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漢友 高一璇
摘 要 雙碳背景下,低碳發展理念促使企業的經營環境產生了變化,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不斷加大,如何幫助企業進一步識別財務風險是當前值得研究的熱點問題。基于此,本文從雙碳視角出發,通過分析企業財務風險傳導機理,識別雙碳背景下企業的潛在財務風險,深入分析風險的來源,并制定防范風險的監督措施,對于加強企業風險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雙碳;財務風險;風險管理
DOI: 10.19840/j.cnki.FA.2023.01.004
* 基金項目: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MZ2102145)
21世紀以來,由于氣候變化引發的環境問題愈來愈受全球的關注。人們對其的高度重視已經不局限于意識上,在協同組織行為上也有明顯進展。2016年近190個國家和歐盟簽署了《巴黎協定》,靈活務實地創造了全球治理的新范例,為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黨中央、國務院2020年提出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力爭于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促進企業積極的進行產業綠色升級和低碳轉型,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了中國企業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國企業應對未來國際競爭和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綠色升級和綠色轉型給企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
一、雙碳背景下企業財務風險傳導機理
根據風險傳導機理,風險的形成是一系列風險傳導過程綜合作用后產生的結果。首先,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內部管理的限制性都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引爆器。引爆器作為風險形成的誘因,會對風險源進行直接影響,誘發風險源的形成。其次,風險源的存在使得風險可以對外傳播和擴散,它的大小決定著風險傳播的距離和最后帶來的影響程度。如果風險源沒有及時得到抑制,這些風險會跟隨風險載體作用于各個環節進而形成風險因素。最后,在風險傳播的過程中,如果各風險載體發生耦合作用,就會像放大器一樣放大風險從而導致風險后果的發生。具體傳導過程如圖1所示。
近年來,由于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大量污染物質進入環境,破壞了自然環境的組成、狀態、功能、結構,引起環境質量惡化,造成了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土地沙漠化等極端環境變化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了極大影響。這些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變化會成為企業財務風險的引爆器[1]。隨著環境問題被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也隨即出臺,形成了企業發生財務風險的風險源。在日益嚴苛的環境政策下,作為風險載體的企業除了選擇綠色低碳轉型外別無他法。隨著雙碳政策的提出,企業面臨著內外雙重風險因素。外部風險因素無法控制,是由外部環境所決定,包括法律政治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內部風險因素是由企業內部環境所決定,包括管理層決策行為、風險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強度、設備技術環保程度等。由于雙碳政策要求企業深度調整產業結構,限制碳排放量,企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財務風險,即風險事件的發生。而當風險事件發生后,各種風險的耦合作用會增強已經發生的風險,導致風險后果的產生。
二、雙碳背景下企業財務風險分析
(一)雙碳背景下企業籌資風險分析
籌資風險是指由于企業負債籌資導致的風險。雙碳背景下企業籌資風險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隨著雙碳政策的不斷推進,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為了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號召,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必須要對自己的生產線進行革新,必須要購入新型環保設備,對自己的高能耗、高污染設備和技術進行改造升級,這給企業帶來了大量的籌資壓力,迫使企業擴大籌資規模,承擔較大的利息支出,增加了企業的償債風險[2]。另一方面,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初期的投入主要用于技術研發和綠色環保設備升級改造,然而研發失敗的風險較高,研發失敗成本會進一步惡化企業的資金使用狀況,減少籌資資金的使用效率。此外,綠色低碳轉型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研發初期無法給企業帶來直接客觀的經濟利益,轉型期間投入資金所帶來的收益較小,增加了企業償還債務本息的難度,從而加劇籌資風險。
(二)雙碳背景下企業投資風險分析
投資風險是指由于未來投資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在投資活動中有可能遭受利潤損失甚至本金損失的風險。雙碳背景下企業的投資風險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從投入考量,綠色轉型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并且這些資產的維護等費用在未來很長時間里面都會占據企業的資金使用狀況,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可能由于缺乏系統、全面地了解低碳投資方案,盲目投資低碳項目,不合理地配置資源,使得企業的投資收益率無法滿足預期報酬率,從而使企業遭受損失產生的財務風險[3]。另一方面,從產出考量,當企業推廣一項新的綠色產品時,部分綠色技術知識變成了公共知識,隨著公共知識推動新一輪的技術創新,模仿者可以通過抄襲的方式以低成本竊取研發者的勞動成果,獲得成本優勢。創新知識的正外部性和新技術的知識溢出效應導致了技術的研發者無法獨享創新研發帶來的利益,使得溢出的收益歸公眾而非企業,綠色低碳轉型企業承擔了所有的研發創新成本,卻沒有收獲所有的創新收益,會誘發投資額大、收益率小的投資風險。并且隨著雙碳戰略的實施,綠色低碳觀念的普及也使消費者對于低碳產品的青睞度也越來越高。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企業可能會面臨研發出的產品不被消費者認可的情況,無形之中加劇了企業的投資風險。
(三)雙碳背景下企業資金營運風險分析
資金營運風險是指由于缺乏對營運資金的有效管理從而導致企業經濟利益受損的可能性。雙碳背景下企業資金的營運風險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雙碳形勢下,企業面臨著高昂的環境治理成本[4],并且隨著能源開采成本的增加,原材料采購成本也在隨著增加。在企業環境治理成本、原材料購買成本的雙重作用下,企業的營運成本也在呈現上升趨勢,增加了企業的資金營運風險。另一方面,稅收的增加也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根據外部性理論,企業產生的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已經嚴重危害了社會公眾,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需要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并研究碳減排相關稅收政策。作為有效控排的方法之一,雖然碳稅并未真正實行,但是在碳減排相關稅收方面,我國早已出臺了大量稅收政策,例如對原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征收資源稅,成品油開征消費稅,對大氣污染物等開征環保稅,對小汽車等開征車輛購置稅等,這些稅收政策在降碳減排和促進低碳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意味著企業的外部稅收不斷地增加,企業在推動轉型投入大量資金時還需繳納大額稅款,流動現金進一步緊張,抑制了企業現金流的持續流動,提高了營運成本的同時增加了企業的資金營運風險[5]。
(四)雙碳背景下企業轉型風險分析
轉型風險是指環境因素引起的社會經濟轉型帶來的風險。雙碳背景下企業資金的轉型風險主要體現在政策、技術、市場、信譽四個方面[6],這些轉型風險影響著企業的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從而衍生出財務風險。
從政策風險考量,為實現減碳目標,我國政府及相關監管機構都會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各行各業進行綠色低碳轉型。這將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增加企業的碳排放合規成本,加大由于不符合政策標準而被迫退出產品市場的產品研發成本,增加企業由于違規排放從而造成的訴訟風險,導致其利潤下降,甚至出現虧損,引發財務風險。從技術風險考量,在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還面臨著技術變革帶來的不確定性,轉型升級后的技術可能會因為生產效率低、產品閑置多、研發支出增加、人員培訓成本高昂等原因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從市場風險考量,低碳轉型有可能導致市場偏好轉向,推動資金流入適應氣候變化的領域,流出高排放領域。雙碳政策的實施會提高消費者對于低碳產品的消費意識,從而使得消費者和投資者更加青睞低碳產品。面臨不確定性極高的市場環境,企業可能會面臨業務量的突然減少或者遠低市場預期的經營業績,從而導致收入減少,誘發財務風險。從信譽風險考量,基于信號傳遞理論,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向社會公眾及投資者傳遞出發展前景好、投資風險小等信號,而且綠色轉型企業獲得政府背書的容易度較高,投資估值高。因此,消費者和投資者會更加關注這類企業,高碳行業的企業會由于碳排放量高而給消費者留下負面看法,社會公眾可能會質疑重污染行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從而導致該類企業的營業收入持續下滑,人才流失嚴重,人工成本增加,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五)雙碳背景下企業資產擱淺風險分析
資產擱淺風險是指資產出現意料之外或早于預期的賬面價值降低、貶值或負債,從而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現象。雙碳背景下企業資產擱淺風險如圖2所示,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氣候異常等自然問題會導致自然資源的流失、開采難度的上升,進而可能會產生原材料的價格整體上漲,供應數量短缺等現象,高能耗企業的經營成本會逐步提高,導致資產擱淺的發生。另一方面,政府及社會對于氣候變化產生的后果的態度可能會導致資產擱淺。由于環境污染與碳排放都具有明顯的負外部性特征,政府可能會出臺相關環保法律法規限制碳排放,減少環境污染的發生,約束高碳排放行業的負外部性,促使企業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資源配置,減少傳統能源的使用。與此同時,由于對新能源的青睞,投資者會出售化石能源等碳密集型資產,引起相關行業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資產價格波動,導致資產擱淺的發生。此外,隨著企業節能減排技術、綠色創新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企業會逐漸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效,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造成企業碳密集型資產擱淺,進而形成財務風險。
三、雙碳背景下企業風險管理措施
(一)拓寬低碳籌資渠道,緩解融資約束
雙碳政策對于企業碳排放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在巨大的籌資壓力下,企業需要調整籌資結構,運用多種渠道籌資,從而降低資本成本,緩解融資約束問題[7]。一方面,由于雙碳政策的影響,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信托等規模不斷增長。綠色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陸續推出。企業可以積極運用新型外源融資手段,有效獲取、利用資源,促進企業研發創新,通過知識溢出效應,強化企業的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為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創造機會,使得融資約束程度高的環保企業資金狀況得以好轉,減少籌資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采取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緩解企業籌資壓力。由于綠色低碳設備和減碳技術具有價格高、操作難、短期收益低的特點,企業在支出固定成本的同時還要面臨大量的人工培訓成本,造成企業資金的大量占用。而融資租賃可以解決固碳設備的來源問題,投入成本相對較低,可以緩解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加強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與此同時,對于投入大、周期長的項目,企業可以以其自身資源為基礎發行證券,加快資金的流轉速度,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實行資產證券化,在提高融資能力的同時降低財務風險。
(二)順應低碳市場政策,改善投資策略
雙碳政策對于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不僅需要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還需要注重環境保護,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一方面,企業需要在把握碳投資內涵的基礎上多元化投資。雙碳目標的本質是產能替代,即碳效率較高的新產能對碳效率較低的傳統產能的替代。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應當拓寬投資領域,加大對節能技術、節能減排等碳效率高的新型行業的投資,科學合理的制定投資計劃,避免盲目投資行為。另一方面,企業應加強內部環保投資。隨著我國發展模式的轉變,企業市場競爭模式漸由“逐底競爭”轉為“逐頂競爭”,一味壓縮成本已經不符合當前市場發展主旋律。隨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進一步落實,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大大提高。基于此,企業應當轉變投資策略,加強內部環保投資,主動承擔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迎合環保投資大趨勢,降低投資風險。
(三)利用低碳優惠政策,提高經營效率
雙碳政策下,諸多企業單一的產品模式已經不能再滿足碳市場下的市場供求關系,企業應該借助自身的資源和地理優勢,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以及財務風險抵抗能力。一方面,企業應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對現有產品進行再加工,應積極對產品進行升級,深化產品變革,加快清潔型產品的研發,將產品向高效、清潔領域轉型。與此同時,引進先進低碳技術,促進能源資源利用率的提升,對現有的收入結構進行改變,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企業應合理利用低碳優惠政策,加強資金營運能力。近年來,國家為了完善綠色生產體系,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提高企業節能減排積極性。因此,企業需要利用好國家的低碳優惠政策,使自身經營情況符合國家和政府對高能耗企業轉型低碳生產企業進行扶持的政策要求,從而降低財務風險,提高經營效率。
(四)明確低碳轉型方向,加強資產管理
雙碳背景下,企業要想保持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前制定好應對資產擱淺風險的資產管理策略顯得至關重要。一方面,企業應對存量資產進行壓力測試。通過對資產的壓力測試,企業可以清晰準確地評估可能發生的風險,預判極端情況的發生,做好風險預案。與此同時,企業還可以有計劃地淘汰高碳排放產能,采用科學的方式實現去產能戰略目標。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存在擱淺風險的資產,可以進行靈活改造或者戰略封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延緩資產擱淺的速度,積極研發去碳化技術,形成良性循環。此外,企業還應從生命全周期角度看待新技術,投資評估時考慮新技術迭代帶來的早期新技術資產擱淺風險,加強資產管理,降低企業財務風險。
四、結語
為了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控制碳排放的政策,這些政策促使企業進行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諸多風險。本文從雙碳視角出發,通過分析企業財務風險的傳導機理,識別雙碳背景下企業可能面臨的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營運風險、轉型風險和資產擱淺風險,并提出了防范風險措施,以期為企業應對雙碳背景下財務風險提供借鑒和參考。 AFA
參考文獻
[1] 李凱風,丁寧.低碳經濟視角下基于功效系數法的財務風險預警——以W企業為例[J].會計之友,2017(23):53-57.
[2] 王苑琢,孫瑩,宋曉繽,等.中國上市公司資本效率與財務風險調查:2020[J].會計研究,2021(12):85-94.
[3] 陳華,王海燕,陳智.公司特征與碳信息自愿性披露——基于合法性理論的分析視角[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3,27(4):30-42.
[4] 聶艷紅.低碳經濟視角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研究[J].財會通訊,2018(14):106-109.
[5] 趙向芳.低碳經濟下能源產業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財會通訊,2012(20):112-113.
[6] 黃世忠,葉豐瀅,李詩.碳中和背景下財務風險的識別與評估[J].財會月刊,2021(22):7-11.
[7] 張洋.建筑施工企業財務風險的管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S2):23-24+27.
(編輯:張春紅)