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新文科背景下,“學科交叉、專業融合、文理滲透”成為地方本科高校文科類專業建設的重要主題。以邵陽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根據新文科建設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亟須改進、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需要探索、知識技能融通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跟進;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僅要堅持“產教融合”,根據“產出導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還要探索“專業及學科融合”,建設“融通型師資隊伍”,促進專業轉型與發展。
[關鍵詞]新文科;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融合育人途徑
[作者簡介]姚武,邵陽學院文學院教授。
[基金項目]邵陽學院教改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途徑探索”(2021JG24);湖南省教科規劃項目“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途徑探索”(XJK21BGD04);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外國文學史”(湘教通〔2021〕28號)
2019年4月,我國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啟動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成為重要的高教議題。新文科建設要求文科承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新科技革命進行融合;要求改變傳統文科思維模式,促進文科的新發展,形成以需要為導向、交叉融合、引領發展的新態勢。[1]隨著“新文科”探索與實踐的不斷拓展與深入,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以下簡稱“地方本科高校”)也置身于其中,展開了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學科交叉、專業融合、文理滲透”成了新文科建設的探索方向,跨學科跨專業“融合”育人途徑成為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值得探索的核心問題。本文以邵陽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在分析地方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設現狀的基礎上,對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融合”育人途徑進行探索。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研究概況
2017年,被譽為“美國一流人文院校”和“全美44所改變人生的大學院校”之一的美國希拉姆學院提出了“新文科”教育理念。該校按照“新文科”理念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通過重組學校29個專業,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學等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學習平臺和課程,旨在加強培養學生的溝通技能、批判性思維、系統性設計性思維、團隊合作和計算能力等。根據“學科交叉、專業融合、文理滲透”等新文科建設核心理念,包括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內的新文科專業建設,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要將新技術融入傳統課程體系構建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平臺和方式。
2019年以來,國內關于新文科的研究呈現井噴式發展,根據中國知網關鍵詞“新文科”查詢,有2000余篇文章。然而,關于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相關研究成果不多,僅20余篇文章。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新文科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探索:(1)專業定位與發展;(2)理論課程建設;(3)實踐環節改革與探索。
在專業定位與發展上,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從“反思”“轉型”“創新”等視角,對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進行探索。張永剛等(2021)在《新文科視域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思考》中提出“新文科在突出傳統學科內涵的同時更重視學科交叉融會,目的是要促進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思想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2]張斌華(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一流專業建設的時代需求及實施路徑》中認為新文科建設是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時代命題,要反思專業定位;地方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不僅要滿足區域、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還要依托地方特色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路徑,尋找專業的立足點和生長點。[3]
在理論課程建設上,相關研究成果強調在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建設要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侯敏、王瀟(2021)在《守正與創新: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轉型研究》中認為“創新”是途徑與手段,“守正”則是出發點與落腳點,漢語言類、文學類、寫作類課程的核心地位不能改變。[4]張勇(2021)在《“新文科”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初探》中主張“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為核心迎接新文科建設新的要求和挑戰。”[5]
在實踐環節改革與探索中,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探索新時代漢語言文學專業技能提升路徑。謝坤(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中認為“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只有建立學校、師生、社會共同參與的實踐教學體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提升。”[6]陳國元(2022)在《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性研究》中主張:一方面,從實踐視角尋求漢語言文學專業與理工科互惠的方法: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為理工科學生服務;借鑒理工科的培養方式,建立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另一方面,基于語言文字是日常溝通、工作及傳播文化的工具、文學作品能夠展示社會狀況等功能,讓學生學習與借助信息技術,通過語言文字調查、民俗文化調研、文化機構服務等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實踐能力。[7]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探析
根據新文科建設理論及實施要求,新文科建設的最大預期目標是改變傳統文科的局限,其直接手段就是融合新的信息、技術等因素于教學之中,改善方法,拓展思維。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具體如下:
(一)根據新文科建設產出導向要求,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亟須改進
根據新文科建設要求,要培養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而作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探索比較滯后,漢語言文學作為地方本科高校開設的傳統專業,容易拘泥于傳統而不敢于創新,難以順應新文科建設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多脫胎于傳統的師范類專業,目前一般轉向為師范與非師范兼招的綜合類專業。在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目標定位探索過程中,不僅要厘清綜合性和應用型、專業教育與師范教育、專業成長與職業成才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還要協調好它們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深刻地影響專業定位是否準確,專業定位不清晰不明確將直接影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將走入誤區。[8]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直接模仿高格化的師范教育,重學術化輕應用化,偏離為地方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服務的目標,并沒有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二)根據新文科建設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途徑需要探索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經濟社會的轉型與變革需要多樣化復合型人才,傳統文科培養的畢業生逐漸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順應新文科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勢在必行。新文科建設應該立足時代與市場需求,堅持“產出導向”人才培養目標。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不應該一味地模仿高格化的師范教育,不應該走學術型專業性人才培養的舊路,而要探索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道路。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單純是培養語文教師,而是要拓寬該專業人才培養的就業途徑,讓學生畢業后不僅能勝任教師崗位,還能擔任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及文宣等工作。這就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學習不應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應該自覺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但現實情況是許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如人文素養不豐厚、人際交往能力不強、公文寫作能力欠缺、辦公自動化設備操作不熟練、團隊協作精神不足等等。
(三)根據新文科專業與學科交叉建設要求,知識技能融通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跟進
以數字人文、人工智能推進新文科建設,成為高校文科專業建設新態勢。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和方法推動人文學術研究與知識生產的創新發展。[9]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運用,給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向。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要力爭成為知識技能融通型教師,既精通人文學科特別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又熟悉現代新信息技術和了解數字人文的發展動態。許多地方本科高校相關部門專門制定政策,部署和實施新文科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組織專業建設管理人員及專任教師參與“新文科建設”系列講座學習;召開教師大會專門學習“全國教育大會”相關精神;多次組織“新文科建設”的相關論壇,并組織教師開展研討,且明確規定在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中融入新文科理念等等。通過學習交流溝通,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接受了新文科理念,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技能難以勝任新文科要求,融通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跟進。
總之,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雖然有較好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以邵陽學院為例,學校非常重視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新文科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然而,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仍然存在。
三、順應新文科發展的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融合”育人途徑探索
基于研究現狀,結合存在的問題,“產教融合”“專業及學科融合”“融通型師資隊伍建設”成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成為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對于傳統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在明確和改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順應新文科發展要求的“融合”育人途徑值得探索與實踐。
(一)改進與拓展“產教融合”模式,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
為了適應新文科建設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積極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育教學途徑等方面必須突出“產出導向”。針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不能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需求這一難題,應該通過調研地方人才市場需求,堅持產出導向,加強實踐育人體系建設。而“產教融合”便是順應這一發展需求的重要途徑,拓展“校企及校地融合”,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以達成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目標。
就邵陽學院來說,在“產教融合”上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首先,順應政策與市場需求,積極實施公費師范生培養項目。從2019年開始,漢語言文學專業招收的服務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公費師范生比例為20%—30%。在公費師范生培養過程中,一方面根據立德樹人的育人根本任務,通過專業及課程思政等強化學生服務鄉村教育責任感與使命感意識培養;另一方面根據新文科建設需要,通過跨學科選修課程的學習等加強學生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技能培育。其次,改進傳統產教融合模式,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2018年11月,邵陽學院與思考樂教育集團進行深度合作,成立了產教融合的思考樂教育學院;通過校企合作,把邵陽學院優質師資培訓資源與思考樂教育集團教輔教材研發成果相融合,通過“思考樂”杯教學技能大賽,以賽促教,提升學生教學技能;通過比賽,優秀的畢業生成為思考樂教育集團等各類學校的優良師資,從而形成合作共贏的長效合作模式。邵陽學院與思考樂教育集團重視與支持思考樂教育學院的人才培養,從合作研發、項目教學、培訓交流、頂崗實習、師資共享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適應新文科建設需求,為社會培養適應產業具體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近年來,在學生“考公”“考研”“考教”等提升職業及學業發展能力上,邵陽學院與“考德上”教育集團有著良好的合作。再次,積極探索產教融合途徑,拓寬學生就業口徑。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育培訓市場萎縮,再加上師范教育的高格化以及“考研”“考公”競爭日趨激烈,地方本科高校“產教融合”途徑需要不斷探索與改進。目前,邵陽學院文學院正在與文化傳媒、廣告策劃、企業營銷類公司合作,以拓寬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就業途徑。比如,推進與邵陽日報、邵陽傳媒網的合作,成立大學生新傳媒中心,由“雙師型”教師培訓指導,培養學生數字媒體寫作與設計技能等。此外,地方本科高校還可以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特色探索產教融合育人途徑。
(二)探索“專業及學科融合”途徑,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信息化”“數字化”是新時代主要特征。為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專業及學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主題之一,漢語言文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成為新文科建設的核心內容。很顯然,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技術學習已經不能滿足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與轉型要求。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上,探索“專業及學科融合”途徑,應該合理應用數字化內容并積極探索信息化手段。
以邵陽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為例,在“專業及學科融合”途徑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亟須改進。一方面,邵陽學院有著較好的文史專業融合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與歷史學專業同屬于文學院,文史類選修課已經打通,師資可以共享。另一方面,順應新文科建設發展要求,文理工科學科融合力度要求更大,這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求。信息化時代要求大學生學會數字化生存,這也給漢語言文學專業傳統知識結構帶來了較大沖擊。專業及學科融合重視教育的產出導向,根據產出導向市場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既要擁有扎實專業知識,又要擁有現代信息技術和自然學科、社會學科等基本學科知識,“大文科”人才已成為當務之需。“大文科”人才培養已經不再局限于文史融合培養模式,以跨學科融合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拓展學生的能力素養,是當今社會對文科生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漢語言文學培養方案中,邵陽學院強化了“大文科”意識,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利用本校較豐富的學科資源,開設了“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藝術欣賞與審美體驗”“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等通識類選修課和“高級辦公自動化”“數字化寫作”“自媒體寫作”“影視鑒賞”等專業選修課。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結合所在學校及地區實際情況,以“大文科”理念加強專業與學科融合,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索及實踐,有針對性地培養地方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三)對接專業與課程建設,發展“融通型師資隊伍”,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
新文科背景下,“大文科”發展需要建設“知識技能融通型的教師隊伍”。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專業,任課教師學歷層次與職級較高,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歷和教授、副教授職稱,這些教師有較豐富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知識,但知識技能融通型教師偏少。這也成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融合”育人途徑需要探索的重要問題之一。
順應新文科建設要求,對接專業與課程建設,邵陽學院重視漢語言文學專業“融通型師資隊伍”建設,以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一方面,通過申報和建設湖南省新文科項目,提升教師新文科職業素養。“服務湘西南鄉村振興的地方本科院校文史專業辦學新模式探索”等項目為湖南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在該項目建設中,利用項目經費積極探索融通型師資隊伍建設,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提升教師多樣化教學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建設湖南省高等本科院校“精品課程”“一流課程”,來強化教師融通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外國文學史”等省級“精品課程”及“一流課程”。對接課程建設,打造新型師資隊伍,通過打造“金課”,淘汰“水課”的方式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建設內涵。[10]這些課程的建設不僅要求教師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在課程內容上強化思政育人,在教學方式上也要求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積極建設線上學習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這對課程建設來說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建設在線精品課程等方式大力提升課程建設及專業建設的核心競爭力。以“外國文學史”課程為例,四位團隊成員均能熟練地運用信息化手段來進行教學,并且能夠熟練且合理地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平臺教學內容相融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外國文學名著鑒賞”“名著電影鑒賞”等,提升學習效果。由此可見,以新文科項目建設及課程建設,帶動知識技能融通型師資隊伍建設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可以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僅要堅持“產教融合”,確定“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還要不斷探索“專業及學科融合”“融通型師資隊伍建設”等,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專業發展與轉型。新文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融合”育人途徑是關鍵環節。當然,在“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要處理好“技術”與“人文”的關系,特別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中,在堅持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的同時,思政育人理念應貫穿其中,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既學會信息化技能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趙娜.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探索[J].漢字文化,2021,(8).
[2]張永剛,寧德松.新文科視域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思考[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21,(1).
[3]張斌華.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一流專業建設的時代需求及實施路徑[J].漢字文化,2021,(12).
[4]侯敏,王瀟.守正與創新: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轉型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21,(5).
[5]張勇.“新文科”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初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2).
[6]謝坤.“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教育觀察,2021,(1).
[7]陳國元.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性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2).
[8]王振軍.地方本科高校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河南科技學院為例 [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6).
[9]查清華.以數字人文、人工智能推進新文科建設[EB/OL].https://www.sohu.com/a/439525930_120 873510.
[10]顏冰,鄭克嶺.“新文科”內涵探析及建設思考[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J],2019,(6).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