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產業集群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單元,也是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力量。近年來中國部分傳統產業集群陷入“低端鎖定”困境,亟待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益、加速高端化轉型、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進而實現產業集群升級。基于浙江省金華市實踐開展的研究表明,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效應尚不夠顯著,需從產業主體、集群協同、創新動能、關聯產業、政策保障等方面著力,持續增進集群外部經濟,進而帶動傳統產業集群全方位升級。
[關鍵詞]數字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對策;金華市
[作者簡介]黃梓楨,中共金華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室講師。
[基金項目]浙江省金華市社會科學聯合會2022年度重點課題“數字化驅動金華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機制與路徑研究”(ZD2022027)
產業集群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單元,也是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力量。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不斷賦予產業集群新內涵、新特征和新動能,促進集群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演化,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當前,各地正在加快推動產業集群的數字化轉型,以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不斷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
一、產業集群升級的數字化邏輯
產業集群升級是產業升級的一種具體形式,涉及產業升級、區位升級以及集群創新網絡、集群外向度和集群品牌等方面,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1]現有關于產業集群升級的研究多從集群競爭力和全球價值鏈角度展開,前者主要根據Porter(1998)的“鉆石模型”來分析產業集群升級的路徑。陳魯夫等(2017)在鉆石模型基礎上,綜合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2]周陽敏和桑乾坤(2020)在梳理國家自創區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狀況與高質量創新特征的基礎上,明晰了基于價值鏈、產業鏈、知識鏈的集群協同創新路徑。[3]當下,我國大量的產業集群經過多年發展已進入成熟期,部分傳統產業集群出現發展停滯、創新乏力、競爭力下降等現象。學術界對于此有多種解釋,其中之一就是產業集群的“低端鎖定”效應。隨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一些文獻開始從數字化轉型的角度來探討集群升級。李優樹(2019)認為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集群有效結合主要有電子商務和工業4.0兩種驅動模式。[4]王如玉等(2018)界定了數字經濟下產業集聚升級的新路徑——虛擬集聚。[5]嚴震等(2018)探討了數字時代地方產業轉型發展的模式。李春發等(2020)基于價值鏈視角論證了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6]綜上所述,數字化對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已成基本共識,這些研究成果為本文提供了理論指導。
Michael Porter的鉆石模型是產業集群的經典理論,也適用于分析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數字化邏輯。對于產業集群而言,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將集群內研發機構、品牌商、加工廠、原材料商、渠道商、產業服務機構和市場消費者等精準連接,重構產業的生產要素體系,促進供需匹配和市場響應,帶動產業上下游的市場信息共享、生產供應協同、創新網絡共建,從而推動集群內企業生產效率提升和產品創新,成為重塑傳統產業集群競爭力的關鍵。
(一)數字化驅動生產要素變革,提升集群生產效益
數據價值化重構傳統產業的生產要素體系,形成新的技術經濟范式,進而驅動產業鏈價值分配轉移,提升集群生產效益。數據的流動加速了勞動、資金等要素的共享,通過工具創新和要素融合,擴展了全要素生產率,由此數據逐漸替代原有稀缺資源成為經濟活動的核心要素。[7]大部分傳統制造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的首要訴求就是應用數字技術提升組織效能,通過組織在線、溝通在線、協同在線等實現高效協作。如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海量的數據資源,通過提供安全、快捷的數據接入、數據分析、數據決策輸出等功能,實現對各個環節的全流程監控,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提升質量。[8]
(二)數字化助力市場快速響應,加速集群高端化轉型
傳統企業由于產品的市場反饋鏈路長,對產品生命周期缺乏有效管控,難以對用戶痛點、市場風口形成立體認知,研發成功率不高,市場營銷和服務也難以精準。同時,面對消費者千差萬別的偏好,為獲得規模經濟,只能采取標準化、流水線的生產方式。[9]在消費端,數字化賦能放大了消費者的異質性需求,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生產組織方式,柔性生產、服務型制造模式不斷涌現。在生產端,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可有效匯聚資源、定位需求,突破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供需不匹配,實現集群內制造能力對接共享和資源按需配置。[9]
(三)數字化增進專業化分工,激發集群創新活力
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離不開相關產業的有力支撐。信息技術產業及物流、金融、電商等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交互賦能,基于協同效應和網絡效應的馬歇爾外部性持續增進,促進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產品跨界融合。傳統集群里的企業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平臺賦能等方式,更好地接觸和吸收不同行業的信息和服務,從而為集群創新提供支持,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
(四)數字化重構產業競爭生態,增強集群內生動力
傳統產業體系下,企業間協同是單向的、線性的、緊耦合的控制關系。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產業組織分工邊界大幅拓展,去中心化的網狀結構取代了傳統的垂直線性產業結構。中小企業通過各種數字化平臺獲得更為開放的協作能力。龍頭企業先行推動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再將數字化的資源、經驗和能力進行模塊化封裝并轉化,為集群內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和服務,實現內外部數據價值的開發和資產化運營,形成數據驅動的信息生產、信息服務新業態,實現新價值創造和獲取。
二、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探索
金華作為傳統制造大市,塊狀經濟特點鮮明、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擁有義烏小商品、永康五金、蘭溪紡織、浦江水晶等特色鮮明的傳統產業集群。近年來,金華聚焦傳統產業集群轉型方向不明、轉型能力不強、轉型支持不足等問題,率先開展“十鏈萬企”數字化改造學樣仿樣模式,呈現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良好態勢。
(一)筑牢新基建底座,提升數字經濟承載力
金華處于全國“八橫八縱”干線光纜傳輸網的重要節點上,是浙江省首個“寬帶中國”示范城市,擁有2條國家一級、10條國家二級光纜干線和8條省級光纜,是中國第9大網絡骨干城市。近年來,金華緊抓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機遇期,不斷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加快推進5G基站建設,建成5G基站1.54萬個,用戶數達343.31萬戶。大力推進IPv6試點項目改造,IPv6固網活躍用戶數超219萬,新增固網用戶、移動互聯網用戶的IPv6支持率達100%。
(二)發揮特色優勢,做大做強數字產業集群
加快培育智能光伏、磁性材料、快遞服務和數字文化等產業。其中,義烏已基本建成以電子商務貿易和信息光電產業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發展示范區,東陽先進磁性材料和數字影視文化“一硬一軟”產業基地發展強勁。2022年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2182.5億元,同比增長45.2%。在工業企業中深度應用“5G+”技術,“橫店東磁5G全連接工廠”入選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典型應用案例,“東晶電子浙江金華5G全連接工廠”入選5G全連接工廠十大標桿案例,宏偉供應鏈入選“數字工廠標桿企業”。
(三)聚焦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
實施“十鏈萬企”數字化改造行動,創新“八個一”路徑方法,制定一行一策,全面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賦能產業集群整體升級。首創“云平臺+小快精準產品服務”改造新模式。依托產業大腦搭建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實現細分行業產業大腦、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結合線上SASS化應用、線下部署等方式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數字解決方案,培育各層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與“未來工廠”。五金(電動工具)、織造(棉紡織)、中藥、磁性材料4個細分行業產業大腦已接入企業726家,歸集產業數據490余萬條?!耙豢h一行業”數字化改造實現全覆蓋,打造了一批“學樣仿樣”新樣板。蘭溪在全國率先開展紡織行業智能制造改造,形成“4+X”智改模式,行業平均效益提高12.3%;永康電動工具行業和東陽磁性材料行業形成“8+X”輕量級數字化改造模式,行業生產效率分別提高30%和26%。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制造診斷實現全覆蓋,累計打造示范標桿企業1235個,認定培育“未來工廠”9家。
(四)出臺系列政策,賦能產業集群整體升級
2014年金華就出臺兩化融合的實施意見和專項政策,通過區域兩化、重點行業企業兩化、電商換市等專項行動,提升企業的研發設計、產品、制造過程與裝備、經營管理等信息化水平。2016年,將“數字化車間、物聯網工廠”作為主攻方向,補充完善相關政策。2018年又印發了《扶持市區數字經濟發展的十條措施》,進一步強化了政策扶持力度。2022年開始,創新建立“十鏈萬企”數字化改造指南、攻堅行動方案、標準指標體系、實施細則、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評審認定方法等一系列標準、制度,其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評審認定方法已在浙江全省推廣。
三、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困境
與國內先進城市相比,金華的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智能化水平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制約了產業生產效益、創新能力等的提升,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效應顯現不夠。
(一)產業主體缺乏競爭力
一是傳統產業集群的企業規模偏小,龍頭骨干企業少。全市近五萬家工業企業中,僅有大型、中型工業企業42家、310家,占比不足7%。二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發展質效偏低。傳統產業仍占2/3,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低,由此集聚了大批產業層次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盈利能力弱的企業。三是企業數字化基礎差,轉型意愿不強。受發展模式、資金投入、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等制約,傳統產業集群轉型難度大。調研顯示,大多數傳統集群的企業更關注訂單、匯率、原材料價格等眼前問題,對轉型的方向和路徑思考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數字化的必然趨勢。2020年,金華企業信息化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0.149%,企業使用信息化進行購銷存管理、生產制造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的普及率分別為56.5%、37.5%和9.2%。
(二)集群數字化缺乏協同性
一是數字化轉型相關人才“引進難,留不住”。近年來各地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既懂數字技術又懂制造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普遍稀缺?!吨袊髽I數字化轉型報告(2021)》顯示,61.8%的企業認為數字化人才缺乏是阻礙其轉型的首要原因。對于金華而言,數字化轉型的人才需求與本地傳統產業的人才儲備不盡相同,加之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數量少,如何吸引和留住外部人才更具挑戰性。二是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協同優勢不足。數字化轉型涉及領域多、投資總量大,需要以集群為單位加大協作。由于傳統集群缺乏領軍企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創新活動局限在內部,行業影響力和帶動性不強;加之行業協會不健全,集群成員間協作渠道不暢,易造成重復投資,難以形成轉型合力。金華的網絡零售和跨境網絡零售出口全國領先,但基于“反向驅動”的C2M、ODM模式不多,電商的規模優勢沒有轉化為轉型升級的先發優勢。三是數字化轉型標準規范缺乏。金華傳統集群細分行業多、差異大,轉型突破口各不相同,存在信息孤島多、數據知識共享難等痛點。調研發現,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缺乏統一標準,在跨系統、跨平臺協作時,會出現信息不對稱或技術不兼容的難題。如,智能家居行業沒有統一標準,大量企業各自為政、產品不兼容。
(三)轉型支撐缺乏創新力
一是產品“缺芯少核”問題突出。金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高,數字產業化對產業數字化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明顯。本地缺乏芯片、感應器等核心技術配套企業,很多產品電子配件需從外地采購。二是要素支撐創新能力弱。金華是浙江省四大都市區中唯一沒有國家級高新區平臺的地市,高校、科研機構偏少,創新體系薄弱,難以有效支撐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三是數字化服務支撐能力不足。智能化裝備的生產企業和本地軟件、信息服務工程公司較少,存在供需不對稱難題。一些企業反映,無法在本地找到合適的智能制造咨詢及服務機構。外地服務商存在“走讀現象”,難以開展深度合作。還有企業表示,市場上數字化轉型的產品和服務過于高大上,少有適合中小企業的“低門檻”選擇。
四、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建議
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就是要利用數字化手段和工具推動集群內企業間緊密協同,最大程度發揮協同效應和網絡效應的馬歇爾外部性,提升生產效益、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內生動力,帶動集群全方位升級。
(一)涵養產業主體,厚植轉型根基
一是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下大力氣引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同時從行業話語權、核心技術、自主品牌等方面大力培育本土企業,擴大優勢企業的行業主導權和影響力。發揮特色塊狀產業優勢,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以大帶小、以小促大,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二是推動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建立分行業、分場景的可控數據開放機制,統籌兼顧產業發展和數據安全。用好專項再貸款政策,加大產業數字化轉型信貸支持。創新“行業龍頭帶動+政府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產融結合模式,破解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難題。三是健全完善“未來工廠”建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以新一輪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建立完善推進機制,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對重點優勢企業,大力支持建設未來工廠、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培育試點示范項目。
(二)注重集群協同,形成轉型合力
一是制定集群數字轉型行動路線圖。合理界定各方職責,聯合集群生態內的各類機構,統一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的目標,達成集群數字化轉型的共識,分步驟有序推進集群數字化轉型。針對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構建“政府+數字化服務商+專業化市場”三元協同的數字化轉型體系。二是加速傳統產業集群向虛擬集群演化。借鑒無錫物聯網促進中心和日本價值鏈促進會的組織架構,建立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促進會。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基于本地產業特色和競爭結構來定義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概念,集成行業經驗、鏈接社會資源,形成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生態圈,彰顯平臺公共服務屬性。三是探索建立行業數字化轉型標準規范。推動規上企業大數據高效采集和應用拓展,完善數據規范和標準,通過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等手段促進數據要素在產業鏈上下游充分流通和融合。引導有條件的“鏈主型”企業發揮集聚核作用,參與行業標準研制,針對普適性強、復用率高的基礎共性和行業通用工業軟件開展集中技術攻關。
(三)加快創新發展,激發轉型動能
一是加快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全力建設高能級科創平臺,大力引進高校院所。強化科創要素集聚功能,爭取打造若干個國家、省級工程實驗室和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步伐,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以“雙碳”目標倒逼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二是完善產業數字化自主創新體系。健全“政產學研”一體化和“揭榜掛帥”攻關機制,推進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動創新,重點突破關鍵數字技術、核心基礎部件、智能裝備、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工作操作系統、工業控制芯片等重大短板技術和裝備,引導關鍵環節集群式發展。三是優化數據要素資源配置。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疏通傳統產業集群與新一代信息數字技術“語言不通”“信息不暢”的“堵點”。建立大數據采集、管理、共享、開放的技術標準體系,推動數據要素有效供給。通過產業數據中臺,提升各產業各領域線下資源的價值和利用效率,促進大數據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產業大腦數據中樞,加快政府數據整合,積極推進“畝均論英雄”大數據等應用優化配置資源要素,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四)做強關聯產業,提升轉型支撐
一是夯實數字技術和產業底座。瞄準數字經濟領域的核心技術,結合產業數字化需求,前瞻性謀劃數字產業化發展方向,爭創未來產業先導區。緊盯行業龍頭和關鍵鏈節,以平臺經濟模式整合資源、打造載體,集中攻堅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鼓勵智能裝備和軟件信息業發展,吸引更多的芯片應用終端企業落地,促進本土制造業智能化升級。二是提升數字化服務支撐力。對接長三角地區的高端創新平臺,遴選一批集管理咨詢、方案制定、工程實施、系統集成、運維服務于一體的數字化服務機構,吸引其設立分支機構,打通技術、商業、資本之間的壁壘。加快實施創新智造三年行動計劃,分步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提升。重點培育一批本土中小服務機構,鼓勵“螞蟻團隊”利用開源代碼和軟件為小微企業提供低成本的數字化服務。三是發揮數字貿易牽引力。持續開展跨境電商主體培育行動,推動傳統產業與跨境電商融合聯動發展。加強數字貿易產業集聚,培育一批數字貿易園區,打造數字服務產業生態圈。鼓勵企業開展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化生產,發展C2M等新模式,鼓勵自建行業性電商垂直平臺,運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探索建設以供應鏈合作為主的B2B國際貿易平臺。
(五)突出政策引領,健全轉型保障
一是全面推廣數字化轉型理念。加大數字化轉型的培訓宣傳力度,組織開展需求征集、供應商征集、標桿企業征集、典型案例推廣等活動,激活轉型需求。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要重視消除認知誤區,形成轉型共識。二是推進政策扎實落地。以智能化改造為切入口,加大政策“下沉”力度。可參考蘇州、無錫的經驗,出臺《實施指南》和《轉型標準》等相關指導文件,形成針對中小企業轉型的系統性指導框架。充分發揮“企業碼”數字賦能功能,分行業、分規模靶向提供政策服務。三是優化“引育用”人才生態。發揮科創飛地作用,推動重點行業融入長三角、珠三角人才網絡體系。推廣廣東人才綠卡政策,加大力度精準引進數字化轉型人才。鼓勵高校進行智能制造相關跨學科人才培養,依托產業聯盟、數字化工程服務機構探索建立數字化轉型應用人才實訓基地,加快培養技能型人才。以賽事、項目、獎勵等多種方式吸引數字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利春,梁琦.基于質量變革視角的產業集群升級路徑研究[J].產經評論,2021,(1).
[2]陳魯夫,邵云飛.鉆石模型視角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7,(2).
[3]周陽敏,桑乾坤.國家自創區產業集群協同高質量創新模式與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2).
[4]李優樹.智能經濟背景下的傳統產業集群升級[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8).
[5]王如玉,梁琦,李廣乾.虛擬集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空間組織新形態[J].管理世界,2018,(2).
[6]李春發,李冬冬,周馳.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J].商業研究,2020,(2).
[7]段浩,劉月.“互聯網+產業集群”構筑產業生態[J].中國工業評論,2015,(9).
[8]左越,何小龍,莫笑迎,唐夢蘭.長三角制造業集群發展路徑研究——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切入口[J].中國信息化,2020,(7).
[9]王德輝,吳子昂.數字經濟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機制與對策研究[J].長白學刊,2020,(6).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