;身邊人對老人選擇搭伴養老的看法均值為2.5040,小于理論均值3,說明總體來看身邊人對老人選擇搭伴養老的看法是比較積極的;老人對搭伴養老的滿意度均值在2.3695,小于理論均值3,說明總體來看老人對搭伴養老的滿意度偏高;子女對搭伴養老伴侶接受情況均值為2.9867,在理論均值3附近,說明總體來看子女對搭伴養老伴侶接受情況較為一般。
如表4所示,通過與被調查者的年齡與搭伴養老意愿的交叉卡方分析,發現年齡與搭伴養老意愿之間存在顯著關聯(p<0.05)。在愿意進行搭伴養老的老人中,60~69歲的老人占比最高,達到46.5 %;在不愿意進行搭伴養老的老人中,70~79歲的老人占比最高,達到41.0 %。
2 搭伴養老問題與成因分析
搭伴養老存在的問題在于一是家庭成員的阻撓,一些老人的子女擔心搭伴養老會增加養老負擔;二是社會支持不夠,如相關制度不夠完善以及缺乏搭伴養老的機制;三是無偶老年人搭伴養老動機不純,在調查中有老人反映在尋找伴侶過程中被騙以及選擇搭伴養老的目的只是利益;四是家庭成員關系不和諧;五是經濟以及財產問題分割的不公平。
老年人選擇搭伴養老有很多的原因。家庭形態的改變、家庭積累的極化、家庭倫理的偏移共同擠壓了老人接受子代贍養的空間,在反哺失效的情況下,老人只能被迫開展自養實踐[4]。對于筆者在調研過程中所碰到的部分老人而言,家庭經濟問題特別是遺產問題無疑是影響老人婚姻的一個關鍵原因,也直接造成老人選擇搭伴養老的生活方式的原因。財產的歸屬和繼承權是每一個有再婚需要的老人都要面臨的問題。但我們也發現,在這一問題上,許多老人并不能充分合理地實現最優的分配。他們在再婚后可能會面臨經濟困難,導致他們選擇搭伴養老,他們對再嫁可能會引發遺產紛爭感到擔憂,并且一些兒女因擔憂老年人再婚或許會使自身的權益受損而極力反對。而老年人搭伴養老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在避免離婚后贍養、財產分割等問題后,與登記結婚相比,選擇搭拌養老的老人更容易獲得子女的認同。
3 優化搭伴養老的路徑分析
3.1 老人個人層面
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搭伴養老觀念,在搭伴養老之前要充分了解彼此的家庭情況,認真對待搭伴養老的家庭。雙方應以情感為基礎,不能在同居中犯下過錯。同時,要加強與子女等家屬的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爭取他們的理解,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減少矛盾,創造和諧的生活。對于已經喪偶的老人來說,他們并不需要太過擔心社會問題,而是應該對自己的養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自由地選擇搭伴養老,而不需要過多地考慮其他人的意見。
3.2 子女層面
老年人搭伴養老是一種正常的、合理的權利,子女和他人都無權干涉,這種養老方式體現了無偶老人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快樂。搭伴養老是老年人的合法權利,子女不得干涉父母的選擇,并且不得拒絕承擔贍養義務[5]。因此,要正確地引導輿論,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老人的關愛,增強“老齡意識”,加強對老人的法律法規教育,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要強化家庭德育,特別是要加強對子女的家庭倫理教育,要讓老人尊重自己的選擇權,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幸福。
3.3 社會層面
從社會層面來說,促進老人養老生活的改善,要認識到社會轉型背景下家庭養老弱化的必然趨勢,積極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適合各地實際需求的多元養老模式,以公共化的形式解決養老問題[6]。中國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的同時,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中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中國目前的養老保險體系規模較小,覆蓋程度較低,存在著二元差距等。對于老年人而言,他們在脫離了工作崗位之后,需要國家給予他們足夠的社會保障,讓他們能夠順利地度過晚年。有些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老人,特別是老年婦女,她們在失去了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后,更愿意找一個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伴侶[9]。因此,有了良好的社保制度,可以緩解老年人搭伴養老的后顧之憂,生活質量得到了保障,他們就會更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養老方式,而不需要擔心經濟來源和財產糾紛。此外,社會各界應該給予老人選擇搭伴養老更多的支持,設立老人同居的相關法律制度也是必要之舉。
參考文獻
[1]趙聆佑. 農村老年婦女搭伴養老現象的調查與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張一晗. “搭伴養老”:家庭轉型與農村老人的自我犧牲[J]. 天府新論,2021(6):115-124.
[3]粟霞. 對老年人“搭伴養老”現象的思考[J]. 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7(6):65-67.
[4]史子桐. 老年人婚戀問題研究[D].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1.
[5]謝樹鳳. 農村老年人再婚觀念、態度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重慶郊區的調查[J]. 農村·農業·農民(B版),2007(8):58-59.
[6]殷俊,覃延長. 城鎮老年群體選擇視閾下的“以房養老”研究——基于廣西南寧的抽樣調查數據[J]. 北京社會科學,2016(11):103-111.
[7]田豐. “搭伴養老”現象探析[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