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蘇蘭
【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將二十四節氣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既能夠更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勞動教育更富內涵,也能夠讓勞動教育的內容更飽滿。幼兒園教育是引領幼兒啟蒙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讓他們能夠領略勞動精神,能夠更好地塑造幼兒的品格。因此,文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在幼兒園勞動教育當中將二十四節氣的相關內容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既能夠完成文化的傳承,又能夠讓勞動教育更富有趣味。
【關鍵詞】幼兒園;勞動教育;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意蘊豐富,想要讓處于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完全掌握二十四節氣是不現實的,也不是勞動教育中所必需的,應該客觀地梳理出二十四節氣當中有益于勞動,精神培養或者是彰顯勞動智慧的內容來,在塑造幼兒勞動精神的同時,完成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文化傳承。
一、以往幼兒園勞動教育與二十四節氣結合存在的問題
(一)不夠有趣,沒有辦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勞動教育以及二十四節氣固然對幼兒來說都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但是在幼兒園里,真正有意義的內容應該是能夠讓他們感興趣、給他們帶來快樂的內容。在以往的勞動教育和二十四節氣相關內容的教育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過分強調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或者是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方式上就過于嚴肅化,而這樣的教學風格與幼兒園教育的風格是相違背的。對幼兒來說,最理想的學習模式就是能在開心愉悅的氛圍下,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很多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知識,因此,教學不必分門別類地講述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的特點,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那么二十四節氣與勞動教育的結合就是失敗的。
(二)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在多數時候并不在意所學習的內容是什么,但是他們必然會追尋學習的形式要更加新穎,能夠刷新他們的世界,讓他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而在以往的幼兒園勞動教育當中,勞動教育的形式非常單一,不是大掃除的形式實施勞動教育,就是通過單純的理論學習的形式,這對于幼兒來說,跟他們日常接觸的其他教育內容并沒有太多的差別,甚至因為勞動教育主題的緣故,他們需要付出勞動,所以他們對勞動教育也就不太熱情。在教學形式上,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個性來創新教學形式。
(三)沒有突顯文化特色
二十四節氣本身就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點內容之一,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少有教師能通過教學設計凸顯二十四節氣本身的文化特色,在幼兒的觀感當中,那就是二十四節氣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從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分析,他們自然渴望了解更加特別的事物,將二十四節氣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目標,也是為了能夠讓幼兒的勞動教育更加豐富多彩,如果不能凸顯出文化特色,那么二十四節氣與勞動教育的結合就成了非必要的結合,更直接就是在幼兒的眼中這樣的結合缺乏了核心競爭力。
二、幼兒園勞動教育與二十四節氣有效結合的策略
(一)學唱二十四節氣歌,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
啟蒙教育是一種藝術,要想激發幼兒對勞動教育和二十四節氣的學習興趣,教師就應該嘗試著用他們的方式和語言與他們進行交流,對勞動教育和二十四節氣的教育形式進行改變,并不一定嚴肅地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先從文化的特殊魅力著手,先讓幼兒能在他們的世界觀中對二十四節氣和勞動教育形成一個相對而言抽象的概念,從文化內涵著手,先讓二十四節氣和勞動教育能成為幼兒認知中的精神符號之一,因此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是學唱二十四節氣歌。用兒歌的形式指導幼兒,先對二十四節氣的基本內容能夠有基本的了解,二十四節氣歌是用巧妙的詩詞的形式,將二十四節氣的所有名稱都融合成了一首韻律朗朗上口的詩,教師可以先從詩歌的形式開始教學,幼兒學會唱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先從勞動教育的“形”開始構建框架。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學唱這首二十四節氣歌時,要能根據幼兒不同的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韻律,當前國家非常重視文化的傳承,二十四節氣歌在網上也有了很多版本,甚至有的文化博主還將二十四節氣與一些有趣的視頻剪輯在一起,形成了別開生面的二十四節氣課的學習視頻,在視頻內容中也融入了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動漫元素,幼兒學起來別有趣味。因此,教師在教唱二十四節氣歌時,要看幼兒的興趣導向,對喜歡傳統詩歌教學模式的就可以堅持教學,而對更加喜歡這種新穎的自媒體形式的,那么教師就要靈活運用現有的互聯網教學資源進行教學。
第二就是深化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深化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的目的,就是為了彰顯出二十四節氣文化本身的獨特,讓二十四節氣能在幼兒的認知中脫穎而出。因此,教師可以先從二十四節氣的起源、二十四節氣給農民帶來的變化等開始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化,讓幼兒能夠對二十四節氣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科普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額外注重“去官方化”,也就是整體教學過程不必過于嚴肅和拘謹,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民間故事和一些趣事逸聞為主,愛國教學素材必須帶給幼兒全新的學習體驗,讓他們能夠產生一種驚嘆感。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愛國教育的方式調動幼兒的情緒,例如韓國反復申請二十四節氣作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事件,利用這樣的情緒調動,讓幼兒能夠將二十四節氣視為一種寶物。
(二)學習識別二十四節氣,了解勞動的規律
文化的傳承不只是停留在理論上,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們創造二十四節氣并非只是單純地將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進行傳承,而是他們會根據二十四節氣決定自己的勞動行為,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勞動工具,所以二十四節氣與勞動教育的結合,應該是讓幼兒能夠習慣性的在勞動過程當中學會運用二十四節氣這樣的勞動工具來進行勞動,讓二十四節氣成為他們思維層面的一種慣性認知,讓二十四節氣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與勞動教育的進一步結合,則是要指導幼兒掌握學會識別二十四節氣的技能,并讓他們了解在二十四節氣下人們會進行怎樣的勞動,從而引導他們能夠進一步學會使用二十四節氣這樣的勞動工具。
首先在課程開展初期,教師可以先從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點進行教學,為了讓教學能夠更加直觀,可以運用以現有制表的方式,將所有節氣彼此之間的特點和名稱的來源等方面,制成一個直觀的歸納表格,讓幼兒能夠直接通過自己的方式闡述不同節氣之間的差別,希望他們能在理論上對二十四節氣不同的氣候特點進行區分。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設計強化訓練,通過在不同情境下人的感受、所食用的食物等作為情境創設的素材,讓幼兒通過捕捉這些關鍵信息猜這些情境下的人們處于哪一個節氣,甚至可以將這樣的強化訓練演化成幼兒之間的一種游戲。
其次是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即讓幼兒能夠將自己的理論轉化成實踐技能,讓他們能夠通過實際的環境條件判斷當下所處的節氣。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環境或者多媒體完成教學活動,利用當下豐富的互聯網資源,搜索有關不同時節變化的圖片或者視頻,甚至深入到在不同時間成熟的水果和蔬菜,利用這些生活元素,讓幼兒直接將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文化符號轉化成自己身邊司空見慣的事物,像荔枝、黃皮這些時令性強的水果,就是作為幼兒判斷節氣的最好工具。
最后是了解二十四節氣與勞動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從民間習俗和一些勞動人民之間的俗語進行教學,這一部分內容就是為了讓幼兒知道在不同的節氣變換時,勞動人民會做哪些工作,然后讓他們依據自己所學知識觀察父母或在家務農的親戚在不同節氣臨時的作為,甚至可以開啟一場養生的知識教學,在不同的節氣當中通過使用什么樣的食物或者做什么樣的運動,能夠有利于身體健康,以一個先感受氣候、觀察氣候再進行后續民俗、養生活動的模式開展課程。
(三)設立主題勞動項目
勞動教育與二十四節氣的有效結合,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學形式上,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那么在實際的教育過程當中,也必須讓勞動教育的內容與二十四節氣相互調和到一起,主要的呈現形式就是要根據不同的節氣時段設立不同的勞動項目,讓幼兒能夠通過勞動項目的改變體會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探尋在不同的節氣開展不同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既增加了幼兒的勞動體驗,又讓他們對二十四節氣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紤]到幼兒的勞動能力和實際需求,對應節氣的變化設立的勞動項目,應該以幼兒當前的環境改變有關,讓幼兒能夠對應節氣的變化布置自己的教室或者寢室,既能夠讓他們的勞動能夠直接轉化為對自身有益的價值,又能夠在此基礎上讓幼兒對于二十四節氣的實用性價值有深刻的認知,讓二十四節氣不僅只是一種文化符號,而是成了能夠對生活產生助益的有效工具。
例如在大暑時節,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會進入燥熱難耐、悶熱潮濕的氣候環境,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機會,讓幼兒能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在當下的時節中布置教室環境,如何能夠在大暑時間讓自己處于一個更加舒適的環境當中進行學習。有的幼兒提議可以在中午或者下午用水清洗教室,然后開窗透氣,讓教室變得更加清爽。又例如冬至時節,在這一時節當中天氣開始轉涼,在以往為了度過冬至時節,人們會吃餃子,那么教師就可以在這個時間開辦一次體驗課,讓幼兒嘗試著親自包餃子,在美食和共同勞動的推動下,幼兒會直觀地發現勞動的魅力,并且對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二十四節氣是文化傳承的瑰寶,但是在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還是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將勞動教育與二十四節氣有效結合的過程中,必須提升教學過程的趣味性,讓幼兒能夠在自然愉悅的氛圍下,主動地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判斷所處的時間屬于哪一個節氣,了解在不同的節氣中要進行的勞動項目等。勞動帶給幼兒的不只有煩惱和辛苦,還要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價值,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幼兒主動去傳承二次學習文化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榮榮.二十四節氣融入幼兒園課程的行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吳勇真,郭莉莉.淺談“二十四節氣”在幼兒園大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7).
[3]張秀英.我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具象化實踐——以二十四節氣為例[J].江蘇幼兒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