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東 華小菊 狄蘭 趙攀 鄧濤
摘 要 近年來,江西省人工栽培茯苓產業逐漸興起,但因技術、管理不規范導致茯苓生產的產量、質量及栽植效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證。為提高江西省茯苓栽植的技術水平,保障江西省茯苓栽植的產量、質量及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茯苓產業可持續發展。簡要介紹了茯苓的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從馬尾松伐后樹蔸的選擇、茯苓接種、茯苓的栽培管理、茯苓采收4個方面對馬尾松伐后樹蔸栽培茯苓技術進行了總結,并基于該技術分析了江西省茯苓產業的發展前景,及其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關鍵詞 茯苓;馬尾松伐蔸;栽培管理;應用前景;江西省
中圖分類號:S567.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11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菌腐生兼寄生性,主要分解、吸收培養料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營養物質,不從土壤中直接吸收營養物質[1]。茯苓為藥用菌,是配藥率極高的中藥材之一,可藥食兩用,含茯苓的中成藥多達200多種。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主治水腫尿少、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狀[2]。傳統的“椴木窖栽”茯苓技術對松木的利用率較低,對松木資源耗損較大。因此,筆者利用松木伐蔸(江西省主要以馬尾松為主)栽培茯苓,以節省大量的松木資源。同時,茯苓菌絲可有效分解松木伐蔸,加快松樹的自然腐爛速度。
江西省境內松木用材林資源豐富,松林總面積近600萬hm2。而馬尾松作為江西省的鄉土樹種,分布在江西省11個市(區)內,種植面積近239.4萬hm2,蓄積量9 142.6萬m3[3]。其中又以吉安市和贛南地區的松林資源面積較大,馬尾松資源豐富,兩地分別為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條件適宜馬尾松、茯苓生長。
江西省作為人工栽培茯苓的新興產區,種植茯苓的大都是農戶或小型農業合作社,技術、管理不規范,導致茯苓產量、質量及種植收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證。因此,為促進江西省茯苓產業發展,承接國家茯苓產區轉移,合理高效地開發、利用馬尾松伐后樹蔸(下文簡稱伐兜)種植茯苓技術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傳統的馬尾松林地在采伐后至下次造林前均處于空閑狀態,未進行任何的開發利用,造成林地資源浪費。現階段,江西省采用馬尾松伐蔸種植茯苓技術,在提高林地利用率的同時,對后期造林也無任何不利影響。采用馬尾松伐蔸種植茯苓技術后,平均每667 m2山林地不僅增加了3 000元左右的經濟收入,還有效提高了林地的生態效益。在茯苓生長過程中,其充分吸收了馬尾松伐蔸的營養成分,加速了馬尾松伐蔸的腐爛。一般情況下,采伐后的馬尾松伐蔸要3~4年才會完全腐爛,而種植茯苓后,只要1年即可全部腐爛,并轉化為營養成分,在促進林地良性循環的同時改良了林地土壤。
1 茯苓形態特征與生物學特性
1.1 形態特征
茯苓屬腐生菌,兼具腐生和寄生兩種營養獲取方式,可腐蝕分解松屬植物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獲取碳源,而松木70%左右的物質都可被用作茯苓生產碳源的獲取處[4-5]。鮮茯苓外形甘薯狀,外皮黑褐色,表面瘤狀皺縮,形狀大小不一,內呈白色,鮮時柔軟,干后堅硬。生長較小的鮮茯苓直徑為20~30 cm,大的鮮茯苓直徑為50~60 cm,甚至更大。
1.2 生物學特性
1)茯苓環境適應能力強,分布面積廣。2)茯苓須生長在干燥、向陽的環境條件下,以坡度20°~40°的山林地為宜。且茯苓菌絲適宜生長在有松木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中,一般土埋深度30~50 cm,表面需用帶砂壤型細土覆蓋并拱出地面15~20 cm,成小土堆形。3)茯苓菌絲是通過獲取松木伐蔸內的營養成分和水分在根部蔓延生長,其生長過程需要良好的通氣性。4)茯苓菌絲在20~30 ℃溫度條件下生長最快,超過35 ℃以上且未采取有效的降溫措施時,菌絲會逐漸老化,影響茯苓質量。同時,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茯苓生長[6]。
2 技術要點
2.1 馬尾松伐后樹蔸選擇
江西省松木資源豐富,以馬尾松伐蔸綜合營養源最適合茯苓生長,因此筆者選擇馬尾松伐蔸栽培茯苓。馬尾松林下土壤多偏酸性,多為砂性土,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較高,pH值約為4[7]。1)選擇林區存有大量伐過的、樹齡15年及以上的馬尾松伐蔸。但禁止使用發霉的伐蔸,以避免茯苓菌絲產生病菌,進而造成產量減產。2)10—11月伐好樹蔸(發生過森林火災后的伐蔸或松材線蟲疫木伐蔸也可使用),此時天氣干燥少雨,到第2年4—5月時伐蔸表面可被曬干或風干至伐蔸表面有裂紋,而伐蔸和地下樹根的營養仍被保存。3)伐蔸的直徑應在15 cm以上,伐蔸直徑越大產量越高。采伐時伐蔸高度應在30 cm左右,用斧頭在伐蔸的主干部分和粗側根上,順著樹干縱向間隔削去3~6條,寬3.0~4.0 cm、厚0.5~1.0 cm的樹皮,露出木質部,留下未削去的樹皮為筋,將伐蔸四周的樹皮刮干凈。
2.2 茯苓接種
5—6月,伐蔸經過6~7個月的風曬,達到了可接種的90%以上的干度。此時,需在栽種前7 d再進行1次場地清理,疏松場地土壤,清除場內的雜草、樹根、石塊等雜物,修溝排水,防止雨水浸漬和覆土被水沖刷。栽種茯苓時視伐蔸直徑的大小情況確定菌種用量,一般直徑在15~20 cm的伐蔸只放1袋菌種,直徑25~26 cm的伐兜放2袋菌種,伐蔸與菌種量呈正比。
1)接種時沿伐蔸垂直下挖30 cm,每袋中間用小刀橫向劃破菌袋10 cm,露出菌種,使露出的菌種緊貼在伐蔸新鮮面,菌袋朝上,壓緊壓實,以讓菌絲更好地侵入伐蔸,吸收營養。劃破菌帶時所用工具須消毒,防止感染其他有害病菌和細菌。2)覆土時要向上堆高15~20 cm的土包。覆土后為防止白蟻等害蟲侵害菌絲,須在周邊撒少量的防蟲藥粉。若覆土時遇黏性土,需把土細碎松散,便于菌絲透氣。3)栽種兩個月后進入7月,天氣逐漸升溫,日照強度逐漸變強,為防止光照強度過大造成菌絲老化影響菌絲生長,在覆土時可在土堆上覆蓋一些枯枝落葉,起到防曬、保濕的作用。
2.3 茯苓的栽培管理
茯苓的栽培管理分為菌絲生長階段管理和結苓階段管理。
1)菌絲生長階段管理。①在菌絲生長發育的第一階段,接種后15 d左右第1次查看菌絲的生長情況,以確定菌絲成活率。并以少量多次為原則進行覆土,恢復原有20 cm的覆土高度。此后,每隔7~10 d定期檢查1次菌絲的生長情況。同時,根據菌絲的傳引速度進行培土,菌絲傳到哪里就在該位置前16.67 cm范圍內進行培土。下種30~40 d,菌絲會沿伐蔸樹根逐步向下生長,并來回延伸,菌料逐步布滿菌絲并開始變色。②9—10月菌絲進入快速生長期,菌絲已傳引到頭,部分菌絲已長入松木內部,在松樹表面菌絲呈褐色網狀菌索時,證明茯苓菌絲生長發育正常。此時需到菌場查看,若有菌袋出現外露情況,需進行第2次覆土,避免土裂;同時需及時檢查和補充土堆上的枯枝落葉,以防光照過強造成茯苓菌絲老化;注意菌場周邊的圍欄是否健全,若不完整要完善圍欄,以防牲畜進入破壞茯苓生長。
2)結苓階段的管理。下種后70~90 d表土有裂紋出現,證明已開始結苓,此時茯苓生長較快,要及時培土覆蓋裂紋處,防止茯苓長出土面因日曬雨淋而腐爛,影響質量、產量。若遇長期干旱天氣要加厚覆土抗旱,保障茯苓生長[8]。10月以后天氣逐漸轉涼,此時覆土以防凍。第2年的3—4月,氣溫回升,茯苓生長將進入快速成熟生長期,需再次去菌場查看。
2.4 茯苓采收
第2年4—5月,茯苓陸續成熟,此時土面不再有裂紋出現,需扒開土層檢查,當菌核表面無新的白色裂紋,表皮呈棕褐色,松木呈黃褐色,表明茯苓已成熟,菌料易碎,可開始采收。因茯苓成熟期不一致,采收時應采取采大留小原則,在晴天將成熟的茯苓分批采收。采收第1批茯苓時要由山下往山上有序采收,有效避免漏挖;輕挖細收,以保障鮮茯苓質量;禁止翻動菌材,以防挖傷未成熟的幼苓,影響第2批茯苓產量。采收下一批茯苓時,如果菌料是白黃色就能繼續生長茯苓,采收后將木料埋入土中,繼續生長下一批茯苓,直至菌料變黑,營養耗盡[9]。采收回的茯苓應輕放,有次序地擺放在通風陰涼處,及時進行“發汗”,以便運輸加工。
3 茯苓的應用前景
2016年,我國茯苓出口量高達6 189.69 t,出口金額達3 662.22萬美元,在我國中藥材出口品種中位居第3,到2019年,我國茯苓產量為176 530.7 t,同比增長121.3%[10]。2020—2021年,茯苓產量有所下降,但目前各地產區正在逐漸恢復產量。近年來,隨著茯苓的市場需求量逐漸增大,我國加大茯苓深加工產品尤其是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力度,并提高科研轉化能力,對茯苓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據統計,近年來,干茯苓的市場需求量為4萬~5萬t,且其在醫藥及食品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其市場需求量還將持續增加。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項目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符合江西省的經濟發展方向,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回報高、風險小的發展特點,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對增加農業收入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1 經濟效益
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項目將建成200 hm2示范基地。按松樹伐蔸平均胸徑在20 cm以上,株數密度
20株/667 m2進行栽植。據測定,1個20 cm以上的樹蔸一般可采鮮苓5 kg,目前市場鮮茯苓價格10~
8元·kg-1,成本500元/667 m2。即按每667 m2產鮮茯苓100 kg計算,項目可產鮮茯苓30萬kg,成本150萬元,產值360萬元,利潤210萬元。且茯苓市場行情波動較小,相對穩定。項目完成后,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技術可在江西省全面大力推廣。
3.2 社會效益
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項目的實施對促進江西省村集體經濟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及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實現江西省鄉村產業振興具有積極意義。同時,項目的實施對解決我國茯苓原料不足,促進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3 生態效益
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項目采用伐蔸種植方式,通過菌種篩選、栽培工藝優化的方式提高茯苓產量,減少對松樹資源的消耗。同時,采用伐蔸種植方式可安全利用松樹伐蔸廢棄物,控制白蟻蔓延,加速采伐跡地松樹伐蔸的分解,提高林地土壤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林地肥力,從而降低幼樹撫育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
4 結語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的“回歸自然”“天然藥物熱”正在興起,中藥大多來自天然植物,治療作用經過歷史驗證,無化學合成藥物的副作用,越來越受到國際醫藥界的重視。國內外中藥材市場前景廣闊。因此,江西省應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茯苓中藥材種植產業,加強栽培茯苓技術研究,促進茯苓栽培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世金,孫慧群,王萍,等.茯苓栽培場土壤微生物區系與酶活性變化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6):7585-7588.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3] 殷琪惠.江西森林覆蓋率達63.35% 森林資源實現量質雙升[N/OL].江西日報,2022-06-29[2022-12-15].http://www.jiangxi.gov.cn/art/2022/6/29/art_393_4011096.html?xxgkhide=1.
[4] 張榮超.茯苓的伐蔸栽培技術[J].生物技術世界,2015(4):42.
[5] 邢康康,劉艷,賀毅,等.茯苓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22):7-9.
[6] 魏新雨,魏子龍.松樹“三剩料”袋料快速栽培茯苓技術[J].食藥用菌,2011,19(2):40-41.
[7] 王艷麗,劉光正,周晨,等.贛江源低效針葉林林地土壤質量分析[J].南方林業科學,2019:47(2):1-7.
[8] 龔建軍.松樹蔸栽培茯苓技術[J].種植與養殖,
2006(1):56.
[9] 荊丹,龍德祥,劉勇.茯苓椴木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6):43-44.
[10] 孟雪,朱志國,王韜遠,等.茯苓育種和栽培技術的研究進展[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4):
62-6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