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耀文
摘 ?要:體育需要學生腳踏實地地不斷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有所收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來促使其進行科學的練習,以便讓體育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提升,也能夠讓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提高身體素質。文章立足體育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了以生為本、組合練習、科學定標等基本措施,希望能夠以此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體育學習效率,促使學生體育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體育綜合素養(yǎng)
一、教會,勤練,常賽政策
所謂教會,勤練,常賽政策教學就是將學、練、賽三個各自獨立運作的環(huán)節(jié)組成一個緊密銜接、相互配合的教與學雙邊活動。“學”是指學習單一的身體練習。體育課堂中,學生學習“單一的身體練習”通常就是教學內容。“練”是指以單一的身體練習為核心所進行的組合練習,把單一身體練習的學習與相關的技能、體能練習進行合理的組合,提升課堂學習的實用性。“賽”是指以單一的身體練習為核心的游戲或比賽,通過游戲或比賽的形式鞏固學生所學的單一身體練習, 提高學生對所學單一身體練習的運用能力。通過對“學、練、賽”三者內涵的分析,不難看出,“學、練、賽”呈現(xiàn)出層層遞進的關系。
二、教會,勤練,常賽政策對小學體育教學的作用
(一)拓展知識
教學內容是體育課堂的核心,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立足教學確定教學內容,以便在教會學生的基礎上拓展相關知識。以50米短跑的練習為例,在50米短跑技術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和拓展活動。例如,教師可采用組合練習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比如引導學生完成“你追我趕”游戲,來進行短跑知識的學習或者采用單人練習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也可以采用蛇形跑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能夠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既感受到組合練習的快樂,又不斷地充實自身的短跑知識,由此可見,在進行練習時需要教師立足教學,確定教學內容,以便在拓展知識的基礎上實現(xiàn)體育教育效率的提升。
(二)鞏固技能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鍛煉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實踐,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一定的技能與技巧,所以,勤練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導學生鞏固其技能。但是對學生來說,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練習,將是一個非常枯燥的過程。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如果僅僅要求學生進行練習,學生可能在剛開始時會覺得還比較有趣,但是在對這個動作進行了反復練習之后,學生便會覺得枯燥無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便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情來繼續(xù)選擇練習難度。眾所周知,籃球運動本身就是一項充分調動身軀各個部分、進行各項動作的組合運動,因此,在讓學生進行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單一的運動開始,逐漸進入到多個動作的組合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激發(fā)自身身體的靈活度,協(xié)調有序地完成整個動作,這樣便能夠讓其籃球運球技術得到提升。
(三)提高興趣
競技是體育的特點,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體育運動都會在比賽的過程中彰顯魅力。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將競賽與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知到體育的快樂,從而更加積極有效地投入其中。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入體育課堂之前可以采用課前10分鐘小比賽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將“迎面接力賽”作為課前比賽的項目之一,引導學生在每一次課前開展激烈的競賽,這不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比賽的樂趣,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全面探究,激發(fā)了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
三、小學體育教學中教會、勤練、常賽政策的實施措施
(一)教會——以生為本巧引導
1. 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特征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跑步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分類。A類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超額完成教學任務,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跑步學習過程中,始終對跑步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B類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督促下完成教師所安排的跑步學習任務,能夠在教師的督促下較為認真地參與到跑步學習的過程中,偶爾對跑步學習抱著較強的熱情;C類學生:不能夠完成教師布置的跑步學習任務,即便教師進行督促,其學習的態(tài)度也不能夠一直較好地保持下去。
制定梯度性的目標要求和評價方案,讓每個學生都能借著老師的幫助,憑自己的努力爬上眼前的梯子,讓學生能夠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不斷努力,獲得進步。那么相應地,教師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置“量體裁衣”式的方案,以便教學方式符合學生實際情況,促使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全方位提升。
2. 更換角色,注重教師引導
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很多教師會在課堂中問“我講清楚了嗎?”或者“大家聽懂了嗎?”一類的問題,那么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何處呢?實際上就是角色的轉換。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習慣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然而當教師的主觀意識非常強時,學生的思維靈活性難免受到影響。在新的教育觀念中,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這就意味著課堂中教師與學生應該及時更換角色,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同時高度關注教師的引導。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要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
首先,課前做好“準備者”。例如在引導學生玩體育跑步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采用單一技術進行引導,必須要做好課前準備,讓一切活動均圍繞著學生來進行。所以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必須要準備好練習的項目、練習的活動、練習所需要的道具、應對練習中可能會遇到的突發(fā)情況的一切準備,這樣才能夠應付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讓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具體案例如下:
師:提前到場進行準備,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
生:體委整隊,并積極配合。
師:進行安全教育。
生:仔細聆聽。
師:宣布課堂的內容,安排見習,進行口令組織隊列練習、慢跑練習。
生:根據(jù)口令進行原地單面轉法、踏步、繞操場慢跑的練習。
師:播放音樂,并提示動作變化。
生:跟著老師進行活動,并做好游戲的準備。
體育課中,教師需要先做好準備者的角色,這樣才能夠讓課堂在安全的氛圍中進行,也才能夠讓體育課發(fā)揮其作用。
其次,課堂中做好“引路人”。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要起好引路人的作用,為此,在小學跑步與游戲的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單一動作的運動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人翁意識,暢所欲言,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所學動作的基本要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做好旁觀者,鼓勵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應該做好引路人,及時發(fā)現(xiàn)練習過程中不正確的討論方式、不符合課堂目標的行為、不愿意與群體一起參與活動的個體,并針對這些情況進行糾正。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貪吃蛇”跑步游戲時,部分學生的跑步姿勢不正確,跑步的協(xié)調性不好,跑步時呼吸方式、調節(jié)氣息的方法不正確,此時教師便需要及時予以糾正,以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提升自己的跑步技能。再比如在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跑步游戲時應該首先以引導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確立規(guī)則,這樣才能夠確保課堂活動的有效進行。
師:在場地上畫兩條相距1.5米的平行線作為中線,中線兩邊15-20米處分別畫兩條橫線作為安全線。
師:引導學生分為兩組準備游戲。
生:一組為長江,一組為黃河,背對背站在兩條中線后。
師:發(fā)號令為“長江”時,長江組轉身相擊黃河組,直到安全線。
在反復玩耍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在游戲中主動參與和提升自己,最后再根據(jù)參與的情況來進行總結。
最后,及時做好“授業(yè)者”。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指出,教師乃“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從客觀上講,這是對教師比較全面的認識和定義,因此在小學體育課上,教師要做好一名授業(yè)者。這就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應該在學生的練習活動之后進行及時的評價,尤其應該對學生在討論活動中仍然沒有留意或者忽略掉的知識進行引導和補充,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的體育能力在練習中得到提升。例如在每一次跑步與游戲課后,教師都應該圍繞學生在跑步與游戲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總結,還應該圍繞跑步與游戲課程中應該達成的目標進行總結,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并促使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總而言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來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從而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的角色轉換,這樣才能夠促使小學體育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勤練——組合練習據(jù)實情
教學內容是體育課堂的核心,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立足教學內容,確定練習內容與方法。以跑步練習為例,在跑步技術的練習方法中,教師便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不同的選擇。針對一部分學生,教師采用了直接跑步的加強練習;針對另一部分學生,教師采用了跑步+游戲的組合練習;還有一部分學生采用了跑步+游戲的交叉練習比賽。這樣的實際操作能夠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既感受到練習的快樂,又能夠提升自己的跑步技術和效率。所以,在進行練習時需要教師立足教學,確定教學內容,以便實現(xiàn)體育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常賽——科學定標巧評價
1. 制定標準,進行科學比賽
比賽也是評價的一種方式,但是比賽一定需要科學的標準,否則便容易導致比賽失之偏頗。因此,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賽就應該事先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促使學生在科學的比賽中取得進步。比如選擇一個競技的項目,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制訂比賽的規(guī)則,然后再引導學生一起進行科學比賽,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在競爭中獲得提升。
2. 設置方案,確定多元評價
評價是促進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手段,因此,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時應該積極設置多元評價方案。一是自我評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針對自己的體育表現(xiàn)進行初次評價,初步明確自身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存在的優(yōu)點和短板,為進一步的發(fā)展打下基礎。二是進行生生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然后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監(jiān)督、相互學習,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更明確地認識到別人的優(yōu)勢,對這些優(yōu)勢進行學習,也對別人和自身的缺點進行較為客觀的審視,促進自身和同學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取得進步。三是教師評價。在學生進行了自我與同學互評了之后,教師再針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評價,并力求在評價的過程中客觀、公正地為學生總結出其在體育學習中所面對的問題,然后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進行綜合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貫徹執(zhí)行教會、勤練、常賽政策能夠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不僅能夠讓學生的體育知識得到拓展,還能夠讓學生的技能得到有效練習,并且還可以促使學生在參與競爭中實現(xiàn)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便需要教師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教會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勤練,引導學生進行比賽,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全方位的提升,以便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
參考文獻:
[1]王龍超. 教會勤練常賽:新時代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六字方針”[J]. 基礎教育論壇,2021(33):1.
[2]韋勇兵. 基于“教會、勤練、常賽”目標的初中體育教學探索[J]. 廣西教育,2022(31):94-96.
[3]史培學,陸寧. “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初中體育選項走班教學的實施與研究[J]. 體育教學,2022,42(08):47-49.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